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常见的几种常规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梳理,认为“为了更好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管理”“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为了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了让幼儿习得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是教师开展常规教育的几种常见目的,并认为教师需要端正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习得良好的习惯的目的置于首位,并理清常规的类别,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将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转变为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与此同时需要管理者理念一致,才可以科学地、适宜地开展常规教育。
  关键词:常规教育;目的;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110-02
  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据研究,常规在各个幼儿园都不尽相同,甚至在某个幼儿园中的各个班级中,都有不太相同的常规,由此可见常规教育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常规是笔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什么是常规、班里有哪些常规、什么时候开展常规教育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新手教师往往是靠观察和学习班级已有教师带班时候的常规培养策略,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解决常规问题,这就带来了常规教育的不确定性。
  面临这些困惑时,我们首先需要理清常规教育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清晰的方向。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几种常见的常规教育目的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其适宜性。
  一、为了更好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管理
  与其说是更好地组织活动,不如说是更顺利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的管理。集体活动中教师一个人面对着几十个幼儿,只要有一两个幼儿说话,都会导致整个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很多情况下,只要幼儿发出了一点声音,例如挪了一下椅子,就会被教师明令禁止。另外,如果有幼儿没有坐端正,或者眼睛没有看老师,又或者做一个小动作,就会被老师“教育”。总之,教师们希望看到所有的幼儿都整整齐齐地坐在椅子上,安静地听老师说话。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幼儿才能够学到知识或者技能,获得经验。
  教师在“管理”幼儿时,因为幼儿吵闹使得活动无法进行而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安静下来,此时,教师的潜藏在教育策略背后的想法可能是:一是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二是捣乱的孩子打破了自己的权威。如果幼儿不能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服从教师的权威,活动的常规便无法建立,更不用谈开展以后的各种活动了。此时的常规是为了活动的组织服务的,成为一切的活动的前提,经常被称“抓常规”,但往往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常规是否适合幼儿。教师在常规的训练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上下功夫,这种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往往是高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忽视幼儿的自主性[1]。幼儿真正的纪律性来自自己对活动的投入而不是外部的约束,一味地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作为外部活动的前提,无异于本末倒置[2]。所以教师应该在活动的设计上和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上下功夫,而不是花费过多的时间来“整常规”。
  二、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
  在一日生活环节中,经常有幼儿在教室里快速地跑,或者户外活动回来时冲进教室。这时教师就会提要求:不可以在教室里跑动。幼儿对身体的控制力较弱,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力也弱于成年人。此外,教室内空间小、地面滑,幼儿很容易滑倒或撞到障碍物,而且如果不止一个幼儿在教室里跑动,也容易撞到。而教师提出该要求是担心幼儿摔倒,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
  在幼儿的安全问题面前,教师是最紧张、最担心的,生怕幼儿磕着碰着,所以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的情绪会比较紧张,语气会比较焦急。诚然,安全和健康对于幼儿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非常有必要让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保护幼儿的安全。但是,安全的常规和幼儿自身息息相关,如果仅仅是教师在强调或是灌输,幼儿往往不会理解或真正接受。而教师如果引导幼儿讨论,或者在真实发生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去发现该规则,又或者播放视频或图片,以生动的形式引导幼儿讨论规则。此外,利用环境的隐性指导作用,和幼儿共同制定规则,并将主要由幼儿自己讨论和制作出来的规则布置在环境中,不仅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还能让幼儿更加有成功感。
  三、为了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通常在处理幼儿交往的矛盾时,教师会给出一些解决的建议,例如幼儿自己从家带玩具来玩,但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分享时,教师会说:“那如果别人带的玩具不给你玩,你会不会难过呢?”最后会再加一句:“我们要学会分享。”而学会分享便是活动的常规之一。此外,“轮流玩玩具”等也是活动中的一些交往规则。教师在提出这些规则时,是为了让幼儿习得适宜的交往策略,但不排除有时是为了尽快解决幼儿们的矛盾,并没有深入考虑这些规则幼儿是否理解,或者还未等幼儿自己解决,就已经介入并告知他们这些规则了。而对于幼儿来说,其实只有两种规则:一种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相对应,是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一种他律的规则;一种则是与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相对应,并不是预先产生的,而是在幼儿的生活和交往中互动产生的,是一种自律的规则。这两种规则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互动的,对应到幼儿在幼儿园班级中生活的规则也就是常规,会出现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3]。
  在幼儿交往中,很多都是属于“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比如“学会分享”这一规则,并不是所有的场景中幼儿都必须遵守,是可以遵循幼儿自己的意愿的。例如一位幼儿在静静地看书,旁边有另一个幼儿想要和他一起看,但是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教师就不能武断地把“学会分享”这一规则强加给他。或者是“协商产生的活動规则”,例如两个幼儿争抢同一个玩具时,两个人其中之一提出:不然我们来“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吧!另外一个幼儿欣然同意了。这就是他俩协商产生的规则——“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玩”,这一幼儿自己的解决方式谁又能说不合适呢?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这种以游戏的方式获得的分配结果,两个人都觉得很公平。   让幼儿发展交往能力的目的是好的,但同时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有时幼儿并不理解该规则,所以教师需要理清这些规则属于哪一类,然后再采取适宜的解决办法,在真实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自己去感受、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则。
  四、为了让幼儿习得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吃完饭后要漱口、吃饭时不说话等一系列的生活习惯,都是教师们会在平时不断提醒幼儿的。此外,畫画或者看书时要专心致志等都是一些常用的常规教育用语。
  在提醒幼儿注意这些行为规范的时候,教师们往往是为了幼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而教师受到自身成长的环境和经验的熏陶,或者是教育知识理论的学习,认为这些行为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但是,教师在提出这些规则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在成人世界中,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幼儿来说,这一切都是全新的,是需要慢慢地去理解并遵守的。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是告知,对于这些常识也需要花心思去引导幼儿理解和内化。例如,我班幼儿经常饭后不漱口就去睡午觉,虽然每天都提醒,但还是会有一些幼儿吃完饭忘记漱口。于是,我请保健老师给班级幼儿开展“牙齿保健活动”,请“牙齿宝宝”进班亲自告诉幼儿为什么要饭后漱口:原来漱口不光是为了清除异物保证睡眠的安全,还为了保持“牙齿宝宝”的清洁和健康。幼儿们通过保健老师和大牙齿模型生动的拟人化对话以及小视频的讲解,真正理解了“饭后漱口”这一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之后班级幼儿基本都会遵守该项规则了。
  以上是教师在开展常规教育时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这些目的往往不是分开的。而这些目的中,教师实践时主要目的是幼儿的安全以及方便管理。幼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将方便教师管理放在首位就有悖常规教育的价值了。
  常规教育应该将幼儿放在首位,幼儿的安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能够习得良好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幼儿社会领域里所应习得的一些经验。“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4]但有些常规教育,是披着这些看似正确目的的外衣的教育,虽然目的明确,但是因为没有深入理解幼儿的规则或者教育经验缺乏,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不得当,也会使得教育效率低下,或者违背常规教育的初衷。在明确目的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思考该常规是必须遵守的还是“可以选择遵守的”,或者是可以“协商制定”的规则,灵活地采取教育策略,运用生动的方式,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从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转变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常规真正内化到幼儿的心中。
  当然,教师的常规教育观念和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试想,工作在一个高控的、对教师要求严苛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不会少,采取的方式也不会是幼儿自主的。如果幼儿园管理者希望看到每一个班级都是安安静静的,幼儿们都轻声细语的,那班级教师必定会采取高控的手段,时刻提醒幼儿各种常规。如果管理者交给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那么教师在面对各种琐事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心情烦躁的同时,面对幼儿会少很多耐心,较难容忍幼儿的“吵闹”,便会采取一些高控的手段。
  总之,教师摆正自己常规教育的态度和目的,方可更科学地、更适宜地开展常规教育[5]。而在明确了常规教育的目的后,应分清规则的属性类别,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着重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否则,往往会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幼儿园管理者也需反思自身的要求,适当为教师减压,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常规教育。如此,教师的常规教育现状才可有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12):64.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1):17-1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张永英.关于幼儿常规教育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26-28,40.
其他文献
湖南省衡东县迎宾完小(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素有“元帅故里”“土菜名县”之称的衡东县洣水镇迎宾路,学校创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6700平方米,校舍面积759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 46个,在校学生 3400多人,在职教师 148人。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尚美、求知、健体”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 “学校:常规 特色;教师:达标 专长;学生:合格 特长”的办学思路。自建校以来,学校的教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情境教学,感受音乐的意境之趣  情境教学是将意境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音乐。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音乐的审美,也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致更加浓厚。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时,便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59-02  摘 要:问则生疑,问能启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互动的一个桥梁,而追问是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他们深入研究。教师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肤浅的要追根,不对的要追错,正确的要追因,从而演绎精彩数学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追问;精彩;思维  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要重点对学生本身的解题思维及能力加以锻炼,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进步。在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开展教学期间,对一些疑问的解答,需要学生依据最终的解题成果,借助加减乘除这一类计算方式间的互逆关联性,从解题成果朝前逐渐开展运算,进而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通常借助还原法開展解答的问题都涵盖了相应的特点,即问题中包含的未知量是于各式已知改变之下获得的已知
馮文智
期刊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27-02  摘 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领悟作者要表述的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诗言情,诗言志”,崇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诗歌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幸福。通过赏析本诗的梦境之奇、意境之美,教师能带给学生诗意的心灵濡染。对
“国培”送教下乡,我们大组磨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童话单元的课文。我一下子就选中了《地毯下的尘土》这篇课文,因为它比其他几篇篇幅短小,而且它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经典童话,我喜欢它的原因有三:一是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无可厚非,可以作为德育范本;二是文章很感人,写的是平凡的人、微小的事,作者在这些人或事上不着痕迹地浸润了许多美德;三是它充满了童真童趣,是真正的童话,符合小学生的口味。这不是每一篇童话都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好的语文课应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但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少课却重课轻人、重“术”轻“道”,三味欠缺,了无情趣,深层原因是缺少对学生、对语文学科深沉真挚的爱。因此改变须从行为着手,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无味;无趣;无情;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38-
摘 要:为了解决在校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嘲笑”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多给孩子一些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克服羞怯、自卑心理,逐渐树立自信,积极乐观地融入班级生活中来,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嘲笑;自我价值;认同  我之前带的一个班上有嘲笑同学的情形。经常被嘲笑的是个转学过来的女孩子,个子不高,有些胖。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不怎么举手发言,因为嘴里总是被零食“占
摘 要: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为激发小学生对写字的兴趣,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需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运用。文章将围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写字教学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写字教学;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1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觉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