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烈为马祖 敦拙为石头——论二者独特的机缘应化及背后的佛法见地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1983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用为列祖的神髓。种种示现,种种方便,皆为师资契合如水投水,如心传心。马祖与石头作为禅法极致中国化之二大龙象,门下显耀。其外用各有气象,峻烈为马祖,敦拙为石头,皆巴歌应众,皆大力慈悲。而了义匿于其内,千般德用,无不彰示实相无相、不立文字之大寂灭、究竟空之佛法真粹。
其他文献
猎神崇拜是游猎时代的产物。彝族猎神从山神分离出来,地位上低于山神,是专司狩猎的神灵。因此,彝族狩猎必须献祭猎神。祭猎神分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一些地方还形成固定性的节日。近年来,随着国家禁猎,彝族猎神崇拜逐渐式微。
哈尼族对鬼魂世界进行了二元划分,将之分为祖先神和野鬼。从箐口的田野调查可以看到,留有后裔且正常死亡的亡魂成为祖先魂,无后、非正常死亡以及死在外面的亡魂划入野鬼行列,祭献时对祖先神和野鬼予以不同规格的对待。对鬼魂世界的二元划分,有其现实社会功能。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是道德宗教,而应是一种伦理型宗教。
边疆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季曾经处于“显学”的重要地位。然而晚清历史上的“边疆研究”基本属于传统学者治学的范畴,尚不具有现代学术研究的含义。从研究领域看,清季的边疆研究大致局限在边疆史地的范围,很少涉及民族、宗教与社会,至于包括医学史在内的自然科学史或身体史,则更是鲜有问津者。从方法上看,清季的边疆史地学者,
偶景术是上清派的重要存思技法之一,然而,偶景术的性质至今依然幽晦不明。笔者从分析“偶景”一词在六朝文赋和道教文献中的涵义入手,指出偶景术有三个来源,即作为历史来源的萨满教的守护神,作为实践来源的天师道的黄赤合气之术,以及作为理论来源的易道阴阳观念。通过这些分析,笔者确定偶景术的本质为存思之术,它对内丹学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
近代道书《清静经原旨》以“援儒释道”的方式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通过援引经文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人道纲常及理学思想,将儒家修身学说与道教的性命炼养思想相比附,寻求二者理论逻辑的共同点,并强调求道不离日用伦常、存天理以澄心遣欲的思想主张。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援入,进一步丰富了道教性命炼养理论的思想内涵。
2012年6月21日下午,应“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陈耀庭先生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做了题为“从柳存仁‘左手的梦’说起——兼谈我的治学经历”的学术报告。陈先生主要研究海外道教、道教仪式和道教神学。
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祖庭,曾经宫观林立,其中嗣汉天师府历时九百多年香火不断,现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宫观之一的它拥有8院12殿,其中授箓院内的天师殿最具特色。文章在研读相关道经、山志的基础上,结合考察和访谈资料,就天师殿的殿堂命名、殿堂营造、道场安排、碑刻铭文等信息,研读该道派的宗教信仰、科仪特色、宗教传播和神俗互动等象征意义,认为该殿堂的宗教符号契合了符箓道派的宗教特质。文章以天师殿为切入点,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解读正一道派,为该道派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例证。
2012年8月26日至29日,我所张泽洪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国际瑶族传统文化研讨会——资源与创意”国际学术研讨会,该会由日本神奈川大学和湖南省文联联合于湖南长沙召开。会议是2008年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广田律子教授主持的“对中国湖南蓝山瑶族文化调查研究”的延伸。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33名学者,
闵一得的年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古书隐楼藏书》中“79岁”与“89岁”两种观点并存,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闵一得生于哪一年。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另外,闵一得的名号非常多,本文就此问题也作一简要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