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fc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思政现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为了进一步推進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了特殊时期课程思政工作的现状,从课程融合、课程逻辑和课程创新三方面阐述了特殊时期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特殊时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10-02
   一、引言
   课程思政最早于2014年出现,是思政课程的重大转变,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思政教育的孤岛危机,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1]。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的定位越来越清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2019年,党中央通过以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的座谈会,再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
   当前的课程思政已经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要抓手,改革实践在本科教育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高等教育中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来说,课程思政正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面对特殊时期高校延迟开学,远程授课的特殊形势,高校如何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现状
   近年来各大高校通过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在这个探索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各大高校延迟复学,这对于原本处于改革关键时期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特殊时期,高校纷纷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下授课全部转为线上课堂。纵观当前各高校的实践举措,发现课程思政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政元素选择随意
   教育教学有其自身客观规律,任何课程都会受学时、形式等客观限制,无法涵盖该专业的全部知识点。所以在课程设定上对知识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精心设计,形成课程体系,由浅及深,让学生能够从课程中理解知识点,进而形成自身的思维方法。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来说,人才培养中道德素养内涵日渐丰富,与之对应的思政元素需要精挑细选。而目前的研究生课程思政缺少对各个思政元素的整体设计,没有区分哪些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涵盖的,哪些思政元素是可以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如果不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只是僵化地传授国家政策方针、灌输碎片化的知识,会让学生感到生硬难以理解,很难达到德行养成的初衷。只有经过充分的研讨,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的转变,形成真正的价值引领体系。
   (二)传统德育思维固化
   传统德育认为道德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在社会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德育通过示范与传授来实现道德素养的培育。很多老师的课程思政也遵循了这一逻辑,却忽视了道德规范的普适性与青年成长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以“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来教育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使得课程思政变得空泛,与受众群体割裂开来,无法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良性氛围[3]。在传统德育中,将思想道德作为知识进行讲授无可厚非,但是德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后续各种措施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的课程思政缺少后续的跟踪和培养,认为学生知道就能做到,每次的集中授课都能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道德素养。但实际并非如此,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是波动的,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是学生成长中的必经环节。因此,教师要跳脱出固化的传统教育思维,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认知空间。
   (三)互联网时代信息复杂
   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同时获取的信息量也骤然增加。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中,充斥着各种各样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真相,也有杜撰。在特殊时期影响下,广大民众全都宅在家中,每天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营造出虚拟的代入感。高度全球化的社交网络让特殊时期的信息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交织扩散,原本现实生活中的传染病,在一些主观臆断的信息传播下逐渐演变为“信息瘟疫”。在自媒体的传播下,真相变得次要,作为社交网络活跃群体的研究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塑形期,互联网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信息发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思政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基础构建作用。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要易于学生接受,但在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而当下的研究生更习惯于自主寻找答案,不拘束于教师的“权威”解答,这种趋势在自媒体的助推下逐渐放大,出现大量不明真相的“愤青”。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来实现思想引导,这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特殊时期的现实情况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教育教学,教师跨界网络直播,学生靠自律性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新的挑战。然而特殊时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停课不停学,线上大讲堂倒逼高校快速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认清现实存在的问题,利用特殊时期停学的契机,教师能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作空间来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三、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特殊时期,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应当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有所作为。不但要做到专业课程不缩水,还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个人信仰,激励学生励志勤学,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出色完成学业,以不同的方式与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战胜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时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对当前课程思政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因事而化,推动时事与课程融合
   课程思政并非空泛而谈,所有的思想政治理念都会映射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上。正如特殊时期全国各地涌现了很多平凡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思政素材。高校应在保证专业课程内容完整、科学的基础上,将这些思政元素灵活地纳入课堂。特殊时期,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合特殊时期对企业复工复产的影响,讨论了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对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紧密结合我国的公共危机应对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将特殊时期的典型经验,转变成了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隐性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以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只有道术融合,以道驭术,才能使学生高度认同课程思政中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成长为卓越的人才。这对课程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组织也需更加细致,要把思政课程做到如盐入水般自然,将时代精神深刻融入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二)因时而进,把控课程思政内在逻辑
   课程思政建设以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要做好课程思政,需要把控好其内在逻辑。首先,课程思政是德育培养的内在要求,“师者,所以传道受業解惑也”,作为教师,传道的优先级更高一些,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肩负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责。青年学生正处在德育培养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必须要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的各项课程都有其深刻的设计理念,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对于高校教育来说缺一不可,为此,高校应促进同向同行机制的建立,形成协同效应[4]。在特殊时期,顺应学生的共情心理,使课程内容在情在理,传授方式以情达情,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坚定信念和信心。最后,课程思政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这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专业培养的特定目标。
   (三)因势而新,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特殊时期,全民所有的信息来源基本是互联网媒体,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时代是新时代,停学不停课是新形势,在“双新”的背景下,想要加快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就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结合当前形势,高校教师虽化身主播,但依旧师者仁心,在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一线不断奋战。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在艺术专业的在线课堂上,授课教师利用网络超级话题及高度开放的交互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把对武汉和国家在特殊时期的情感绘入作品,让学生用真心书写家国情怀,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这不仅传递了设计之美,更传达了学生对战胜特殊时期的坚定信心。与此同时,做好思政课程需要全校一盘棋,做好学科交叉,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以特殊时期防控中引发的生态伦理、舆论现象、经济问题、法律案件等为切入点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引导研究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生命学院的师生则积极投身或密切关注科研攻关,充分利用在线资源深入思考科学如何贡献和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为重返校园后开展科学研究积蓄力量。
   总之,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懂得借势、学会造势,如此才能达到因势而新,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够发现新的结合点,有效地将课程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的可接受性充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Z].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信息简报,2018(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9.
   [4]鲁金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35):187-188.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科学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为解决随盘转动物体所受静摩擦力变化的教学难点,设计三组实验情境:单物随盘转,牵物随盘转及连接体随盘转.通过对基础模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
[摘 要] 针对高职学院目前面临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脱节的现状,提出构建基于终身学习视角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系建设。通过采用混合所有制办学主体,推行工学交替平台,搭建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互转换“立交桥”,来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建设。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成为职教改革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是杭职院的“金字招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动漫游戏专业群
摘 要:為研究英语学习动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2001-2020年间321篇以英语学习动机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学术产出机构主要为高校,各研究机构、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较少;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包括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和方法研究三个方面;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主流。基于此,提出加
[摘 要] 经济学基础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在教研分析中意识到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状态不佳的原因就是经济学教学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基础,但是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学生的理工科目整体基础薄弱,在此恶性循环下,更多的学生对课堂热情减弱,而这也关系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面对此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两点:经济基础教学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目前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还需
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美术类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和提炼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美术
摘 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保证。文章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探讨构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思维能力、数据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体育要充分发挥自身“具身德育”的独特优势,以运动项目的教学为载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具身德育”视域下高校排球教学的设计中,基于中观与微观两个维度融入女排精神、工匠精神及劳动、安全等方面教育,实现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在具身运动中的德性提升与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具身德育”;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排球  [中
[摘 要] 在“依法治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时代,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应当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更深入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奠定基础。对高职院校如何更有效地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问题导向入手提出培育策略。  [关 键 詞] 高职院校;法治意识;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百万扩招”政策不仅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也给高职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为适应特殊生源特点,需要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变革课程考核方式,需要开发适应生源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