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借镜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很多,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界定的区别也很多,徐崇温、杜章智、王雨辰、陈学明、张一兵等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分别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人”的关怀,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具体说来,人本主义又包括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我国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有密切相关的,以及与管理学中重视的“人本管理”也有联系,反观当前社会现实,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关系,以及当前怎样看待“人”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从各个方面构建不同的主体观,卢卡奇人的总体性、马尔库塞的多向度的人、弗洛姆的健全的人以及列斐伏尔总体的人都把人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不大一样的理论背景又为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救赎之途。比如卢卡奇的浪漫主义,霍克海默的理论批判性,萨特的哲学确证,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弗洛姆的技术人道化,还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改造。不过,他们的相同处在于,都把革命从街头挪进了书斋,企图通过心灵革命和思想改造来变革社会,从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行动取向和现实的巨大压力。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到底是不是手段?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赞同“人”是目的,因为我们最终是为了人,很多学者都从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不应该是手段,人不可以作为手段,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下,人不仅是目的,而且应该是手段,而且大部分时候是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与他人就必然互为目的和手段。对此,马克思曾作了辩证的阐释:“(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可见,人本身就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如果把手段和目的割裂开来,仅仅把人当作目的,其实无异于否定了实践的必要性和社会存在的可能性。
  二、“人本”思想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过分地强调了人,并且在现实中又没有对人给予实际的关怀,只停留在理论上面,人最终是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社会现实中人肯定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不仅是别人的手段,也是自己的手段,况且目前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目前所强调的人更多地应该从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如果连人的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何谈“人本”?我们要敢于承认人除了是作为目的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也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的,当然这个手段我们不能理解为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物化”或者“异化”,这个手段应该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为了人类社会的往前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合理很好的“利用”这个“手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期向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从另一角度说,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寻找在中国本土进行批判的灵感,是给它派上了最好的用场。
  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方向、路线、政策的改变引发了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90年代初汹涌而来的商品潮,大大地激发了中国知识界的批判意识。终于有人领悟到了,时代的前进使人面临着一种问题转换: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止于抨击守旧意识,为改革鼓与呼,而且要从价值层面对现代化的方向、后果或伴随现象加以监督,作社会公正的发言人,精神和文化的守护者。
  中国文化传统中,批判的精神相当稀薄,要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事批判,更是资源难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但是一个现存的武器库,而且以其深刻锐利,以其唯美主义的风姿令人倾倒。
  使有些中国文化人首先感到惊喜的是,诸如勒斐伏尔、马尔库塞、弗洛姆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的揭发与批判,竟与自己对当前现实的感触相差无几。比如,他们指出,在商品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匮乏,即精神的空虚和痛苦:人们成了商品的俘虏,他们被动地接受传媒铺天盖地的广告,这些广告制造虚假的、强迫性的需求,人们的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大厂商调度和控制,毫无理性地一味追求高档、名牌商品;在虚假的满足中,人丧失了自己的天性,甚至丧失了痛苦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明痛苦不存在,而是说明人已被异化得失去了自我。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美]弗洛姆.马克思论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沈恒炎,燕宏远: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1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4]陈振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由于经济有了显著增长,政治更加清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问题。社会的发展不止是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养老事业在这社会公共事业中占极重要的地位。社会养老现状既是反映的目前老人的生活情况,也是预示着未来人们的老年生活,所以养老现状值得人们去关心和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对养老生活的经济来源、经济规划、社会养老事业和老人的生活精神状态上的介绍分析,想大众呈现养老现状及其
期刊
一、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及城市化地区集中的过程,是以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造农村地区及其他地区,使之转变为城市或城市化地区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都明显提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
期刊
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颠越铁路、昆河铁路、红河航运在此形成枢纽与越南对接,是我国大西南通向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河口县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着瑶、苗、壮、彝、布衣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66.6%。其中瑶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6.8%。近年来,随着河口县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经济和文化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世纪艺术设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作为专业基础的设计素描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接轨问题更加凸显,我们不得不面临设计素描教学的重构问题。当前的设计素描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模仿和具象写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造型思维和设计思维创新的问题。   一、当前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职业院校的基础素描教学中,主要是以传统素描的基本范畴去检测当前的
期刊
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技巧,还对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作为教学流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课堂的评价语普遍存在价值导向不明、方法语言单调、一味叫好、缺乏学科特点、挤压生成空间等问题。因此,如何使用积极的课堂评价语,有
期刊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明显的表现是:书写混乱,错别字较多,汉语拼音混淆不清,课堂极少发言,作文要么只有几句话,要么东拼西凑,表达不出完整的中心……和语文表达力较强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确让人“头痛”。但我觉得教好基础较差的后进生,才是一名教师工作态度和能力的真正体现。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后进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迅速建立语文学习记录档案 
期刊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笔者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在长期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抛砖引玉,进行一些探讨。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如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记读书笔记等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对他们阅读能
期刊
1.引言  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指学生在欣赏体育事物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素质在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学生已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体育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方面发展,逐渐形成了个体的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运动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保证了体育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使个体在欣赏活动中获得心理、生理上的满足,
期刊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比较高了,但是我发现他们在美术艺术创作中存在一些困惑,并且构思出来的图案等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思维被一些东西“绑”住了,究竟是“谁”绑住了他们的思维呢?这是我一直都很纠结的问题。因此,我在探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的“畅想”不能“畅”。以下是我在研究中的发现和对策。  一、 美术欣赏与音乐整合,提高欣赏力  艺术欣赏是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如果学生能用开阔
期刊
一、民俗旅游中文化的本真性展演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地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 开发的旅游产品”。通常情况下,民俗旅游可以是纯粹的动态或静态的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也可以是以民俗文化为重点观赏和体验对象的旅游。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