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是物质发展的活体博物馆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时间的轴线上,奢侈品是物质遗产,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物质的背后是文化。我们通过奢侈品的起源、发展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变迁与延续。中国皇室在远古时代都已经在大量使用精致手工制作的奢侈品,帝王所用的瓷器在国际拍场价格过亿,还有为数众多的丝绸、翡翠玉器、青铜、红木家具、各色饰品等。如今,我们在仰望西方奢侈品牌的同时,应该反思我们失去了什么?奢侈品记载着民族文化的成长和繁荣。十九世纪英国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在其诗作中这样说:“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窥天堂”,在上篇中,我们通过对博物馆的文化巡礼,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博物馆呈现的艺术奇珍还是沧海桑田,那博大深厚的文化气息都让我们不得不沉浸于这无声无息却无时无刻萦绕在周围的强烈视觉和感觉中,是惊叹历史的恢宏,是醍醐灌顶的彻悟亦或是余音绕梁的悸动。静下心来,屏气凝神,我们开始思索文化发展中物质的掘起。不同地域的奢侈品形成了物质发展的活体博物馆,通过背后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中看到文化之间的和谐融通。
  
  奢侈品:
  精英文化的注脚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特征的集中展示,博物馆所体现出的诸多融合和冲突让我们对久远的历史有迹可循,更多的时候那些文物的存在不只是自身价值使然,更是对一个历史节点的记录。推动历史车轮的往往是一小部分人——与厚重珍贵的历史文物相比,奢侈品从另一个侧面诠释着精英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奢侈一词源于拉丁词LUXUS,原意是指“闪光的、并具极强的繁殖力及非凡的创造力”。所说奢侈品起源于十七世纪初的法兰西,以路易十四国王为代表的贵族、王室,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供给欧洲其它王室,逐渐形成了市场交易。
  实际上,奢侈的含义是由不同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当今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特点的消费品”,并具有时变性、地域性、文化性等时空转换特征。
  经济学上,奢侈品的解释为“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在经济学上并没有贬意,但跟目前热炒的创意经济倒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须经一个“去道德化” 的过程。奢侈品一直以来有是“非必需品”还是“必需品”的争论。在宝马汽车董事沃茨冈写的“奢侈带来富足”的书中,我们了解了新奢侈与旧奢侈的不同,它能刺激革新、增加工作机会同时塑造品位与风格。对奢侈品的炫耀式消费也将孕育和造就新的品牌。奢侈品生产大国法国把 奢侈品行业称为法国的另一艘航空母舰,可见奢侈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从奢侈品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奢侈品,最开始的都服务于欧州王室,然后是世界各国王室,这伙奢侈品从业者非常矜持而且精致,这种个性源自对自己品牌的骄傲与自信,和对顾客的尊重,由其是在英国维多莉亚时期和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为最盛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兴盛,奢侈品已演变成了盛世时代富人们基本的手段性需要。
  中国在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中,近百年间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启蒙,并且成立了清宫造办处。主要是为清朝王室制作各类奢侈用品。今天遗留的钟表、鼻烟壶、景泰蓝、珐琅等都曾是清朝王室及大臣们的珍爱之物留传至今。同时说明中国具备生产奢侈品的文化、人才、工艺及现代的购买愿望和市场。
  今天,高收入者已对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大量生产的标准产品渐渐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到港澳及欧洲抢购奢侈品的热潮。奢侈品需求的历史性规律在一次重演,其实质是中国当今时代的一种基础物质需求满足之后,针对身份地位、文化及美学的高度认同,及多种时尚美学现象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艺术与商业高度结合的产物。发掘传统文化并结合时尚特点,未来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占有一席之地是毋庸置疑的。
  
  
  
  奢侈品产业:
  工业文明的历史节点
  
  很多时尚杂志、网站都对某一类别的奢侈品品牌做过“十大”排行,但谈到系统化的综合榜单,福布斯杂志评出的“顶级奢侈品品牌排行榜”和由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世界奢侈品前100名的排行榜单”最有影响力。
  有人用统计学的方法,整理了WBL榜单上的前50名奢侈品品牌的所属国家、产品类型和产生年代,从三个纬度梳理奢侈品品牌的“亲缘关系”,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首先从国家分布来看,来自欧洲的品牌有34个,占到了68%(法国有11个),美国有14个品牌,其他国家包括瑞典、古巴、沙特和阿联酋,日本的凌志Lexus和三宅一生进入了榜单,但在50开外。可见奢侈品的产生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相连,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是奢侈品的发源地。当代拥有最强大经济实力的美国,是占有奢侈品品牌最多的国家。
  创始年代的曲线再次证实,奢侈品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有10个品牌诞生在1850年以前,并且全部在欧洲,1851至1900年是低谷时期,只保留了5个品牌;1901至1950年,是奢侈品品牌爆发的黄金时期,诞生了23个品牌(占46%),尽管两次世界大战消弭了社会大量财富,但工业社会的生产繁荣为奢侈品的制造和销售提供了足够的资本支持,几乎所有的奢侈汽车品牌都产生在这个年代。发轫于1950年后的12个品牌中,美国拥有7个,显示了其经济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亚洲品牌都是诞生在90年代后,非常年轻。
  在跨国集团兼并收购的压力下,能够坚持独立经营的家族企业越来越少,被世界级的奢侈品集团一一收入囊中,品牌所归属的国家和资本越来越混乱。
  仅以有独立经营传统的钟表行业为例,由原瑞士钟表工业公司(ASUAG)和瑞士钟表总公司(SSIH)于1983年合并而成、并于1998年更换成现名的瑞士斯沃琪集团(Swatch Group)已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钟表工业集团,旗下拥有勃朗帕爱、欧米茄、雷达、浪琴、天梭、卡文克莱、雪铁纳、美度、哈米尔通、皮巴曼、斯沃琪等手表品牌。钟表业第二大的劳力士集团坚持精简原则,仅拥有劳力士和帝梵陀,Richemont(历峰)集团拥有卡地亚、阿尔弗雷德•登喜路、万宝龙、兰赛等,其子公司Vendome自1988年起,Vendome集团先后购入名士、伯爵、江诗丹顿三大名表,成为第三大钟表集团。巨大胃口的法国LVMH集团在购入玉宝、豪雅、茨尼特三个瑞士手表品牌后,立即跃居世界第四大手表生产企业。集团强大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集约的采购成本为品牌的发展注入活力,但保持既有的传统和风格成为各品牌更加重要的工作。
  奢侈品品牌的家族化、传统化特征,被现代工业文明击得粉碎。目前的现状,就是被三大集团垄断化、规模化,产品越来越失去其个性,能够独力坚持其传统及传统的公司越来越少,虽然制造工艺改进,规模扩大,成本降低,但被保护的原料产地在一个个消失,从而失去了其贵族性,这也是文明演化的另外一种无奈。
  
  CHANEL:女人缔造的帝国传奇
  
  可可•香奈儿香奈尔改变了女性对服装的态度和认识:她虽然没有把紧身胸衣从服装结构中去除,但把紧身胸衣的概念从女性的头脑中抹去了;她设计的平纹针织系列服装,为女性打开户外活动的世界,弹性面料制成的衣服再也不会紧紧束缚身体。香奈尔的巨大成就除了向人们展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外,还打破了女性不上T型台的传统观念,亲身登台演绎自己设计的时装.....板块大漂移所带来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无论是博物馆中呈现给我们的艺术奇珍还是沧海桑田,那博大深厚的文化气息都让我们不得不沉浸于这无声无息却无时无刻萦绕在我们周围的强烈视觉和感觉中,是惊叹历史的恢宏,是醍醐灌顶的彻悟亦或是余音绕梁的悸动,静下心来,沉住气后,再来回顾我们所瞻仰和渴望企及的那些企业帝国,回眸,便是百年。
  
  
  
  
  从奢侈到奢侈品的
  法国历史文化渊源
  
  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法兰克是法国的雏形。从公元481年墨洛温王朝开始君主的统治,到1792年波旁王朝结束,法国宫廷和贵族们将奢侈的文化生活延续了一千多年。从文学艺术、雕塑建筑各方面展现出了法兰西帝国的辉煌和伟大。有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也有被誉为“现代雕塑艺术之父”的雕塑家罗丹,还有“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思想之王”之称的伏尔泰等;著名的建筑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以及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更是誉满全球。数世纪以来法国文化的多样性让这个国家一直跻身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作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者”,花费了10年的时间和数不清的金钱,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凡尔赛宫。其装修极尽奢华,顶上除了绘画也有浮雕。宫内随处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那时候,宫廷的规矩迫使贵族为衣装付出巨款,他们从早到晚都得待在宫殿里参加舞会、宴席和其他庆祝活动,这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
  奢华的生活自然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穿着配饰再到器具用品,无不要求精致考究。生活的需求导致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当中国的封建领主还在为土地争夺之时,欧洲法国的上流社会人士已经掀起了商业贸易的大浪潮,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船只带来各国的名贵商品,香料、丝绸、钻石等。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精致物品也随之不再局限于王室贵族的生活,而逐渐为更多人所了解和熟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奢侈品工业得到蓬勃发展。
  20世纪初的巴黎,热闹而繁华,可是传统的宫廷奢华风气依然影响着上流社会贵夫人们的着装风向。女人们还穿着路易十四时期的服饰:让人透不过气的束身胸衣、层层迭迭需要佣人和侍女帮忙才能穿上的拖地裙、头上顶着插满羽毛珠宝甚至是果篮的宽大帽子,身上戴满了昂贵的珠宝装饰以彰显尊贵的地位。
  1883年,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出生,这个来自法国卢尔河地区一个叫做索米尔小镇的女孩改变了这一切,之后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尚帝国和一个女人无法企及的传奇。法国官方把她与戴高乐、毕加索共称为20世纪法国人的代表。
  
  
  
  “黄金二十”触发
  女性意识的觉醒
  有“黄金二十”(Golden Twenties)之称的1920年代给很多人的印象是紫醉金迷、天花乱坠,美国和欧洲社会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恢复,经济、民生、艺术和文化等等再次复苏。1920年代初期,伴随着经济复苏,爵士乐、Art Deco、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和超现实主义艺术(surrealism)大行其道。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收音机、电影、私人汽车等等发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态度就像当时的爵士音乐般,即兴、轻佻。女性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同性恋也慢慢被渗透到传统社会里。随着电影和百老汇歌剧的兴起,娱乐事业欣欣向荣,明星变成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新女性”身份也随着这个性别模糊的年代获得提升。独立的“新女性”不再甘心于只当家庭主妇,她们开始有上大学的机会、拥有投票权、争取废除性别歧视。而1920年代的女性标志“flapper”更提倡女性的性解放。种种因素令当时的女性想法非常实际,勇于竞争并且以满足个人追求为目标。可以说,当时的女性就是现代女性的雏形,而可可•香奈儿正是这个时代创造的鲜活的“新女性”缩影。
  
  可可•香奈儿追求的自由与平等
  
  .欧洲宗教自古罗马时期开始就崇尚自由,“自由、平等、博爱”正是法国文化内涵中的核心理念。可可•香奈儿身上处处张扬着浪漫、蓬勃的法国精神特质,她屡屡挑战旧体制,创造出焕然一新的时尚。香奈儿一手主导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女人的风格、姿态和生活方式,一种简单舒适的奢华新哲学,正如她生前所说:“华丽的反面不是贫穷,而是庸俗”。可可•香奈儿引领的“实用主义华丽”,源于她擅长从生活中撷取灵感。不像其他设计师,要求别人配合他们的设计,香奈儿提供了具有解放意义的自由和选择,将服装设计从男性观点为主的潮流转变成表现女性美感的自主舞台。
  1910年,可可•香奈儿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帽店 (millinery shop),凭着非凡的针线技巧,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耐看的帽子。当时,女士们已厌倦了花巧的饰边,所以,简洁的帽子对她们来说犹如甘泉一般清凉。短短一年内,生意节节上升,香奈儿把她的店搬到更具有时尚气质的Rue Cambon。做帽子绝不能满足香奈儿对时装事业的雄心,所以她进军高级订制服 (Haute Couture)的领域。1914年,可可•香奈儿开设了两家时装店,影响后世深远的时装品牌——Chanel正式宣告诞生。
  步入二十年代,香奈儿设计了不少创新的款式,例如针织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 (little black dress)、樽领套衣等。而且,香奈儿从男装上取得灵感,为女装添上多一点男儿味道,一改当年女装过份艳丽的绮靡风尚。例如,将西装褛 (Blazer) 加入女装系列中,又推出女装裤子。可可•香奈儿这一连串的创作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
  可可•香奈儿对时装美学的独特见解和难得一见的才华,使她结交了不少诗人、画家和知识份子。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画派大师毕加索 (Picasso)、法国诗人导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 等,一时风流儒雅,彼时的法国,时装和艺术的发展正值黄金时期。
  除了时装,香奈儿也在1921 年推出Chanel No•5香水, No•5香水瓶子是一个颇具装饰艺术 (Art Deco) 味道的玻璃瓶,这是时尚史上第一瓶以设计师名字命名的香水,而“双C”标志也让这瓶香水成为Chanel品牌史上最赚钱的产品,并且在时光长廊中恒久不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可可•香奈儿把她的店关掉,与相爱的纳粹军官避居瑞士。1954年,香奈儿重返法国,东山再起,以她一贯简洁、自然的女装风格,迅速地再次俘虏一众巴黎仕女。短厚呢大衣、喇叭裤等等都是可可•香奈儿战后时期的作品,多采用Tartan格子、北欧式几何印花的面料或者花呢 (tweed)来造衣,简约中不失贵丽。
  
  时尚帝国的传承
  
  1971年1月,可可•香奈儿去世,德国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成为Chanel品牌的灵魂人物。卡尔•拉格菲尔德在1986年开始掌舵,他用新的手法演绎着细致、奢华、永不褪流行的Chanel精神。这位有着瑞典和德国血统、总是戴着黑色大墨镜的鬼才设计师最为人所称道之处正是他与可可•香奈儿一样,拥有自由、任意和轻松的设计心态,他总是不可思议地把两种对立的艺术品感觉统一在设计中,既奔放又端庄,既有法国人的浪漫、诙谐,又有德国式的严谨、精致。他没有不变的造型线和偏爱的色彩,但从他的设计中自始至终都能领会到“香奈尔”的纯正风范。当然,才华横溢的卡尔•拉格菲尔德却又流着离经叛道的血液。他在上任后的第一季就将长裙裙摆剪破,搭配鲜艳夸张的假珠宝首饰,震惊了整个时尚界,也将Chanel的品牌效应在这20年内推向另一个高峰。
  卡尔•拉格菲尔德完美地提炼了Chanel品牌的优雅精髓,改良比例,留住忠心客之余,适当地注入运动、摇滚元素,吸引一众年轻人,并将高级定制精湛的工艺发扬光大,成功地将Chanel引领上一条摩登、典雅的时尚道路。同时,卡尔还将钮扣坊Desrues、羽饰坊Lemarié、刺绣坊Lesage、鞋履坊Massaro、制帽坊Michel、金银饰坊Goossens 及花饰坊Guillet一一收入囊中。
  乌菲齐美术馆坐落在意大利美丽的古城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人类历史上最为
  
  
  
  劳斯莱斯:演绎高贵血统之路
  
  何为“贵族”?“贵族”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富概念,生活方式也只是贵族文化的一种表面现象。贵族是在雄厚财富的基础上,在一种较为特殊的生活方式表面下,在一种高层次的人生文化观念引导中的一种人生状态。在这个族群中,人生观具有高层次性和群体类同的整齐性。一位西方哲人曾经说过:不是拥有了财富就能成为贵族,贵族需要三代人的脱胎换骨。
  
  英国社会的贵族情结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社会一直是一个贵族社会。贵族和绅士)构成了社会的上层阶级,而商人、平民等则社会地位低下。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中,贵族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乡邻生活方式的蓝本。作为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贵族不仅是一种地位和头衔,也是一种社会追随的目标。当社会风尚追随贵族时,贵族也在调试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以便成为民族的“表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的核心是骑士精神,骑士的美德也是贵族的美德。它蕴涵着超越地理和王朝界限的宗教因素,滋生于英雄传奇乃至“支离破碎的幻想”之中。然而,这种不乏抽象的精神,和跃马比武一样成了上流社会的时尚。这种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同时还有中世纪骑士的第二天性对情人的崇拜。骑士与情人之间的罗曼蒂克关系,对于对女性的普遍尊重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贵族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强烈的自立精神,这种精神强调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贵族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当然出自贵族自身的利益,使得“关心政治”成为英国民族的普遍爱好。总的来说,贵族追求自由的生活,捍卫自己的个人权利,接受精英教育,从而形成了幽雅的谈吐举止。在绅士的理想模型中,强调的是道德法则、荣誉法则和责任法则。所以,贵族精神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精神。
  英国的贵族精神在古典文化、基督教理念的熏陶下,在来自法国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广泛影响下,形成了绅士制度和绅士文化。自此,优雅、礼貌、荣誉、尊严、有教养、闲暇生活的绅士形象成为了所有英国人的理想。
  
  纯正的蓝血文化
  “圣之道,至善至美;不为至善至美,创之造之”。这是劳斯莱斯(Rolls-Royce)汽车的创始人兼总工程师亨利•莱斯爵士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留下的话,直到今天,这些话的影响依然像当年一样影响着劳斯莱斯前进的每一步。
  “世界汽车中可称为贵族的,惟有劳斯莱斯”。1904年的春天,在曼彻斯特的Midland旅馆,劳斯与莱斯,一个贵族与一个平民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相遇了,他们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次偶然的相遇使两个背景截然不同的天才携手创造出一款名车,一个神话。劳斯试驾了莱斯设计的汽车,然后对别人说“这就是我寻找多年的车”,两个人最后达成一致,劳斯负责销售莱斯制造的所有汽车。莱斯为1904年的法国巴黎车展准备了很多款新车。这是一次雄心壮志的展示,代表了一个还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车厂对未来的憧景。这一年的圣诞节前,劳斯和莱斯签订了协议,劳斯莱斯从此诞生。车标中重迭在一起的两个“R”分别代表劳斯(Rolls)和莱斯(Royce)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两人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劳斯先生只体验了几年作为汽车制造商的乐趣,便在1910年的一次飞行事故中丧生。莱斯先生继续着劳斯莱斯的业务,直到1933年去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高于动物界的特殊生活方式的总称,品牌首先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劳斯莱斯的标志是“飞翔的女神”,集中体现了劳斯莱斯的文化内蕴:“这是一位优雅无比的女神,她代表人类的崇高理想,她代表生活的欣狂之魂。她将道路旅行视为至高无上的享乐,所以,当她面临劳斯莱斯车的车头时,整个世界就沉浸在清新的空气和羽翼振动的美妙的音乐旋律之中。”劳斯莱斯代表的正是一种“优雅无比”的“飞翔”文化。
  举凡提到英国,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莎士比亚,这位站在顶峰之巅的文化巨人,令全世界为之肃然起敬,须仰视才见。接下来,人们就会想到劳斯莱斯,如果说日本人以索尼、松下等著名电器品牌而骄傲,美国人以生产出凯迪拉克汽车、可口可乐饮料而自豪的话,英国人则把劳斯莱斯与国旗相提并论,实实在在撑足了这个“绅士国度”的面子。这个汽车王国中的帝王领袖,无出其右者。莎翁与劳斯莱斯堪称英国之“绝代双娇”。
  劳斯莱斯也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向来集最优秀性能、最豪华形象、最尊贵地位于一体的劳斯莱斯成为英国王室专用车已有数十年历史,爱德华八世、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玛格丽特公主、肯特公爵等众多英王室成员的座驾都是劳斯莱斯。沙特国王、日本王子都对劳斯莱斯情有独钟。而对于普通人,拥有劳斯莱斯仿佛是个遥不可及的、奢侈的梦想,即便你拥有亿万资产,拥有尊贵的身份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精湛工艺打造贵族气质
  承了英国传统的造车艺术:精练、恒久、巨细无遗。因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1904年到现在,超过60%的劳斯莱斯仍然性能良好。
  自成立那天起,劳斯莱斯汽车公司一直坚持手工生产。这种只追求质量和档次而不追求数量的做法,在全球汽车工业中极为罕见。一直到今天,劳斯莱斯的发动机还是完全由手工来制造的。更令人惊奇不已的是,劳斯莱斯车头散热器的格栅部件完全靠技术熟练工人的手和眼来完成,而不需要用任何丈量工具。说起来也许难以思议,一个格栅要花费一个工人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然后对它进行打磨加工,又要用去5个小时。
  据统计,制作一个方向盘要15个小时,装配一辆车身需要31个小时,安装一台发动机要6天。正因为如此,它在装配线上每分钟只能移动6英寸。制作一辆4门车要两个半月,每一辆车都要经过5000英里的测试。所以一般订购劳斯莱斯的客户,都需要很有耐心地等候半年以上。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劳斯莱斯车头上的“飞翔的女神”像,这个小巧玲珑车标的制作需经过多道工序,过程极为复杂。首先采用传统的蜡模工艺,手工倒模压制成型;接着用手工打磨,至少8遍;再将打磨好的“飞翔的女神”像,放进一个装有混合打磨物质的机器里研磨64分钟;最后,只有在通过了严格的检验之后才算合格。
  所有的劳斯莱斯轿车都产自英国,是能工巧匠的杰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工龄都在30年以上,闲熟地掌握了祖传的造车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使工艺日臻完善。正因为如此,劳斯莱斯汽车公司百年来名车不断,一款强过一款。像银云、银鬼、幻影、银影、银魅、宾利、雅致等等,每一种车型都充分显示出精练、恒久、巨细无遗的英国传统造车艺术,很快风靡世界。
  在许多著名的企业中,“薄利多销”几乎都被列为营销战略之一,而劳斯莱斯公司则不然,它“薄利”,但不追求“多销”,要求消费者必须“门当户对”。虽然,能够成为劳斯莱斯主人的只占少部分,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将消费人群又进行了细分。针对不同地位的销售对象,开发出三大系列的轿车:其中黑蓝色的“银灵”系列是为政府首脑、国家高级官员、有爵位的贵族准备的;中性颜色的“银羽”系列供给绅士名流;白色、浅灰色的“银影”系列卖给大富翁、企业家等。
  显然,劳斯莱斯是为富人制造的,充斥着豪华和显赫。但劳斯莱斯公司认为,豪华并不意味着奢侈,他们旨在为奔忙于世界各个角落、事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旅行环境。同时,劳斯莱斯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意境,也正是企业家们的理想,他们可以从所拥有的轿车身上,得到一种成功的认可和满足感。劳斯莱斯轿车最能体现出车主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每一部劳斯莱斯轿车都讲述着一个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种说法,讲上海是国际抽象之都,我不敢苟同。但确实在上世纪“85美术新潮”之后,在上海出现了一批抽象艺术家群,虽然群体中多数是表现主义、形式主义而非当代的抽象主义,但其中也不乏优秀的抽象艺术家,丁设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员。     丁设平日里讲话不多,但往往能点中关键。对于艺术创作他具有不同常人的视角,站在丁设的作品前,我们不难发现,丁设希望与旧有的抽象语言拉开距离,试图在新的角度和方式中寻找到
期刊
冯峰的年龄并不算大。但是,他两鬓花白、老态龙钟,常使人误认为已近耄耋之年,从而对其打躬作揖,以“老爷子”相称。每每这个时候,冯峰都会泰然处之,“嘿嘿”一乐,便笑纳了这个称呼。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归功于艺术“江湖”,认为是“江湖”给他带来了安康,所以他转而以“野草”自居。     说冯峰是个画家,不如说冯峰更象一个“传统文人”,琴棋书画对于传统文人不是吃饭的职业,而是陶冶性情的爱好。对于冯峰,画画也只是
期刊
五彩经幡在随风摇曳,漫天雪花在空中飞舞,雪霁冰晶在晨光中闪耀,原始松杉在湖光里绽放。天光云影,树影婆娑,国画般的水墨质地,弥漫在晨光暮霭的山谷。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在滇藏川的边界兀自散发着神话般的色彩。  冬日午后,抵达云南边陲的这片世外桃源,为了体验原生态的质朴自然,为了聆听造化灵秀的云际天籁。  开阔的视野,极目远眺,遥远的雪山在那里巍然屹立,记录着绵延千年的时间流动。全然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和都市
期刊
城市的智慧其实很简单: 知道得更多些、反应得更快些、协同得更好些……但是,城市管理者们怎样把现有的流程和技术整合起来,给出中国式的答案,不光需要智慧,还需要创新。杨浦区五角场作为上海副中心,随着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陆续入驻,本区域正在迅速掘起成为上海东北部一个新兴的商务中心。创智天地素有“上海的智库”之称,目前创智天地园区活跃着众多创投机构和IT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环境。
期刊
长期于海外孤军奋斗、终成大器的华裔艺术家可谓屈指可数,我们比较熟悉的只有赵无极、朱德群、潘玉良等人。贺慕群出国时间比他们稍晚,年龄上也略微轻些,虽然她在海外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并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国内有很长一段时期对她的了解并不多。  1960年代的巴黎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层出不穷,贺慕群女士在绘画创作上并不追随所谓的时代风潮,反而是静守一隅,回归心灵,以独特而凝练的具象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中目光所及的
期刊
极地冰寒与火山喷发,极夜中的旷世孤独与云端外的梦幻光影,带来了生灵的狂欢,冷峻的面孔,疯狂的灵魂。     当代音乐的世界充满了叛逆、躁动,电声合成、用不同的混响解构古典元素,营造宏大、空灵而梦幻的场景,重新演绎Ladygaga等音乐潮人的炫动符号,Kleerup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很拘谨,很严肃,他在幕后操纵着人群的躁动、欢呼和哀伤。面孔冷峻,内心狂热,大概是多数瑞典艺术家的特色
期刊
他几乎拿遍了世界级建筑领域最高奖项和文化奖项,1990年被册封为爵士,1997年被女皇列入杰出人士名册,1999年获政审贵族荣誉,成为泰晤士河岸的领主。理查德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计划,诺曼福斯特为其设计的位于新墨西哥州沙漠的终端大楼即将完工。当记者在他位于泰晤河畔的伦敦总部见到他时,惊讶地发现,他其实可谓是风度翩翩。这位75岁的建筑师身着淡蓝色方格纹粉边衬衫,声音温柔,神态放松,偶尔会使劲后仰,几乎
期刊
珠宝创作功力深厚、专业知识傲人的曾郁雯(Daphne T.),凭借着独特的珠宝创造,成为台湾第一位同时获得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青睐的珠宝设计师。因为热爱阅读,曾郁雯的珠宝创作中多见文学与诗意的质性,而对于各种文学创作的热衷,更让她有珠宝诗人的美誉。集电视、电台主持人、作词人、剧本创作者、传记作家及珠宝设计师多重角色于一身,曾郁雯在各领域都成绩斐然。1999年以「幸福进行曲」荣获第36届金马奖最
期刊
大卫舒宓雷于2007年10月起担任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院长。在此之前,舒宓雷先生于1980年至2007年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市场营销学教授,并在2007年7月和2000至2007年间分别担任该学院的代理院长和副院长职务。      舒宓雷院长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以及布朗大学数学学士学位(极优等第)。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市场营销流程评估以及改善市场决策的方法等,
期刊
【王小慧】旅德艺术家,二十年前赴德国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讲学。生活在慕尼黑和上海。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艺术展。出版过约四十部摄影集和书籍,包括《我的视觉日记》,再版三十余次。获德国政府“德中友谊奖”、瑞士圣莫瑞兹大师艺术节“明星艺术家”等奖项     后来托人借到了一本《红色娘子军》芭蕾舞的总谱,好厚的一大本,没复印机,就把所有能跳的动作都画在本子上,编到我们的舞蹈中。我那时候还作曲,小歌剧、小话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