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超越与现实复归:《你好,李焕英》女性题旨阐释的三重转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uf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贾玲执导,贾玲、张小斐、沈腾等人出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喜剧为壳,情感表达为核,以追忆母亲、诵读母爱为创作立意,在相对有限的影视画面中,用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影视化塑造手段,超越了大众对女性人物形象的“世俗认知”,传递出母性精神的光辉,建构了充满时代特色的话语空间。
  电影艺术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社会语境中女性的地位、大众认知有重要联系,无论是女性自由独立、肆意自我的角色面貌,还是向世俗妥协、压抑内敛的人物性格,都是时代情绪与社会共识的影视化呈现。[1]电影《你好,李焕英》在塑造女性角色时,没有将人物形象、创作风格捆绑在传统既定的审美形态,而是通过直面现实,观照女性群体命运,以超越传统创作模式的姿态,将回归真情实感、回归母性为影片创作本源,实现了该片现实主义类型的本质回归。
  一、女性形象:从“依附他人”到“回归自我”的全面转变
  在传统影视题材创作中,女性角色通常被赋予无助、无力的人物形象,多处于被动选择状态,而面对大众新的审美导向,影视化创作如何突破传统情感表达藩篱,为该类型影视题材开辟更大的空间,就成为创作者提升影片品质的内核动力。[2]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塑造具有独立性格的女性人物为基础,呈现出多个不同于传统人物审美的女性形象。作为置身于特殊社会语境下的女性群体,以李焕英为代表的角色坚守自我、回归自我,实现了从“附属人”到“独立人”的生动蜕变。
  (一)突破人物塑造传统界限
  随着“她经济”不断发展,女性群体的主体性、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关照女性生活、聚焦女性心理的影视作品备受市场与社会关注。影片《你好,李焕英》的成功既得益于导演贾玲本人对影片品质的追求,亦与影片大胆突破人物塑造的固化方式有关。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源自真实生活,通过打造性格立体的角色形象,突破了传统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固化思维,及时回应了大众的情感需求,赋予影片差异化的创作风格。一方面,该片强化了女性的独立形象,将人物角色超越了单一的家庭附属地位,使叙事冲突的焦点定位于女性本体。另一方面,该片将主要镜头对准女性群体,营造了女性主导叙事发展的影视化空间,通过讲述升学宴、购买电视和组织排球对抗赛等多个以“女性冲突”为核心的叙事情节,生动展示了女性智慧与情感等故事内核,使观众对女性形象形成新的认知与理解。片中以李焕英、贾晓玲、包玉梅为主要代表的角色,敢做敢言,勇于直面困难,尤其一场排球赛,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们“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
  (二)突破传统认知的独立女性形象
  从影视作品创作现状看,荧屏中的女性角色多被赋予“母亲”“妻子”等固化标签,这使同类型题材电影创作陷入同质化、空洞化困境,较难真正关注该群体的内心诉求[3]。《你好,李焕英》以现实主义内核来确保影片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支撑影片叙事结构,为观众呈现出情感丰富、鲜活的叙事空间。该片打破了传统男性稳固主导的叙述风格,转而采用“女性为主”的创作视角,赋予其独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设置女性友情、女性喜剧和女性担当等话题,塑造出全新的女性银幕形象。片中的李焕英代表了更加感性的女性群体,她用爱和无私做出了超越现实的选择。青年李焕英没有因为沈光林“厂长之子”的光环而放弃内心对“穷小子”贾文田的选择,这一情节刻画深刻涌动出源自女性群体的“隐形力量”,形成推动影片叙事发展的驱动力,为观众呈现了独特抉择的启发,实现了女性身份的价值回归。
  (三)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升级,“本我”形象呈现
  近年来,女性题材影视作品从叙述婆媳矛盾到描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通过塑造真我的女性人物形象,持续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你好,李焕英》以女主人公追求幸福为切入点,对女性题材进行全新升级,描绘了一幅没有妻子、母亲身份的女性图景。片中“李焕英”面对不同状态下的情感选择、生活追求时,坚守真情,做出了“本我”选择。该片以普通人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亲情,用喜剧外壳“包裹”亲情内核,用平凡又特殊的故事题材,呈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情景,巧妙解析了世间伟大的母爱力量!真挚情感塑造的“本我”形象实现了影片人物、情感和灵魂的“一体”融合,直抵观众心灵。
  二、话语建构:从“他视角”向“她视角”的生动转变
  (一)围绕故事主旨,探讨女性成长
  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多关注内心指向,侧重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你好,李焕英》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真实的情感空间。通过塑造可以独立思考、自我选择的“母亲”,而非生活中的“母亲功能”,通过聚焦女性主题,输出了风格独特的影片情感。影片最大程度还原了真实情景,以增强观众代入感,通过黑白色与彩色的时空转化,唯美的镜头画面将观众的思绪带回1981年。片中的二八自行车、橘子汽水等细节元素,将充满复古感、年代感的场景画面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并传递了导演贾玲对母亲年轻时代的真挚怀念。影片在喜剧化的叙事过程中,以细腻、深情和动人的描述方式,捕捉随处可见的温情细节,生动呈现出丰满真实的角色形象,使影片的叙事既有情感温度,也饱含精神厚度。该片正是由于取材自导演贾玲的真实经历与故事体验,故而影片塑造的李焕英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二)结合人生话题,探讨角色转变
  面对女性主义表达的全新语境,《你好,李焕英》并未止步于对女性话题的浅层解读,而是更注重向观众传递真情。该片以细腻的方式生动呈现出女性的坚韧、包容以及母性光辉,在缓慢动人的影视镜头下彰显出独特美学。片中贾晓玲用穿越的方式来帮助母亲“改变命运”,影片台词“有时候我会在想,我妈如果生的不是我,可能会比现在幸福吧!”这与多数观众的情感认知形成深度互动。当然,影片以女性视角为创作基础,既生动观照了女性群体的现实需求,也通过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对话场景,引发观众的观影思考。影片中女儿与母亲一同穿越的故事反转,还原了女性情感与母性温情的创作思路,使观众形成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场景代入感。片中贾晓玲极力撮合李焕英与沈光林的婚事,而李焕英用與贾文田结婚的坚定行动回答了女性对真情的坚守。   (三)聚焦社会话题,展示全景人物状态
  《你好,李焕英》以全景化的方式展现了不同场景下的女性人物状态,通过描述她们在面对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行为,描绘出更多元、更真实的角色形象,使不同类型的女性美都能在影片的人物形象中得到生动展示,侧面回应了当前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多元期待。该片捕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社会话题,提炼“母爱无私”的创作主旨,摆脱琐碎叙事方式,通过举办升学宴、打排球和组织文艺汇演等一系列片段,将情感主题演变为故事情节,形成有内涵、有层次感的叙事结构。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植根现实、以多维度话题、深度故事内核引发社会大众共鸣,为女性题材的影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借鉴。同时,影片亦回应了当前女性题材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观照现实话题等诸多层面的创作需求。[4]
  三、文化内蕴:从“世俗认知”到“中国母亲”的优化转变
  创作理念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也影响了影片的话语风格与文化表达。为更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你好,李焕英》以女性情感为创作视角,用更细腻的手法打造出高品质的作品,以广泛共情输入文化观念,从现实社会中挖掘创作源头,创新影片叙事架构,实现了影片与用户的情感联系与精神同频,营造出新的观影生态。
  (一)超越“世俗认知”的叙事升级
  该片突破了传统、刻板的女性人物形象,赋予女性群体独立的话语空间与主导权,几位主要人物角色成为推动影片叙事走向的关键因素。《你好,李焕英》以導演兼主演贾玲的真实感受为创作基础,通过将其个人对母亲的思念进行艺术化加工、创作,以近乎直白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逻辑,将充满温情的话题以“喜剧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塑造出极具特色、鲜活的女性形象,在平凡之处呈现了母爱伟大和母女情谊的质朴、厚重,更好触动了观众的情感爆发点。影片结尾部分巧妙设置母亲与自己同时穿越的反转情节,更令观众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使观众从人物形象的闪光点中寻找到生活与情感选择的切入点,成功超越了同类型题材影片的创作高度。由贾玲饰演的晓玲为了让母亲李焕英过上更开心的生活,穿越回到1981年,帮助母亲追求条件优越、潜力无限的厂长之子沈光林,贾玲以自我否定为创作切入点,以成全母亲幸福人生为创作诉求,通过将自我心理投射至故事情节,展示了女性群体的自我超越。
  (二)跨越“独立女性”的叙述建构
  面对女性群体追求独立、追求自我的时代环境,该片通过生动展示一幕幕极富真情实感的场景画面,映射出对母爱光辉的礼赞。[5]导演兼主演的贾玲以自我视角为创作起点,尽可能洞察真实的人物情感、剖析现实生活矛盾,呈现了女性题材创作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并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你好,李焕英》记录了具有生活质感的创作素材,生动塑造了李焕英与贾晓玲的“母女人物关系”、包玉梅与白雅文等“女性闺蜜关系”和王琴的“对手关系”,形成了密集的女性人物关系网,当中的每一个角色形象都是对现实人物的艺术化提炼。该片通过深度挖掘女性形象中的包容、奉献细节,鲜活捕捉生活灵感,使观众从心灵深处来体会和品读有温度的角色形象,亦体现出创作者对影片主题的充分尊重,最大程度地贴近、还原真实生活。
  (三)多元文化下“中国母亲”的叙事蜕变
  影片生动呈现了女性的独立观,为观众传达了独立、自强、自主的价值观,并使观众通过情感勾连与个人投射,重新审视现实亲情的多元价值,揣摩个体的人生命题,观照大众情感诉求,释放出有力度、有温度和深度的作品理念。[6]影片特殊的反转模式,更彰显母爱的伟大光环。不同于常规电影的“穿越”设置,影片在结尾部分通过“反转设计”,讲述母亲与主人公一同穿越,借助“我未来的女儿啊,我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的台词,使电影叙事避免了单一的“穿越”设定。片名《你好,李焕英》英文翻译为“Hi,Mom”,恰是导演贾玲将自己对母亲李焕英的情感表达引入到广大的母亲角色形象中,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向所有“中国母亲”致敬。
  结语
  电影艺术既是情感表达媒介,也是艺术展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母女情为创作中心,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将人物状态对准唯美的“少年时代”,将故事情节置于闺蜜、竞争者的女性关系网络之中,呈现了女性主导的叙事状态。导演贾玲以亲身经历的独特创作视角,为观众展现出女性角色在爱情、亲情中的选择与执着,通过新颖的创作架构、全新的创作理念,为观众呈现出女性角色的银幕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舒燕.超越性的侠女身体——重读电影《红侠》中的女性形象与叙事策略[ J ].当代电影,2017(9):107-111.
  [2]范捷平.文学经典影片《埃尔泽小姐》中的反蒙太奇语言及女性形象研究[ J ].世界电影,2018(6):131-143.
  [3]鞠斐,王诚.家庭伦理剧《都挺好》:新时代荧屏女性形象塑造[ J ].电影评介,2019(8):91-95.
  [4]韩红星,徐婷婷.角色设定与形象呈现:女性角色的广告视角解读——基于近十年知网文献的分析[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6-124.
  [5]刘丽芸,张文.女性符号与性别叙事——21世纪以来客家影视剧女性形象研究[ J ].当代电视,2020(3):85-89.
  [6]贺桂梅.人民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与女性形象叙事:重读《白毛女》[ 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1):4-19.
其他文献
艺术犹如镜子,其本质无非是对宇宙本质的映照。电影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同样反映着宇宙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为的东西,被发现的世界,通过类比,通过修饰,产生了某种现实,人们借助电影看到的故事,就像是戴上没有度数的镜片观察到的世界。当然,人人都会有一个先在观念的框架,这个框架使得那些相对陌生的事物可以被已知和有形的存在所解释。就像当爱情电影成为一个门类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首先会想到《罗马假日》(威廉·惠勒W
期刊
Ch.H.文哲(Christian Helmut Wenzel)认为将美作为道德的象征之关键(对这两种活动反省式上的同形同质)在于一种主体间的社会性反省,即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思考。[1]电影艺术的“主体间的社会性反省”表现在:一是电影创作者主体对原始素材创作者主体与不确定的作品受众主体之间的社会性反省;二是对电影本身在内容上写实的场景、情节、情感等多维感官需求与受众主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等的正能量
期刊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一九七九年九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本科),一九八三年毕业,分配到总政话剧团任演员,九九年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现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主演的电影作品:  《大阅兵》饰士兵吕纯  《陆军见习官》饰见习军官匡印涛  《望日莲》饰农民大山  《冰城擒魔》饰特警队长龙峰  《远山姐弟》饰陈文  《摇滚杀手》饰东南亚黑社会老大郑漠
期刊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轉化”是近年来我国文化综艺频繁涉及的命题,传统文化背后隐藏着宏大的精神居所,因而不应被束之高阁。央视在文化综艺赛道上布局畴策已久,可以说对相关的各个主题、各个模式都有所尝试。从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竞技,到《朗读者》《信·中国》的经典深度赏阅,再到《典籍里的中国》复归大众视野,央视文化综艺精品再次“出圈”,在全民范围内引爆了人们对文献典籍的关注
期刊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达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儒者,因其在龙场(今贵州修文)悟道,并在贵阳讲学,从而对贵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后者便是王阳明于贵州首次提出。由贵州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制作的影视剧《王阳明》(陈晓雷,2012),是反映王阳明波澜壮阔一生的优秀作品。该剧中,为塑造王阳明形象,展示了不少王阳明的文章,如第13集,让王阳明自己吟诵
期刊
江湖义气为上同门和气为本  李老拳和赵半天是同门师兄弟。老拳在师父过世后仍以德为本造福乡里,坚决反对半天以习武而聚财,在乡里胡作非为。  黑豹与石虎同是李老拳的徒弟。武艺高强的黑豹爱争强好胜,心胸狭窄,常被师父指责。石虎文武双全,德行又好,因此为老拳之女桃花所爱。赵半天利用黑豹对桃花的感情,挑唆黑豹强抢桃花,他又以二人为质,威逼李老拳,霸占逍遥谷。  一场撕杀在飞沙走石中展开……  中国电影集团
期刊
中国电影对美食的表现伴随着市民阶层在20世纪初的兴起产生,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生活趣味很快与刚诞生不久的电影形式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许多令人垂涎三尺的名场面。时至当下,电影中的美食已经不仅作为叙事背景出现,围绕着不同菜系的制作、品尝、分享常常引出更为广泛的文化概念,美食电影也已经作为现代城市生活题材影片中颇为重要的亚类型存在。  一、美食的视听景观与中国式文化语境  中华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
期刊
纪录片《大地情书》由胡峰执导,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最初在优酷网络平台上映,因开播以来口碑与热度一路高涨,后又在央视十套播出。本片根植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脉络,在首播阶段的点击量就已突破1.7亿次,弹幕数量多达37万,连续5周登顶优酷热播榜首,获得亿万观众的倾力推荐。《大地情书》以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真实故事为叙述内容,透过平视视角阐释东北百姓的生活理念。与此同时,本片从网络纪录片走向了中央电
期刊
20世纪的电影蒙太奇和绘画都在探索运动。在爱森斯坦看来,作为一种活动影像,电影在表现运动方面没有天然的媒介优越性,反而绘画的结构技巧为蒙太奇提供了启发。面对新媒介冲击,霍克尼则强调绘画中蕴含的复杂时空激发着自由的观看,与活动影像中的视觉控制相对立。在20世纪蒙太奇与绘画的龃龉中,视觉语汇不断丰富自身,我们可以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案例里看到二者亲缘关系的延伸和变体,一方面是借鉴,另一方面则反哺了这一视
期刊
个人传记类电影是以真实人物或相关背景为主要的素材来源,借助具有个性化、定制化与生动性的叙事手段进行叙事。该类电影的特色之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让观者全面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此类电影对于声画叙事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与组织要求。声画蒙太奇是由电影学家爱森斯坦于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电影叙事手法,该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通过声音与画面间的灵活配合修辞来生动地表达电影主题。其主要包括三类表现方式:首先,是声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