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时空限制 多维融合创新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特殊之年的特殊两会,中新社果断调整报道策略,打破常规报道模式,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变,尝试从策划、采访、融合生产、推广分发等环节进行全流程多维度创新,用全新的打开方式报道两会,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策——下好“先手棋”,走活“全盘棋”
  此次两会会期缩短,且只有极少数记者能够到现场进行不见面采访,这意味着以往现场“围堵”代表委员的“武功”尽废。对多数记者而言,这是一次充满不确定的两会报道。因此,会前策划就显得比往年更重要。
  1.以策划的确定性应对报道的不确定性。面对新挑战,中新社两会报道组以策划为先,用时间换空间,下好“先手棋”,会前策划了数十个重要选题,并逐一落实到人,使记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用选题的确定性来应对会议报道的不确定性。有的记者会前就开始联系代表委员采访,也能静心打磨稿件,把疫情之下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2.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策划体系。报道组除从整体上进行策划外,人大组、政协组、融媒体组、视频组等亦根据各组情况进行精心策划,同时调动记者进行自主策划,以策划带动策划,以灵感触发灵感,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策划体系。报道组还改变以往的单题横向散点策划模式,根据今年两会重点进行多题纵向成组策划,先后推出“两会·战疫”“两会·战贫”“两会·看典”等六组系列报道共计50篇深度解读稿件,形成规模化传播效应。
  3.策划为先,步步领先。事实证明,会前精心策划走活了中新社两会报道“全盘棋”,使每一位上会记者更加有的放矢,不仅有效避免了会期缩短后记者“刚预热,就散会”的情况,且无论新老记者都有佳作呈现,在诸多议题的报道数量、质量和速度上也领先同行一步。例如,两会会期确定后,中新社领先多数媒体迅速策划推出“两会前瞻”系列报道共计13篇,前瞻稿件数量居各媒体前列,这组报道不仅实现近百家境外主流华文媒体的落地,同时还引领了会前报道。
  采——实行选题项目制、内容众筹制
  在防控疫情的要求下,今年两会新闻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绝大多数采访实行“点对点、人盯人、不见面”式的远程采访,上会记者必须适应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全新报道模式。
  1.全员“上云”,全员“随团”。面对不见面的采访带来的约访代表委员困难等变数,中新社两会报道组打破常规报道模式,打破会内会外界限,打破前方后方界限,调动全社采集力量,特别是鼓励31个境内分社记者全员“上云”,参与“网上随团”,充分调动采访人脉,会内会外高效协作,实现采访资源共享。
  2.实行内容众筹制。为避免会期缩短、记者采不到人等造成会议期间出现稿荒,报道组实行内容众筹制。一是大众筹,即充分利用总社跑口记者和分社记者平时与代表委员联系比较密切的优势,由报道组圈定重点报道方向,向全社各部门、各分社众筹报道内容。二是小众筹,即就一个选题,根据需要请不同记者采访不同的人,众筹一篇报道。内容众筹不仅破解了上会记者可能采不到人的問题,也调动了全社采编的积极性,大大丰富了两会报道内容,仅文字通稿就播发了622条,用比往年少了近一半的时间,却完成了跟往年差不多的发稿量。另据统计,会前和会中,31个分社累计实现对约2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专访,呈现精彩的两会“云报道”。
  3.实行选题项目制。根据今年两会的重点和热点,结合中新社报道特色,报道组事先策划了六个系列报道,分别是“两会·战疫”“两会·战贫”“两会·经读”“两会·看典”“两会·世界观”“两会·侨声”。这六组报道实行选题项目制,每组分别指定一位资深记者任组长,由组长去组“最强战队”,将选题落实到每一个人。项目组长从选题策划、内容生产、质量把关、产品包装与分发等各环节,全流程总负责。这一全新尝试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果十分明显。此六个系列50篇优质稿件奠定了中新社此次两会报道的基本盘。
  4.突出体验式、沉浸式报道。今年两会以不见面采访为主,很多现场实况都躲在“云采”外,受众对非常两会的现场更加感兴趣。因此,此次中新社尤其重视沉浸式、体验式报道,为此精心策划推出了三组新闻产品。一是“两会Vlog”系列。除前方记者的探营、跑会体验,也邀请两会代表、委员化身中新社前方记者,拿起手机拍摄Vlog,以第一视角讲述两会故事,呈现强烈的人格化叙事风格,形成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感,提升了新闻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据统计,两会期间中新社共发布11条Vlog,网络播放量超过1200万次。其中,《张宝艳代表的履职时刻:热搜建议是如何出炉的?》记录了张宝艳撰写和提交建议的履职过程,其中张宝艳通过视频连线倾听一位儿子被拐的母亲意见建议的实况,内容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300万次。二是“委员的一天”系列。记者通过连续追踪一名委员一天的动态,记录报道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实况,稿件代入感较强。如《施一公委员的一天:跑步与“冷板凳”动静间见初心》从施一公清晨6点出门跑步开始写起,带着受众体会施一公一天满满的两会日程以及他的所思所想,在动静切换中,感受他的“来去自如,初心不改”。三是“非常手记”系列。中新社推出的记者手记系列,统一以“非常手记”贯穿整个系列报道,以前方记者的第一视角,向受众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例如,邀请不久前从武汉战疫一线采访回来又转战两会的记者采写手记,讲述两个报道无缝切换过程中记者由恐慌、茫然到淡定、释然的心路历程,展现中国经济社会从不确定到确定、从“非常”走向正常的回归。
  融——多元整合,多维融合
  面对疫情倒逼,中新社两会报道组多元整合文、图、视、网、报、刊等传播平台资源,打破平台壁垒,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多平台横向联合,采编主体跨界合作,多端功能多元汇融,使整个两会报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深入、更多样、更有机的多维融合。   1.打破平台壁垒,实现融合生产。中新社首次将2020年两会报道组驻地由以往的酒店移回中新社融媒体值班平台,依托总社后方大本营,使全平台采编力量为报道组所用,同时在报道组内部打破各平台和各部门之间的“楚河汉界”,打破以往两会政协、人大分工界限,打破架构理念上泾渭分明、壁垒森严的思维定势,在同一空间一体办公、一体策划、一体生产,实现内部的横向联合,建立集内容侧、编辑侧和分发侧为一体的全链条生产机制。例如,“两会·看典”等六个系列报道,由文字策划组策划,由上会记者采写,由全媒体平台呈现,并为每一组报道配发一张海报,海报文案由文字记者和编辑撰写,海报设计由融媒体组设计,充分体现了全媒体联动,多平台合作,一体化生产的融合生产模式。
  2.由“专门家”到“全能手”,记者跨界作业。两会报道模式的因“疫”制宜,也在驱动记者们走出舒适区,努力出“圈”,勇于跨界,主动拥抱新技术,既要擅写稿、会摄影,还要能直播……不管是否准备好,此次疫情倒逼记者加速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由“专门家”成为“全能手”。今年两会报道,中新社强调双向融合,不仅文字记者要拍照片和视频,摄影记者和视频记者也尝试写文字。例如,报道组先后邀请一名摄影记者和两名视频记者采写手记,所发三篇手记展现出三位跨界记者优秀的新闻功底和文字能力。同时,文字、视频和摄影记者还多次进行融合协作。如视频记者采访了张宝艳代表关于对人贩子应终身追责的提案的出炉过程,除制作视频外,还采写了记者手记《“非常”手记:与张宝艳代表一起直面“超越谋杀的罪恶”》,并同步将视频交给文字记者编写成文字报道,此次协同作业相继推出了文字通稿、视频访问、记者手记、图片、Vlog、微信、微博等多形态融媒体产品,实现了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平台呈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创新报道形态,融媒体佳作迭出。中新社两会报道组着力推进媒体融合,以短视频、漫画、图解、Vlog等形式,推出多款融媒体产品,在“两微两端”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分时、分段、分众推送报道。其中,中国新闻网各平台端口发布推送两会图文、视频、微博、微信等各形态报道3800余篇。由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主持的话题标签#微观两会#、#两会30秒#等累计阅读量超过16亿人次,中国新闻网各形态两会新闻产品全网阅读量近30亿人次。
  本次两会,报道组着重策划制作了概念海报、图解、手绘动漫、H5等创意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媒体视角”不同,创意产品更多选取“读者视角”,更具代入感、互动性和亲和力。创意设计共完成22组90幅作品,其中海报68张、漫画2篇、动漫画1部、手绘视频1部、H5 1件。例如,漫画H5《两会“说文解字”,一笔一画读懂背后深意》用9个关键字串联两会热点,以字形演化的漫画形象为主,配合二维码和简练文字说明,回应社会普遍关切,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网民的欢迎。
  发——把作品当产品,实现精准推发
  新媒体时代,文章采写编辑的完成只是新闻传播的开始,用户是否最终看到才是传播力实现的关键。①中新社两会报道采用全网多平台推送,除了自有平台外,还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以及海外社交媒体等第三方平台上推送,此外还向海外华文媒体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专版、专稿等服务,形成了广泛的强势传播。
  1.把作品当产品,注重包装和推广。全媒体时代是注意力争夺的时代,记者要有“产品思维”,将作品当做产品。“不再只聚焦在文字,而是要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从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原型设计,到产品上线、更新迭代,甚至市场推广,都需要跟进。”②
  本次两会,中新社试水选题项目制,项目组组长化身为产品经理,在推出系列报道之前,要分析客户和受众需要什么,并精心对选题进行策划和设计,同时逐一分配给记者去生产,待作品生产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包装和营销,例如除发通稿外,还需要考虑是否改写为微博,是否适合新媒体呈现,同时小组长还需要精心考虑如何“二次包装,二次分发”,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如“两会·战疫”等六个系列报道完成之后,报道组专门为每组报道设计海报进行包装和推广,同时以新媒体形式呈现,可由海报扫码直达相关专题,适应移动阅读需要。每个小组长还要为海报设计一句广告语,如“两会·战贫”的广告语是:“看千年愿景,如何照进现实。”“两会·世界观”的广告语是:“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看。”这些操作正是借鉴了产品推广的思路。
  2.对海外华文媒体客户精准推送。作为主要面向海外、主要用户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充分调动和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多渠道、多元化做好全国两会的对外传播。一是通過向合作海外华文报刊提供两会专版专题专稿,实现精准落地。两会期间中新社共向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的52家报纸提供专版300余个,规模化展示两会现场;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将中新社大量优质原创报道直接推送至合作华文新媒体技术后台,供其直接采用,两会期间中新社累计向数十家合作华文媒体网站及新媒体平台推送优质原创报道近2000篇,不断扩大两会报道在海外舆论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创新传播渠道,借云梯智能屏实现对社区的精准传播。中新社今年两会通过在云梯智能屏上投放两会视频、直播等产品,使两会报道既提速又接地气,精准直达社区受众,充分抓住居民乘梯间隙这一碎片化时间,使传播效果最大化。云梯短视频覆盖北京、上海、武汉、深圳、杭州等全国88个城市,覆盖住宅、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及政府机关等区域的15万台电梯。从5月20日到5月29日,中新社共投放两会云梯短视频20条,平均每条播放量超500万次,累计播放量约1.18亿次,累计有效观看人数(观看屏幕从而被摄像头智能识别)达42,615,684人次,观看人数可精确到个位数,并可精确到性别和大概年龄层。在云梯智能屏投放两会新闻,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进社区,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同时,在社区电梯里反复播放两会新闻,也营造出浓厚的政治盛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受众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大事。此次新尝试,推动了两会报道的精准定向投放,解决了新闻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播”,实现了优质内容与精准传播的创新融合。
  「注释」
  ①詹新惠:《人民网70年70问:重大主题报道策采编发运一体化施行的典型范本》,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206/c14677-31493657.html,2019年12月6日。
  ②YILAN:《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的转行感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http:// www.woshipm.com/pmd/675574.html,2017年5月10日。
其他文献
作者斯科特·卡斯特纳(Scott L. Kastner)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政府与政治系教授,著有《海峡两岸及其他地区的政治冲突与经济相互依存》(2009),其文章还多发表在《国际安全》《国际研究季刊》等期刊杂志上;玛格丽特·皮尔森(Margaret M. Pearson)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政府与政治系教授,著有《中国合资企业》(1991)和《中国新商业精英:经济改革带来政治影响》(19
期刊
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有诸多误解,国际舆论环境十分不利。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起源等问题上,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的政客言论及媒体报道多有偏颇不实之处,涉华舆情走向仍不乐观。中国媒体记者被美国限制签证有效期,传统国际传播渠道遭遇重重阻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化危为机,通过有效传播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  从国际受众的媒体使用
期刊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在百年不遇之世界大变局的加速期,如何在后疫情背景下做好中国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是目前对外传播工作中值得思考的新课题、新挑战。  成都深入研究当前国际形势,主动谋划思考,“以变应变”,于今年7月下旬在新加坡首次推出《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熊猫篇、美食篇、文化篇)全英文系列短视频。截至8月底,系列短视频在优兔播放总时长超1万个小时,在脸书、推特、照片墙等海外社交媒体平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在全力阻断病毒扩散传播的同时,各领域间的交流互动也随之受阻。然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以全球化、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为特点的社交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国际传播的物理空间壁垒,成为海外受众获得各类信息、维系人际交流、实现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疫情背景下开展对外传播的创新支点。  沈阳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调整传播策略,充分发挥海外社交
期刊
2020年2月29日,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以下简称“中华之光”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CCTV-4播出。此项评选是当前国内最高规格表彰中华文化人物的活动之一。樊锦诗、颜安、托济克·阿纳托利等十人获得年度人物奖,“汉语桥”获得集体奖,汉语拼音方案制订的主要贡献者周有光获得新增的致敬奖。颁奖典礼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中国文联、中
期刊
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加强信息公开、抓好舆论引导,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已成为当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新闻舆论工作着力需要研究破解的重大课题。  2020年9月14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通报了德宏州瑞丽市发生2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三级宣传部门高度重视、闻令而动,落实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迅速投入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的第一线。  瑞丽市仅用了3天即完成了28.7
期刊
贫困问题不仅是中国正经历的重要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改善了贫困地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然而,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报道中国在扶
期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可谓非同寻常——时间推迟、会期缩短、采访名额削减、与会人员全程无接触闭环管理……对媒体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大考”。  得益于“三位一体”的精准传播策略——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打造原创精品矩阵、深耕评论视频化,将“新媒体、新技术、新表达”充分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媒体编辑部在全平台发稿量只有去年同期85%的情况下,两会报道的各项
期刊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专门播放纪录片的英语频道。自频道成立以来一直排播的都是国内原创纪录片佳作。为了扩大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频道在2019年创新思路,大胆尝试通过购买播映权的方式首次独立引进海外片源,播出一批适合国际传播的外国优秀纪录片,极大丰富了频道节目内容,成功探索了频道发展的新方向。  本频道最早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当时名称为纪
期刊
2020年4月30日,新华社推特、脸书、优兔账号同步播发动画《病毒往事:中美疫情对话》(以下简称《病毒往事》),以卡通动画展现“兵马俑”与“自由女神”围绕疫情的对话,揭示中国一边积极抗疫,一边不断预警,提醒美国防范新冠病毒,但美方先是傲慢地无视劝告,等到疫情失控又攻击中国以推卸责任。中方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和及时通报,与美方推诿、甩锅、歇斯底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