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公共知识分子?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a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有人将知识分子的目标定得太高,似乎他们应该抱负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神圣信念,似乎他们是人间最稀缺的品种。
  以圣人标准来苛求知识分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没有人比苏珊·桑塔格认识得更清楚,在1997年接受法国某杂志的一项名为《知识分子及其角色》的国际调查时,这位享誉国际的美国女作家的回答打破了有关知识分子的神话:“如果期望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反抗非正义的行为、保护受害者、挑战占统治地位的权威的信仰为己任的话,未免太乐观了。大部分知识分子就像多数其他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一样因循守旧……赋予知识分子制造麻烦者、良知的代言人这样美名的人一直是少数。有些知识分子旗帜鲜明,为了自己的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更多的知识分子在公开言论中昧着良心欺骗别人,或者对所谈论的东西一无所知却厚颜无耻地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表述究竟会让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感到宽慰还是感到羞愧呢?尽管如此,桑塔格却并未降低知识分子的标准,她说,“一个人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言论中表现出了正直和责任。”
  概念总是抽象的。好在历史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他们的缺点不比大多数人的缺点多,他们的美德和贡献却超过了大多数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一方面著书立说,将人们从蒙昧中引领出来——比如在《哲学辞典》一书中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的神话,“我们的史学家们大都对美化历史比对真实更爱好。他们都说贞德英勇就义。但是根据当时的记事和史学家维拉雷所述,她接到判决书时声泪俱下。”——一方面又对社会上众多的冤屈事件发出抗议,为之申诉直至受冤屈者终获昭雪;
  哲学家罗素和科学家爱因斯坦共同发表呼吁废止战争的宣言,并将其副本分送给美、苏、中、英、法、加6国首脑,“据非常可靠的权威人士说,现在能制造出的核弹,威力要比炸毁广岛的大2500倍。……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要是你们不能这样做,那么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险。”88岁时,罗素参加了核裁军群众大会并发表演说,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通过电视进行越洋对话;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公开谴责以色列对埃及的轰炸;
  最近的和最好的例子是被称为“美国良心”的苏珊·桑塔格。“9·11”之后,她批评美国政府及各大媒体的片面报道和煽动反伊斯兰情绪;2001年5月9日,她在为她颁发“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说,毫不客气地指斥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的野蛮行径,“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并尽快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这里不会有和平。”2004年5月23日,她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关于对他人的酷刑》,针对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这样一个专题,因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多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少的时代,一个亟需知识分子的时代。拥有教授、博导和各类专家头衔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像马寅初和黄万里那样有着为了真理和良心可以和整个世界对撼的勇气的知识分子纵然没有绝迹,却也已经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颇像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中的大学教授一样四处参加学术会议、连篇累牍地出版泡沫专著以牟取名利,而对逼到眼前的关涉到最大多数群体利益的大问题视而不见,保持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便他们发出了一些嘀咕,也几乎没有被人听见。
  但我们还能推出这样一个名单,这说明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种群在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公众的视野中退出。
  眼前便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
  2000年10月30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谈论“基金黑幕”;
  2000年11月3日,秦晖教授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结合当时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对改革实践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预警,他命名的“黄宗羲定律”在不久后召开的“两会”上被共和国新任总理温家宝提及,引发了“两会”代表、媒体和学术界对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民负担问题的深切关注;
  2003年3月17日,湖北省青年孙志刚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月16日,许志永、俞江、滕彪3位青年法学博士以普通中国公民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著名法学家同样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再次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的步伐。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髦路数做出的排行榜,也不自认为拥有统计学上的精准和完美。我们的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我们推出这50人,并不意味着没有进入这个名单的人就一定不是公共知识分子;50人中的大多数集中在北京,并不意味着外省的批判精神的缺席和苍白;女性比例较小,并不意味着女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匮乏,实际上她们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活力,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入选者年龄偏大,也不意味着年轻的知识分子会永远稚嫩下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那时,他们是比如今的明星更加明星的人物。今天,令人晕眩的市场经济又使他们中的大多数迅速回到边缘。而此刻,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转型期面临着最多问题,最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场和发出声音的时期。我们推出这样一个专题,意在向广大的知识分子呼吁:你们是知识分子,你们也是最普通的公民,你们对国家的兴衰,对社会制度的弊端或完善,对国民的幸福或疾苦,都有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
其他文献
200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的晚。  2月23日,元宵节,傍晚时分,大街上车流匆匆,空气中浮动着一丝淡淡的兴奋。毫无征兆地,天上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一场令人意外的雪。更令人意外的是隐藏在北京不知名小巷的“愚公移山”酒吧。  在那里,曾被形容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民谣诗人”——张楚要“复出”了。  从1999年开始,张楚在酒吧里的小型演出几乎全部停止,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忽然发现没法再面对自己从前的
期刊
"那里还有中国商店开门!”    西班牙当地时间2004年9月16日,在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了西班牙人焚烧华人鞋店的暴力事件,约数百名西班牙人聚集华人经营的中国鞋城,将价值约800万元的16个鞋类集装箱烧毁。9月23日,西班牙非法游行者再次示威华商鞋城,扬言要将中国鞋商全部排挤出当地市场。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事件发生后,当地华商成立“应急小组”;通过中国外
期刊
我们身边的女性越来越优秀,昔日的第二性正咄咄逼人地全方位挑战男性的霸权地位,比如她们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经济收人,职场表现……曾经作威作福的广大男生,正日益感受到女性全方位进攻的阵阵寒意。  从1993年开始,美国方言学会每年选出的“年度之字”,几乎都和计算机有关,但当新千年之际,该协会选出的“千年之字”(WordOf MillenniUm),却是:她(She)!  21世纪可能成为“她世纪
期刊
2004年5月,炎热的武汉有75个人可能心冷如冰——他们的仕途停止,或蒙上处分的阴影——这些在工作中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官员让市长李宪生动了气,他们必须接受处分从而体现官员问责制度的严苛。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对领导这座城市的市长的真实看法。  李宪生,回到了关系庞杂的城市。他在这里生活差不多50年。做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此刻,他是市长。  一次短暂的谈话被电话打断。电话里,李宪生被妻子催促赶快回
期刊
莱克宁从雷诺方程式跳到F1只花了两三年,麦克拉什则花了七八年,这两个中国少年,需要多长时间 ?  全球F1职业俱乐部只有十来家,职业F1车手二十多名,进入F1谈何容易。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竞争,然而车手的成长,又有谁能够精确预测其周期和能量?  中国优秀的少年车手,除了江腾一、詹家图,还有程从夫、董荷斌、陈少权……似乎一夜之间,这项原本高不可攀的运动赛事里,突然出现了这么多年龄、水平相近的中国少年。
期刊
陈大元 中科院生殖生物学研究员  克隆人会将原有家庭模式完全打破。例如克克隆出了一批女孩子,再克隆出一批男孩子,他们谈恋爱都成问题。克隆人显然会造成混乱,整个世界将没有规则。人们对克隆技术有很深的误解,我到某大学讲学,一个大学生走上讲台就给我跪下了,他是个孝子,母亲去世了,他求我能给他克隆一个母亲。我告诉他:即使克隆出来,也只是个婴儿,哪里还是你的母亲和兄弟!  沈铭贤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
期刊
在印尼语中,"梅加"是云的意思。许多年前,当印尼传奇人物苏加诺以"云"为女儿命名,是希望她将来作一个温婉娴淑的家庭主妇。然而,令世人吃惊的是,这位平素在家里相夫教子的主妇,却在若干年后成为印尼第一位女总统。而3年后,她却面临着被自己昔日的部下赶下台的命运。梅加瓦蒂的人生,是最高贵的身世,最深重的国仇家恨和最缠绵的爱情故事组成的传奇。    命运多舛的前半生    梅加瓦蒂于1947年2月出生于雅加
期刊
爱与背叛。性与政治。阴谋、不伦之恋、历史、录音带、谎言……这就是克林顿、希拉里和莱温斯基的故事。如今,随着克林顿的离任,他们之间的唇枪舌剑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书中看不见的硝烟    希拉里 我依然爱我的丈夫    《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美]希拉里·克林顿著   译林出版社2003年7月  在美国,希拉里一直是充满争议的人物。用纽约著名政治观察家丹·格林伯格的话说:“对于希拉里,人们或爱或恨
期刊
亡妻    我这一生中,让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是我的亡妻。  1966年初,我28岁,戴着一顶右派的帽子,在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教书。“文革”还未正式发动,空气中已经弥漫着阶级斗争的火药味。作为一个已定性的阶级敌人,我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正在监督劳动。在这处境艰难又狼狈的时候,我认识了她。  她长得清清秀秀,很有神采。家里是贫农成份,有老父、哥嫂、姐弟,她排行第七,家中里里外外都靠她。第一次见面
期刊
要理解邓小平在与保守派的争斗中把市场经济放出来的价值。由此开始,才可能有民主,有自由。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市场经济而没有民主,却从未出现过有民主而没有市场经济    早年    人物周刊:您经常提到杨小凯,曾说要给我们杂志写文章纪念他,为什么?  朱学勤:经济学界早就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华裔经济学家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非杨小凯莫属。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公共关怀,他对中国这场改革开放的关注、评论,与他深湛的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