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生态劳动教育实践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在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运用儿童视角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精神素养。一是劳动基地的建设凸显儿童性,包括基地设施注重探索性、局部设计注重趣味性、基地文化注重知识性;二是劳动教材的编写体现主体性,邀请学生全程参与编写《生态劳动教育实践》校本教材,使其内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力特性;三是劳动课程的实施彰显成长性,包括依托生态基地,体系化构筑劳动内容,多样化丰富劳动形式。
  关键词 生态劳动教育;儿童视角;五育并举;劳动基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5-0039-04
  中小学在推进“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很多学校存在劳动教育不能落地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进行实践体验的劳动基地和劳动课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劳动环境及课程创设上,忽略了学生作为“特殊劳动者”的“儿童视角”,因而劳动内容单一,劳动形式乏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体验不到劳动的快乐,无法真正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更难以塑造劳动精神。基于此,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在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运用儿童视角构建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关注学生的儿童属性、探究心理、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自愿参与劳动并拥有体验感、成就感,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劳动技能和精神素养。

一、劳动基地的建设凸显儿童性


  为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劳动知识,学校需要提供成规模的室外或者野外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我校基于儿童视角的考量,在劳动基地的建设布局上做了有益探索。
  1. 基地设施注重探索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
  所谓生态劳动,就是生产劳动与水土保持、气象科普、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田地劳动。巴蜀渝东中学地处三峡库区,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征,2015年,我校争取政府资金修建了“水土保持教育实践基地”“生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修建了堡坎、梯田、水沟、鱼鳞坑、乔灌草护坡、气象站等专业性较强的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水土保持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基地硬件设施只注重了专业性和教育性,忽视了儿童性、娱乐性、探究性。
  因此在改建劳动基地硬件设施时,我们特别注重了儿童视角的介入。比如: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地理园内配有世界及区域地形、典型地貌、星空亭、日晷、地动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模型、长江流域模型和矿物岩石标本等地理模型24个。这些设施配置有声音和动态演示,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地理知识学习的探究小空间,实物模型很具卡通视觉美感,每次参观学习时,学生的探究兴味浓厚,总是流连忘返。
  2. 局部设计注重趣味性,满足儿童的娱乐心理
  我们还在原基地增加了观赏植物、卡通树叶指示牌、动画水保宣传等设施,步道上安装了音响设备、霓虹路灯,形成“人在基地游,音乐伴你走”的美妙意境;梯道坎两旁悬挂配有水保、环保、动植物简介的三角形小图片;围墙上提供留白空间让学生涂鸦描画;径流小区、排水系统、水土流失监测设备除了考虑适用和科普外,还做些装饰花边和墙绘卡通,尽量增加有视觉冲击感的造型和影像模拟展示;在重要园区设置雕塑镂空造型摄影打卡点,供孩子们摄影留念。此外,我们还因地制宜分区设立桃园、李园、杏园、脐橙园、樱桃园、石榴园、柚子园、枇杷园等植物园,形成了四季有果蔬、四季有花香的美好生态;修建了古朴风格的向善亭、雅润廊、宏志亭等廊亭楼阁,使其拥有城市公园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基地整体布局中营造出一种知识与观光融合的视觉韵味。每到课外活动和休闲时间,进基地參观的学生数量大增,极大地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基地文化注重知识性,满足儿童的求知心理
  基地内还增设了图文并茂的劳动诗词文化、水土文化和气象文化科普长廊,目前已升级为具有“水保”和“生态劳动”双重属性的科普实践基地。学校还将修建水保成果展示厅、科普5D体验馆和地质灾害模拟馆等“气象”“水文化”“土文化”相关设施;倾力打造以“水土保持教育”为抓手的“水文化”“土文化”立体布局,如水文化的呈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体现广度和深度,多元文化(诗词文化、移民文化、脐橙文化、民俗文化)与水文化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里,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理。
  目前,我校多功能的生态劳动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昔日的荒坡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硕果累累,成为孩子们开展生态劳动、知识探究的真正乐园,并且吸引了很多周边学校的师生前来参观学习。

二、劳动教材的编写体现主体性


  几年来,我校结合库区生态和校园环境实际,一直致力于三峡库区学校特色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1. 关注兴趣点,坚持“儿童视角”的编写原则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中心,以地理、生物、化学、语文教师为主体的26人教材编写组,首先编写了以“水保”为内容的校本教材《水土保持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该读本有“思考探究”“知识链接”“交流园地”“启迪之旅”“实践天地”等板块,但编写体例比较注重水土保持的专业化知识,忽视了初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认知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劳动及探究热情。
  因此,编写组在编写校本教材《生态劳动教育实践》时,采取了儿童视角的编写原则,即“以实操课程为主体,以理论课程为辅助,关注儿童兴趣点;以简单劳动为基础,以劳动素养为基点,关注儿童成长性”。编写过程中,我们邀请学生全程参与,广泛听取学生意见。   2. 发挥主体性,注重“学生参与”的内容选择
  编写之前,我们遴选出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代表30人参与教材内容和劳动形式的讨论,孩子们提出了他们对劳动课的合理期盼。例如:有学生建议,“课本内容要浅显,我们能够自学”“课本要图文并茂”;还有些学生则具体提出,“劳动的内容难度不要太大,不然,会厌恶劳动,如红薯干、萝卜干、红薯淀粉的加工等制作方法要文字配图,制作步骤应具体,这样就会简单易学,热情就会高”“劳动的方式要有趣,多安排趣味性强的劳动”等等。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邀请学生阅读初稿并提出改进意见。有学生提出,“好多植物品种我们不了解,课本中要介绍一些动植物的基础知识”“增加一些趣味活动”等。基于这些诉求,教材中的每类植物栽培,都安排有“活动与探究”板块。比如:“花卉作物栽培”中安排了“插花艺术”的活动与实践内容,设有“初识插花”“技能体验”和“实践拓展”环节,使学生在动手制作花卉作品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插花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熏陶。“植物”单元共29课,每课都分为“初识身世”“技能体验”两个板块,“技能体验”中按植物特性分为“整地、播种(育苗)、管理(移栽)、收获(采摘)”四个阶段。根据学生的意见,我们在每课最后都增设了“科普链接”,如红苕的栽培,链接了“红薯叶的营养价值”;玉米的栽培,链接了“玉米高产种植管理技术”。此外每课后面还设有“劳动感悟”的方框,学生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劳动心得。
  新版校本劳动教材《生态劳动教育实践》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由于校本教材的编写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说教为活动,图文并茂,步骤具体,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于一体,较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力特性。

三、劳动课程的实施彰显成长性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当下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为此,我校将劳动校本教材和生态劳动基地进行融合,实施有实效的劳动课程,使针对初中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从基本的劳动知识学习上升到终身受益的劳动素养提升。
  1. 依托生态基地,体系化构筑劳动教育内容
  遵循“依时耕种,感悟春夏秋冬四季植物生命周期;因地制宜,掌握水土保持生态种植方法技巧”的指导思想,我校生态劳动教育的内容采用主题单元编排方式,按照“一地、二线、三性、四全、五育”的目标和思路编制,贯穿初中三年。一地,即以81亩综合实践基地为教育实践主阵地。二线,即以春夏秋冬季节变换为经线,以农作物的系统培养过程为纬线,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三性,即教材力求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四全,包括全面发展,多学科知识渗透与融合;全年无休,培育植物的全过程有专人管护并做好记录;全程跟踪,从种植、养护到采摘销售,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观察记录和总结反思;全员参与,教材各环节体现专家指导、教师引领、家长配合、学生实作的共同参与理念。五育,即以劳动教育为纽带,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实现五育并举。
  我们对初中学生应该形成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及劳动能力进行分解,按梯度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螺旋式上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灵活授课。例如:“动物的养殖和观察”单元主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兔养殖和麻雀、蚯蚓、蚂蚁及蜗牛的观察,并且专门设置“观察方法”的学习内容。所有年级每周都会安排一节劳动课,班主任担任授课教师,学生走进“开心农场”“快乐苗圃”里翻地、播种、除草、施肥、管理、收获,真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出汗、磨炼意志的劳动过程,由此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2. 体现创新创造,多样化激活劳动形式
  在教师、家长和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织学生以生态植物的种植与管理、动物的养殖、环境的绿化美化为劳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生态劳动。
  其一,营造劳动氛围,激发劳动意愿。学生参加实地劳动时,广播里会播放节奏明快的乐曲或劳动歌,每班还自编劳动歌曲,在劳动中歌唱,以此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增添劳动的乐趣,减缓劳动的疲劳感。我们还在初一、初二年级定期举行以“保持水土,爱护环境”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和黑板报比赛;设立校园科技节,在“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一系列动手实验的科普活动,由此激发学生进基地进行生产劳动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其二,创新劳动形式,增强集体荣誉。我们的生态劳动没有局限于田间地头让学生出力流汗,而是创新劳动形式,重在磨炼意志、强健体魄、增强荣誉、收获幸福。例如:学生参与劳动前,各班分成不同的劳动小组开展劳动技能比賽,以此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如学习“黄瓜的栽培”时,选种育秧中比拼秧苗发芽率,移栽护苗时比拼成活率,黄瓜成熟后比拼收获率,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培养了荣誉感。我们还在每学期举办一次班级劳动成果展示,各班把植物过程管理分生长周期做成展板,进行图片文字展示,反映出各劳动小组的管理实效和欢乐劳动的真实场景;将劳动收获进行实物展示,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对同类产品进行品质评判,以此增添学生的劳动幸福感。

  其三,拓展劳动内涵,升华精神品质。我们还开展一些劳动成果价值延伸性劳动,如组织学生到集市摆摊售卖,把自己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所得收入充实班级图书角或者添置班级用品,由此培养学生的财商;还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进行卫生保洁或聊天等送温暖活动,带上基地出产的脐橙、柚子、萝卜、白菜等果蔬做赠品奉献爱心,由此践行以劳树德的理念,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志品质。
  其四,固化两会两节,陶冶审美情操。我校以“两会”“两节”活动为载体,立德育美,让劳动充满仪式感。春有“桃花会”: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赏桃花、吟诗会、摄影绘画比赛等活动,受到美的熏陶。夏有“桃李节”:让初三学生在毕业季通过桃李采摘、品尝桃李、话桃李等活动,增进师生情谊,培育感恩之心和责任之感。秋有“桂花会”:邀请家长和专家进校园,与学生一起开展学做桂花酿、桂花蜜、桂花茶、桂花糕、桂叶页眉书签、桂叶药性研究等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花一样的甜蜜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和探究能力。冬有“橙柚节”:通过田间劳动竞赛,橙柚采摘、售卖和粗加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围绕生态劳动课程,以劳动基地为载体,设置节日欢庆活动,充实了学生的地域文化知识,涵养了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45.
  [2] 孙芙蓉.课堂生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73.
  [3] 韩亚嵚,张鸿燕.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J].科技风,2019(22):24-25.
  (编辑 谢 凡)
  注释:
  ①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三峡库区特色的中学生态劳动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32-100)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格局从“大花园”向“石榴籽”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西藏农牧区教育质量问题不仅是西藏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以西藏农牧区B县为例,运用田野调查、访谈、观察、实物分析法,对农牧区学校教育质量从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育结果层面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农牧区学校教育质量存在诸多困境。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县域财政薄弱导致学校办学经费缺乏有效投入、教师队伍“量短、质低、心不稳”导致学校教学水平难提升、教学语言转换“不畅”导致教育质量瓶颈难突破、学校价值定位单一制约学校教育整体质量水平、“季节性失学”导致学
摘要当前过热的进校园活动在给中小学校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容庞杂无序、管理主体缺位、教育功能缺失和形式主义泛滥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多重权力主体在教育领域的利益博弈、“条块”体系下教育行政权力的边缘化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弱化。为此需要强化统一管理,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责任;坚持依法依规,完善进校园活动审核认定制度;明确育人导向,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从而推动进校园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关
到2021年5月19日,我们的老校长陶西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先生风范,山高水长;吟咏咀嚼,意味深长.rn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联合总校建设“陶西平教
期刊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以名师工作室为主要模式开展名师培养系列活动,各级各类的名师工作室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绿洲”。在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其核心人物——工作室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和领导才能,也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作为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经验以及区域工作室管理者的实践积累,认为变革工作室主持人领导方式是解决当下名师工作室开展中产生的系列问题、
期刊
教育知识的分类并不以分类自身为目的,而是要为教育认识成果的组织提供参照。从教育知识出发会探究四个问题,即产出教育知识的教育认识是以什么为对象的?隐藏在教育认识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经过教育认识所创生的教育知识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认知产品?不同性质的具体教育知识是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推演出了教育知识分类的四个基本维度,它们分别是整体与部分维度、求知与求用维度、抽象与具体维度和中心与边缘维度,现实存在的教育知识能够在每一个维度上显现出其性质和在教育知识整体中的位置。
摘要提出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实验”具有一定战略意义。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实践和研究中,凝练成“化一”教育思想,基于数学的独特任务,整体设计数学育人图谱,采用“化错”的教学策略,让数字带上温度,透射出价值方向和磅礴的力量;在思维激荡中,将故事和数学人格化,进而沉淀在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培养学生有带得走、带着走的能力,生长出大智慧,“化”出了既扎实又精彩的育人全过程。其“思想实验”深植于中华传
教师培训自主选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一些省市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各地的实践将教师培训自主选学实施的模式概括为:单一自主选学模式、多项自
摘要通过在北京市400余所学校的行动研究发现,班本教研在提升特殊学生群体社会情感能力和日常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提升特殊学生群体的社会情感能力需要建立行之有效、分工明确的项目实施机制,尊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建构促进发展的生态系统,并要依据各校情况灵活应用班本教研模式。  关键词 班本教研;特殊学生群体;社会情感能力;行动研究;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提升校长的设计素养和能力。管理学属于设计科学,通过设计可以提升学校品质,而设计师是校长的重要角色。具有设计能力的校长可以提高办学目标的前瞻性、管理工作的有序性、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学校管理的艺术性。校长提升设计能力的基本策略为:秉持系统观念,学会设计思维,强化改进意识,弘扬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