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作者结合新课标和教学实践,认为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教师应坚持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 生活化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在研究文章作法,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对学生已有的认识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对学生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把握,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脱离学生情感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机械依纲据本,指导评讲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如何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如何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如何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
《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包含了生活性这一内容。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更是把“生活”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中的人、事都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走进生活,留心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必须成为作文指导课首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留心观察”的培养。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持之以恒,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所写的人和事就会具体、生动、形象。
二、再现生活,开阔视野
作文指导课要打开窗户,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作文指导课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便是与生活相脱离的,便容易形成作文造假,便无法避免雷同题材现象,无法体现生活的个性。
如有一次为了教写感谢信,我用一组图片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再配上生动的说明,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充满真情的生活,勾起了很多学生充满温情的回忆。我趁热打铁:“在生活中,有谁帮助过你?你打算怎么感谢他们?”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各种感谢的方法。
接下来,我话题一转,肯定了写信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谢意的方式,这时我并没有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感谢信。”之类的话,而是说:“老师教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同学叫郑泱,有一次,她生病住院了。当时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对着录音机说一句祝愿的话,然后把这盒磁带送到医院。现在我们一起去听听好不好?”播放磁带,从中引出了一封感谢老师和同学的信。简单分析后,我又“现身说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封以一个女儿的身份给自己母亲写的感谢信。这样一次次地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情感与个性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从生活中来,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阅读、上网、影视、广播等多种媒体把学生带到生活的情境中去,开拓作文教学的广阔空间。
三、表述生活,锻炼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指导课走生活教学之路,必须坚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对生活与思想的正确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说一说,尝试练习。
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一个片段请同学说一说,或者写一写。如:在新学年初,很多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我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一个小朋友,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学生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学生马上认真地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议一议,取长补短。
议论的目的是互相取长补短,需要讨论写得好的地方、写得不太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对照自己所写的片断,提出修改意见。
3.评一评,提出意见。
可以指名学生小结,也可以由教师做简单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宗旨只有一个:更正确地表达生活与思想。
4.改一改,练有所得。
根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再写一写。下面是一个学生写《春天来了》的一个片断:“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燕子也回来了,小朋友们可高兴了,都到外面去玩了。座座山峰愈来愈绿,棵棵大树的枝头上抽出嫩叶……”我把它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句句议,一句句评,提出修改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经过整理就成了下面这段话:“严寒的冬天悄然离去,春姑娘披着柔柔的轻纱,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了!瞧,山绿了,树绿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妈妈换上了漂亮的春装。小燕子又回到当年舒适而又温暖的家,还不时地唱着一首首赞美春天的歌。小朋友们三五成群来到草地上唱啊、跳啊,尽情地享受着一派无限的春光之中。”
四、思考生活,提高立意
在生活中写作,因生活的需要而写作,作文反映生活、提高生活,这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作文教学实质上是关于作文如何促进生活的教育,作文应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作文指导课更深层次上应当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呈现了这么一个片段:采访中,嘉嘉妈妈谢女士曾经告诉记者,嘉嘉过去并不像现在这样爱惹事,他的这种状态是去游戏厅玩游戏开始的,而且为了讨好同学、获得友谊,嘉嘉还请他的同学去游戏厅玩。嘉嘉在游戏厅越陷越深,当没钱去玩的时候,他便从家里偷钱,当被发现时,他举刀砍向了自己的母亲。接着我请学生思考:“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想法?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世界?面对家长禁止我们上网,该怎样学会与家长沟通?我们该怎样去做,让家长和老师放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又向他们介绍了我校几个学生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到最后,请他们把自己想对家长和老师说的话,以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时,学生纷纷奋笔疾书,因为他们心中早已积聚了许许多多的话,要一吐为快。
此外,教师还应在作文指导中和学生一起思考生活,走出学生作文轻描淡写,没有深度的困境,提高他们思考生活的能力。在布置作文时,尽量以学生易于接触的一些人、事、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思考自己充满个性的生活。教师可把一些普通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畅所悦言,各抒己见,最后再整理成文,使习作成为学生思考生活的结晶。
总之,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言之,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生活大世界,处处皆文章。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这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进行到底呢?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 生活化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在研究文章作法,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对学生已有的认识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对学生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把握,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脱离学生情感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机械依纲据本,指导评讲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如何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如何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如何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
《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包含了生活性这一内容。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更是把“生活”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中的人、事都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走进生活,留心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必须成为作文指导课首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留心观察”的培养。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持之以恒,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所写的人和事就会具体、生动、形象。
二、再现生活,开阔视野
作文指导课要打开窗户,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作文指导课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便是与生活相脱离的,便容易形成作文造假,便无法避免雷同题材现象,无法体现生活的个性。
如有一次为了教写感谢信,我用一组图片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再配上生动的说明,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充满真情的生活,勾起了很多学生充满温情的回忆。我趁热打铁:“在生活中,有谁帮助过你?你打算怎么感谢他们?”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各种感谢的方法。
接下来,我话题一转,肯定了写信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谢意的方式,这时我并没有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感谢信。”之类的话,而是说:“老师教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同学叫郑泱,有一次,她生病住院了。当时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对着录音机说一句祝愿的话,然后把这盒磁带送到医院。现在我们一起去听听好不好?”播放磁带,从中引出了一封感谢老师和同学的信。简单分析后,我又“现身说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封以一个女儿的身份给自己母亲写的感谢信。这样一次次地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情感与个性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从生活中来,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阅读、上网、影视、广播等多种媒体把学生带到生活的情境中去,开拓作文教学的广阔空间。
三、表述生活,锻炼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指导课走生活教学之路,必须坚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对生活与思想的正确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说一说,尝试练习。
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一个片段请同学说一说,或者写一写。如:在新学年初,很多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我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一个小朋友,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学生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学生马上认真地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议一议,取长补短。
议论的目的是互相取长补短,需要讨论写得好的地方、写得不太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对照自己所写的片断,提出修改意见。
3.评一评,提出意见。
可以指名学生小结,也可以由教师做简单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宗旨只有一个:更正确地表达生活与思想。
4.改一改,练有所得。
根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再写一写。下面是一个学生写《春天来了》的一个片断:“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燕子也回来了,小朋友们可高兴了,都到外面去玩了。座座山峰愈来愈绿,棵棵大树的枝头上抽出嫩叶……”我把它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句句议,一句句评,提出修改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经过整理就成了下面这段话:“严寒的冬天悄然离去,春姑娘披着柔柔的轻纱,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了!瞧,山绿了,树绿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妈妈换上了漂亮的春装。小燕子又回到当年舒适而又温暖的家,还不时地唱着一首首赞美春天的歌。小朋友们三五成群来到草地上唱啊、跳啊,尽情地享受着一派无限的春光之中。”
四、思考生活,提高立意
在生活中写作,因生活的需要而写作,作文反映生活、提高生活,这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作文教学实质上是关于作文如何促进生活的教育,作文应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作文指导课更深层次上应当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呈现了这么一个片段:采访中,嘉嘉妈妈谢女士曾经告诉记者,嘉嘉过去并不像现在这样爱惹事,他的这种状态是去游戏厅玩游戏开始的,而且为了讨好同学、获得友谊,嘉嘉还请他的同学去游戏厅玩。嘉嘉在游戏厅越陷越深,当没钱去玩的时候,他便从家里偷钱,当被发现时,他举刀砍向了自己的母亲。接着我请学生思考:“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想法?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世界?面对家长禁止我们上网,该怎样学会与家长沟通?我们该怎样去做,让家长和老师放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又向他们介绍了我校几个学生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到最后,请他们把自己想对家长和老师说的话,以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时,学生纷纷奋笔疾书,因为他们心中早已积聚了许许多多的话,要一吐为快。
此外,教师还应在作文指导中和学生一起思考生活,走出学生作文轻描淡写,没有深度的困境,提高他们思考生活的能力。在布置作文时,尽量以学生易于接触的一些人、事、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思考自己充满个性的生活。教师可把一些普通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畅所悦言,各抒己见,最后再整理成文,使习作成为学生思考生活的结晶。
总之,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言之,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生活大世界,处处皆文章。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这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进行到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