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11日,中國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有祺先生,迎来百岁寿辰,他以自己和夫人的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也于当日正式启动。出身名门的张丽珠,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培育出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一生充满传奇。
  直到年过九旬,张丽珠仍关心牵挂“试管婴儿”的医学研究。如今我国每年诞生20万试管宝宝,张丽珠也被大家称为中国的“送子观音”。

早年曾想开飞机救国


  张丽珠1921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张耀曾做过孙中山的助手,也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张耀曾有四个女儿,张丽珠是老幺。别人议论张耀曾没有儿子,他却说:好女孩胜于恶男,生儿生女都要报效祖国。后来四个女儿都去美国留学,成了专家。
  1937年,张丽珠中学毕业,那时正号召“航空救国”。她报考了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并被录取。当时她又想造飞机,又想开飞机。后来南京失守学校迁到内地,因兵荒马乱,她只好留在上海暨南大学借读了半年物理。
  1938年父亲因病去世。她倍感医学的重要,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身怀绝技、治病救人。于是就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专心学医,那是租界里唯一的大学。1944年,张丽珠获得“最优秀毕业生奖”,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上海沪西妇产科医院住院医师。
  在张丽珠刚做实习大夫的一个晚上,她从睡梦中被叫醒,在黑暗中从宿舍中走过几个庭院,到达急诊室,振作精神,进行抢救。她由此认识到,一个医生的一生,没有一时一刻能够脱离自己的医疗工作,不论日夜,随叫随到,不能有半点疏忽,因为医生手中把握着人的健康和生命。
  1946年,25岁的张丽珠去美国留学。当时她登上了一艘驶往大洋彼岸的自由舰--梅格丝将军号,同船的还有华罗庚和冯玉祥。历时13天,从上海直达旧金山。接着,张丽珠去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学和局部解剖学,后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
  留美期间,她发表了《体液细胞学和早期癌瘤的诊断》等论文,研究从体液早期诊断肿瘤,这是当时的前沿,张丽珠因此接到英国玛丽居里医院的聘书,又去英国工作和学习。随后,她当上了妇产科总住院医师。1950年10月通过英国国家考试,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颁发的文凭证书。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了,英国和中国已成为敌对国家。30岁的张丽珠毅然决定回国。这期间,她一面受到英国多方力量的阻挠,一面受到香港友人的真情挽留,但最终还是想方设法回来了。当她第一次看到珠江口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不禁潸然泪下,“亲爱的祖国,我回来了”。
  回国后不久,张丽珠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在同仁医院做主任医师。经人介绍,31岁的她与同为上海人的化学家唐有祺相识。后来聊天时才知道,他们出国留学时,竟然坐的是同一艘轮船。在美国,唐有祺学到了结晶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唐有祺异常兴奋,迫切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的知识回到新中国去。然而1951年美国移民局收到司法部的命令,所有属于科学部门的中国学生归国,一律不得离境。最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唐有祺从瑞典获得签证辗转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从此,化学系的学生意外地发现,课表上多了一门新课程——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这是他让晶体化学、结构化学,在中国迈出的第一步。
  因彼此欣赏,1952年1月,张丽珠与唐有祺在上海喜结良缘。

成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婚后不久,张丽珠被国家卫生部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1958年参与第三附属医院(北医三院)的创建,并创立了医院的妇产科。张丽珠之后一直在北京。
  有趣的是,婚后那两年张丽珠生了两个孩子,雇了两个保姆,一个厨师,将夫妻俩的工资全部花光了,满月后她立即上班。那时张丽珠住在城外唐有祺的宿舍里,她每天坐三轮车到西直门,再从西直门坐电车到医院,天天回来都很晚。第一个儿子生下来,喂了一个月的奶就上班了,到了二女儿一口奶没吃过就直接回奶了,后来女儿还一直埋怨她呢!
  张丽珠深知当妈妈很不像样,但她愿意为其他母亲尽力服务。身教胜于言教,女儿小学获奖作文,题为《妈妈晚上又被叫出去抢救病人》,女儿多么想和妈妈在一起多待一会儿呀!
  儿子小学时是乒乓球的种子选手,在颐和园长廊边上打球时,旁观者说他是用脑筋打球。暑假被送到先农坛体育场集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儿子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几天后跑回了家,被张丽珠训斥了一顿,说他太不守纪律了。后来因“上山下乡”运动,儿子和同学们被派到北大荒农场,第二年那里闹饥饿,很多北京的学生逃回来了,儿子却写信来说:“妈妈,我仍然记得当年你对我说的话,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做一名逃兵。”这让张丽珠颇感欣慰。
  作为妇产科医师,张丽珠接触了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对她们的痛苦感同身受。1978年7月,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剑桥诞生的喜讯传来。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张丽珠很清楚,这项技术将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1984年,在经费短缺、设备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她开始做试管婴儿实验,没想到,此举竟颇受议论。有人说:“我们国家已经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还要做试管婴儿,你是跟计划生育对着干。”但张丽珠认为病人生不了孩子很难过,所以搞这项研究是对的。   试管婴儿项目刚开始,研究小组就挤在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实验空间,连显微镜也没有,很多仪器、器皿都是张丽珠出国交流时买回来的,严重匮乏。没有恒温箱,就把试管放到保温瓶里。买不到培养液,只能自己在实验室摸索配制。取卵用的穿刺针本该是一次性的,却不得不反复使用,難免变钝,张丽珠为了让针头“恢复原样”,找到钟表匠磨针头。即使是用这样的针取卵,也从未有过一例感染或出血。在同事眼里,张丽珠“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1986年,甘肃礼县的一位小学教师郑桂珍,结婚20多年不能生育。她是四代单传,所以家里很希望她有后代。将近40岁的郑桂珍,无意中从广播里听说北京在进行试管婴儿的实验。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拉着老公一起千里迢迢找到张丽珠,说愿意接受试管婴儿的实验。
  经过仔细检查,张丽珠发现她双侧输卵管堵塞,且患有结核性盆腔炎。张丽珠理解患者迫切的心情,一方面为她治疗盆腔疾病,一方面开始做试管婴儿技术的探索。
  当时,试管婴儿技术刚起步,国内外专家在广州和上海进行了十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张丽珠对大量病例的进行分析后,结合郑桂珍的实际情况,决定在给她开腹治病的同时,进行取卵,然后马上让卵子体外受精。第二天,精子卵子成功结合,形成胚胎。胚胎在营养液中养一天后,再植回母体。当时没有保温箱,科研人员用保温瓶装着几管刚吸出来的卵泡液,来回小跑穿过操场,送到实验室。
  实验很成功,郑桂珍怀孕了。1988年3月10日,在北医三院的手术室里,通过剖腹产诞生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这个健康女婴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张丽珠教授亲手迎接了婴儿的出生。
  当时她看了看女婴外表正常,没有兔唇,还是不放心,又摸摸小孩全身都挺好,孩子也哇哇大哭了,张丽珠才喜笑颜开。她眯着眼睛,满脸爱意怀抱孩子的那一瞬间,定格成为最广为流传的照片。
  一直守候在产房门外的郑桂珍的丈夫左长林,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兴奋得无法自制,随着啼哭声拍起巴掌,嘴里反复地说:“谢谢大家!”夫妇俩为女儿取名“萌珠”。萌是萌芽,开始的意思,因为她是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也是郑桂珍他们家的第一个孩子;珠是为了感谢赋予女儿生命的张丽珠教授,并希望女儿的人生能够像珍珠那样闪亮。
  郑萌珠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不仅表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还表明了中国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从此,中国的生殖医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中国第—例试管婴儿。作为妇产科的医生,张丽珠几乎和孩子的妈妈—起参与了生命的孕育。这一年,张丽珠67岁,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试管婴儿”,

每年带来20万宝宝


  张丽珠说,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主要的问题是输卵管不通。在正常情况下,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碰头,结合成胚胎,继而在子宫腔内种植,那叫作怀孕。如果输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碰不上头,就谈不上怀孕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想怀孕需要做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让精子和卵子体外碰头,受精,形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宫里去。这就是“试管婴儿”技术。对于不育症患者来说,这是一项能够使他们获得做父亲和母亲权利的技术。
  随后,1992年6月,张丽珠又培育出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1995年2月,培育出我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1996年9月,培育出我国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1998年,成功获得单精子卵浆内注射试管婴儿。
  张丽珠的爱人——中科院院士唐有祺说,夫人有男人性格。“她小的时候在中学演戏,也是扮男的角色,另外她对家务事没有兴趣。”而张丽珠则自称“身材魁梧,所以总扮演男角”。她中学时善于打排球,是全国运动会冠军上海队的灵魂人物。
  张丽珠80多岁的时候还在坐诊,她学会了PPT,还用电脑打字写书,收发电邮和搜索学术进展。直到90岁时,因长相年轻,她依然精神奕奕。回到家同先生聊天,依然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唐有祺哈哈大笑。
  一位同事说,张丽珠说话简洁明了,90多岁还是如此。谁回答问题不到点子上,她就不高兴。她查房时对同事严厉,并“用简捷又无比犀利不留情面的语言批评人”。
  直到年过九旬,张丽珠仍关心牵挂“试管婴儿”的医学研究。作为杰出的临床专家和医学教育家,她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把医者兼学者的责任及精神传于后辈。
  2016年9月2日下午,这位中国首例试管婴儿缔造去世,享年95岁。在张丽珠的告别仪式上,大屏幕滚动着她的照片,没有黑白色的,都是彩照。正如她一生的颜色。9月8日,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前来吊唁的人们缓缓走入告别厅,和张丽珠作最后的告别。礼堂内没有播放哀乐,而是她生前最喜欢的《梁祝》。
  如今,我国每年诞生的试管婴儿有20万。张丽珠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真正的“送子观音”。
  2019年,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24岁的郑萌珠在她诞生的北医三院,又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生命,绵延不息……郑萌珠眼含热泪说,“如果张奶奶在天有灵的话,她老人家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2020年7月11日,张丽珠的老伴,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有祺迎来百岁寿辰。唐老先生是我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主要奠基人。这天,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张丽珠的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也于当日启动。将用于奖励和支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名满国际化学界的唐有祺院士,与“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这对科学家伉俪,家国为怀、初心不改,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殚精竭虑,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
其他文献
张颐武  2020年,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现实给了我们巨大的启发。  首先,我们在面对疫情时,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从生产和消费的链条,到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的链条,都已被全球化延展到了世界所有地方。人们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其实已不可能隔断,也由此产生了和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比拟的巨大的流动性。  从这次披露的许多流行病学的追溯案例中可以看到,其流动的速度和广泛程度是过去的社会根本不能想象的。
期刊
最近的热播剧《平凡的荣耀》讲述了“一没学历、二没门路、三没经验”的“职场菜鸟”孙弈秋空降金融投资公司,跟随“升职困难户”吴恪之,一路摸爬滚打,从懵懂、青涩逐渐走向成熟、稳重的职场成长故事。无论是刚入职胡乱记下会议纪要却被点名汇报时的慌乱无措,还是拿到项目时熬夜加班拼命努力却被指毫无意义,都让很多职场新人感到“似曾相识”。  那么职场菜鸟可能遭遇哪些风险?工作中又有哪些“坑”需要防范?一起来看看《民
期刊
俞敏洪  我们现在谈创业,就是做生意,一想到做生意的话,一定不是想着开一个烧烤店,或者是小卖部,我们都在想要做大生意。生意人人都能做,但是要做成对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意,我们还是要有所准备。  所以我常常说,创业本身要有一些积累和积淀,这个准备期可能会很长。有人跟我说,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创业了;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公司,也是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做;乔布斯大学没毕
期刊
李默然盛赞的这位李麟童,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阳市京剧院原院长、现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李麟童不仅塑造了一大批观众喜爱的舞台人物形象、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过,还培养、提携了当今今京剧界有“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武旦皇后”之称的李静文等许多京剧栋梁之才,可以说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京剧事业。生活所迫进梨园,刻苦学习成一代京剧名家  李麟童1929年出生在
期刊
近些年,石墨烯已被公众熟知,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仅有一层原子厚度,却是目前发现强度最大,导电性最强的材料。石墨烯成了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新材料之一,在半导体产业、光伏产业、航天等传统领域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款神奇的材料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两位最早发现并揭示石墨烯独特性质的科学家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从此
期刊
4月14日,“2019年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评选活动开启社会投票,其中有我代理的7号“首例云服务器存储侵权案”和18号“首例域名解析服务侵权案”。老爸在朋友圈积极地为我的案例拉票:“维护知识产权,捍卫合法权益”。我忐忑地回复他:“我在两案中都代理被告,判决驳回了权利人的全部诉讼请求“。当晚,家庭普法课就从“首例云服务器存储侵权案”开始了……一审备受关注权利人胜诉,云服务商担责  
期刊
10月的北京,橙红与金黄交错,秋意正浓。这是一年最美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北京西三旗,曾经的金隅天坛家具生产基地,如今的金隅智造工场,在秋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中科智汇工场便坐落在这里。  201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与海淀区政府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立足长远、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打造了科技创新综合体——中科智汇工
期刊
三月春光,万物候新,黄莺早啼,萍草愈绿。  作为一年四季中最明媚、最灿烂的时节,三月独属于女性。在这个月,《中关村》杂志一如既往推出“中关村玫瑰”专题,致敬在科技领域中表现卓越,不断突破边界,以饱满精神状态和奔涌人生阅历在各自商业世界中开出绚丽之花的女性管理者。  采访女性的体验感是极其愉悦的,特别是成功女性。她们明明也是别人的妻子、子女的父母、平凡社会中的你我,却能奋勇冲破各种外界因素的束缚,柔
期刊
许董翔出生于1991年9月,她来到这个世界时,父母正在广东创业,每天早出晚归,十分繁忙,于是许董翔稍大一点父母便将她送到居住在大连的大姨家,请大姨代为照管。  许董翔大姨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家中书香气浓郁,大姨和大姨夫都特别爱读书,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许董翔渐渐也爱上了阅读,经常玩上一会儿,就会拿出大姨给买的儿童读物安静的看上一阵子,有时看到兴头儿上,大姨喊她都听不见。到了周末,大姨若带她
期刊
在中关村,有各式各样的企业。做互联网的、做医药的、做无人车的、做“黑灯工厂”的、做机器人的……他们无不以科技为手段,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这么一家企业,专门给高铁做制动闸片。  高铁能够稳稳地停在你面前,就是这小小闸片起的作用。  更与众不同的是,看似粗老笨重的机械类产品生产公司,“掌门人”却是一位颇具江南风情,常年以旗袍示人,举手投足无不风雅的女性——吴佩芳。  “不要因为性别自我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