教师要善于藏拙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优点和不足同在,精美和瑕疵并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可以尽善尽美,但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操作这门艺术的教师,同样也不可能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修炼得完美无缺、白璧无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孔子的话是为至理。不论什么样的教师,即使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三十六计,计计皆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深化,个人的力量将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因此,善于藏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的和必要的现实。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藏拙的必要前提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动的先导。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民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不再是“惟我独尊”、“惟我独是”的知识传授者。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开放性。正因为信息的开放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就十分宽广,况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明显,教师的备课无论多么充分,也难以涵盖所有的内容。可以说,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是无法进行“惟我独尊”、“惟我独是”的知识传授的。教师只能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积极探讨,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民主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才将避免可能出现的“拙”,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加强自身学习是藏拙的必要途径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成为时代对人的必然要求。善于藏拙,绝不是原谅教师的不足,更不是要求教师放弃对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追求。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深和拓宽学科领域,大力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所在,教学不只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切实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只凭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把课讲得很好,但缺乏思想。教师是不能没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教师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没有思想的教师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其次,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肯定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专业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不思进取,显然不可能在讲台上做到游刃有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讲得透。我们要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不能只是在教科书和教学用书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以教材为基点,从教材所处的知识大背景中去探求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居高临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这“一桶水”不只是来自于教材,更是来自于教材之外,如果仅仅凭借教材,是很难得到“一桶水”的。
  第三,必须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渗透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对不属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作深入的了解,恐怕是不现实的,但对一些最基本、最一般、最普遍的知识,应该有所了解。作为文科教师,应当对理科方面的基本知识,诸如最新的科技成果有所了解,而理科教师应当对文科方面的基本知识,诸如文学名著、文学思潮等有所了解。如果文理知识太封闭,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十分局促,教学内容中一旦出现专业之外的内容,就无法面对。一个对专业知识有精深研究,并且能旁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总是受欢迎的。
  总之,作为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真正做到“藏拙”。
其他文献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单位没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不严格执行或不规范执行更是不行。就拿请假制度来说吧,在校学生因故不能到校上课而例行请假手续,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表现,但学生请假过多过滥,让请假变了味,则是践踏学校请假制度,无视学校管理,主观随意缺课的问题了。出现这一不良现象,据笔者调查了解,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许多主观上的因素。这里边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对请假制度的认识
紧扣地理学科高考命题思想,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较好的复习方法,把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储备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提升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知识储备阶段——“把书读厚”    这是第一轮复习阶段,我所用复习时间人约6个月,到3月中旬为止。该阶段为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这段时间地理教学又涉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进行    毛泽东指出:认识
历史图片直观性强,包含并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历史图片或以浓墨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景,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貌,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最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因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人们去汲取知识,探求科学,破解奥秘。激发兴
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的“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去全方位、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一、建立语文小组,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期初,就建立语文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都由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小组长。语文学习小组每周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除部分任务是由教师安
讲课,谁都企盼成功,尤其是第一次。可是怯场常从中作梗,使你窘迫失态,力不从心。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初登教坛的朋友参考。    一、反复试讲,设计好开场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教师讲课前,若能在全面备课的基础上狠抓开场白设计,使自己出场就有个漂亮的导语,课就可能越讲越顺,不感到紧张。开场白,一般指一篇课文的导入语、作者介绍、题解等(以语文课为例)。它虽然不属课文正式内容,却是最先展示教师
高考英语听力部分的分值很高,做好听力题对英语科目的考试非常重要,听力也是考生们最关注的。下面就从英语听力测试特点来谈谈如何应考。    一、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特点      1.语速特点:高考听力理解题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单一的检测语音、语调知识。听力部分的朗读速度约为每分钟42~45个单词,低于或相当于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速。  2.语音特点:在高考英语的考试说明中,并
中考英语总复习,对我们教初三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件不容易但又非常重要的事。以前,我们普遍采用“将整个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再串讲一遍,辅之以相应的练习”的复习方法,师生负担都很重,且两极分化仍很明显。如何用较少的时间、较科学的方法组织复习?怎样才能取得中考复习的高效益?经摸索发现,合理地划分复习阶段,再辅以恰当的练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词、句复习阶段  结合课文内容将初中阶段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整合,
如何应对中考,在关键的时刻取胜,是众多师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多年的备考体会,在此就如何加强对学生复习指导,提高政治课复习效益谈点看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求实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这就是说试题离不开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则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知识的升华和融通,解题的基础永远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复习中,我们要认真掌握教材,
材料分析题自1989年首次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以来,受到命题专家们的青睐和广大历史教师的好评,是历史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文科小综合试卷面世以来,其地位更为突出,占据历史学科总分值(约100分)的“半壁江山”(历史单科材料题一般为32分,在最后一道综合材料题中一般占20分)。显然,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如何,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大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的解题训练中要告诫学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