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徐福贵的悲剧形象解析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8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上,《活着》是一部写实乡土与先锋精神相结合,且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充斥着强烈的艺术性及思想性,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作者余华对封建社会的某些陋习及残酷性进行了无情的披露,通过塑造徐福贵这个苦难中的人物形象,用警惕与批判的眼光审视主人翁的人生悲剧。本文通过对徐福贵的人生经历进行剖析,探讨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悲剧形象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余华 活着 徐福贵 悲剧形象
  徐福贵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由年轻的纨绔富贵变为晚年的贫困潦倒,他目睹亲人相继死亡离去的悲惨事实,同时也亲历了战争、文革、土改等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1]社会的动荡、家庭的悲剧造就了徐福贵悲惨的人生。而徐福贵并没有因为种种的磨难而放弃生活,而是用一种独有的执著与顽强面对人生。
  一、多舛命运中的悲剧人物形象
  《活着》中,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徐福贵年轻时嗜赌如命,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由高高在上的富家子弟跌落到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其父母也由于家业的败落,加上徐福贵的不孝相继死去。由此不难看出,徐福贵从出生起就享受荣华福贵,但他对于富足的生活不知道珍惜,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和钱财,最终一步步走向落魄,从一开始就注定他的命运是多灾多难的。然而徐福贵用宿命来为自己的行为及人格缺陷进行开脱和掩盖,其实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这种人格缺陷是其生活中消极行为和忍耐思想产生的基础。
  由于生病发烧,女儿成了哑巴,最后因为生育孩子大出血而毙命,女婿也随之意外而亡。儿子因为为县长夫人抽血过多导致死亡,唯一剩下的亲人外孙最后也因食豆过多胀肚而亡等,这让徐福贵感受到命运的多难。然而当年和徐福贵来往的几个富家子弟死在了战场上,所以就徐福贵来说,命运多舛对其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徐福贵把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归结于命运的安排,但是他赌博输钱的时候,他对命运安排并不相信,而是不断投注更多的金钱妄想翻本。这种前后矛盾的心理思想,折射出徐福贵的悲剧人生并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面对亲人的离去,也有些许的悲伤,但是对其原因并没有做更多的思考,而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命运,面对人生的不幸,他怀着消极心理,从来没有想过去为自己争取。所以面对亲人的死,徐福贵没有太多的悲伤,而自己选择苟延残喘地活着,是因为他对于生与死的感觉已经麻木。家道败落后,如果此时的徐福贵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靠打工挣钱来养家糊口,继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也能有不错的生活,然而本质懒惰的他并没有为自己以往的荒唐行径觉悟,而是继续消极对待,以宿命来掩饰自己的懒惰行为,为自己赢取可怜的生存空间。
  二、造成徐福贵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原因
  《活着》中造成徐福贵悲剧人生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命运的无常对其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个人,如果在当初生活富足时期能够知道珍惜,改掉身上陋习,能够听从家人的劝阻,也不至于走到最后穷困潦倒的窘境,这种恶性影响具有系列性和循环性。因为徐福贵的豪赌,导致家业败落,父母也因此而亡;妻子由于给人做帮工,长期劳累成疾;因为无钱为生病的女儿医治而使其成为哑巴,最终为供儿子读书将女儿卖掉等,这一切看似命运的安排,其实是徐福贵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致。
  (二)社会原因
  徐福贵悲惨的人生与社会也有着很大关系。比如落难时遭遇战争,百业颓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普通农民和工人都难以维持生计,更何况一个养尊处优、生性懒惰的纨绔子弟。母亲的离世和徐福贵为母亲抓药被抓去当壮丁而致治病延误有着直接关系;地主出身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受尽折磨;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即便是有钱也难以医治妻子的病,更难以挽回因生育而亡的女儿的生命;同时受封建家庭教育的影响,他养成种种生活恶习,在苦难当中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面对挑战,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用所谓的宿命进行掩盖,寻找自我安慰。[2]由此可见,徐福贵的悲剧人生不仅与自己的错误选择有关,同时也受政治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徐福贵彻底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三、结语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而徐福贵这种为活而活的生存方式似乎没有丝毫价值,这种活下去的意念只是人类原始的本能需求。徐福贵面对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的悲剧人生,选择麻木地活着而不做根源分析,这种活着的理念是没有意义的,和徐福贵一样最终要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在苦难伴随下的活着——读余华的《活着》[J].青年文学家,2012(13).
  [2]兰婷.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4).
  (作者简介:谢承育,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其他文献
摘要:素有文学巨匠之称的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一生中写下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戏剧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威尼斯商人》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通过极具讽刺意义的喜剧形式展现给读者,作品中体现不同人物用以往固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事件进行处理和评判的思维方法与逆惯性思维产生的碰撞,继而产生不同命运与结果,对于人们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影响深刻。  关键词: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人物解读  《威尼斯商人》充满
摘要:司汤达是法国杰出的心理小说大师,他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也没有大篇幅的肖像描写,而是用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来描写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本文就以他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为例,借助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深入分析作者的心理描写技巧,并深层次地探究其现实主义心理分析的深度和力量。  关键词:《红与黑》 司汤达 心理分析  司汤达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主要以心理描
摘要:以《窦娥冤》中的冲突写作手法来看,古代悲剧的表现手法是个人的主观愿望与现实世界相矛盾而引发的与个人主观愿望相背离而产生强烈的对比式的道德悲剧。文章围绕这一表现形式展开讨论。  关键词:《窦娥冤》 双重结构 悲剧意识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刻画窦娥短暂一生的悲惨命运,反映生活在黑暗社会中人们的不幸,窦娥的遭遇更加突出了妇女在这样的背景中遭遇的迫害。表层的社会政治悲剧,深层的窦娥个人主
摘要: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及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入手,在生态视角下分析出小说《呼啸山庄》中隐含的三点生态学内涵,希望给予读者另一个层面的启发。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自然与文明  作为20世纪优秀作品的《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但其内在却隐含了生态学方面的批判。  一、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作为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老二,艾米莉·勃朗特的才气显然更与她的名著
两年21个点试验结果,豫早1109平均亩产皮棉72.96kg,比对照增产15.1%;霜前皮棉平均亩产63.82kg,比对照增产19.5%;霜前花率达88%,是一个产量高,早熟性突出,稳定性好的夏棉新品系。
固相微萃取(SPME)做为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技术使土壤、水体等复杂环境介质中痕量污染物的快速和准确分析成为可能,其核心为固相涂层。由于商品化的固相涂层种类比较少,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PME的应用范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以及人们对样品检测要求的日益提高,发展高稳定性、高选择性和高萃取效率的SPME涂层已成为未来SPME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
广播电视报与其他传播媒介一样,它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是由采编人员的采编意图和读者的接受意识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宣传价值实现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
摘要:戴望舒的《雨巷》,借用古人的文学意向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但他更多的是对灵魂的宣泄,而非直接对现实进行摹写。本文对《雨巷》的背景、诗中的意境与象征表达以及悲剧色彩进行了一番解读。  关键词:《雨巷》 感悟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喜欢借物表情达意,丁香,一贯被认为是忧愁的载体,丁香结,则是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象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者由景入情,并进一步地抒发情感,使得小小的荷塘带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进行景物描摹,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也发生着改变,所以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部分段落来看,浓郁的情感充斥其中,让人深深陶醉。本文对《荷塘夜色》的重点段落进行赏析,主要进行情感的细腻分析,从而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荷塘月色》 段落 赏
由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多次播放、各族少年儿童广为传唱的《我要做合格小公民》,歌词的蒙文翻译、组织蒙语演唱及播出,内蒙古自治区电台的领导和专业人员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