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庭先生做客宗教文化论坛第28讲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21日下午,应“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陈耀庭先生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做了题为“从柳存仁‘左手的梦’说起——兼谈我的治学经历”的学术报告。陈先生主要研究海外道教、道教仪式和道教神学。
其他文献
16世纪40年代,欧洲人首次来到日本,其后他们在日本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传教和经商活动,有学者称这段时期为日本“切支丹时代”。在日耶稣会一直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虽然他们有一定教产,但这部分收入不太稳定。于是传教士们又冒险参与日欧之间的商贸活动,其所获利润用以补充传教经费。即便是这样,在日耶稣会的支出还是大于收入,他们始终无法解决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对传教失败埋下了隐患。
《华西教会新闻》(1889-1943)是由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新教差会主办的英文月刊,曾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西南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民间信仰等内容的文章,使各地传教士和西方读者由此了解到中国西南的宗教信仰,也为西南宗教史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本文以这些文章为基础,考察传教士群体对中国宗教信仰的理解,并分析其研究视角与立场。
文章旨在梳理及探讨教化(paideia)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及基督宗教发展早期的演变及后者对前者的承继。内容涵盖古希腊不同时期教化的理念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对教化理念在基督教信仰框架中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亦运用约翰·亨利·纽曼在十九世纪对教化概念的继承进行相关反思。通过上述讨论,文章旨在表达,教育中对美德培养的关怀自古就有,而且是值得我们当代从事教育的人们所继续关注的。
上海土山湾画馆绘画艺术结合西画的空间形式和中国画的线条技术,形成不同于二者的空间意识。本文通过对土山湾画馆存世画作的美学分析,呈现土山湾画家们独特的艺术意识,即以“线描”重置西方油画的“空间意识”,以深具历史感的空间转化西方油画以秩序感为表现形式的空间,由此论证在不同空间感中所蕴涵的不同记忆形式,并进一步揭示土山湾画家们对苦难的回忆形式中所蕴藏的宗教精神。
猎神崇拜是游猎时代的产物。彝族猎神从山神分离出来,地位上低于山神,是专司狩猎的神灵。因此,彝族狩猎必须献祭猎神。祭猎神分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一些地方还形成固定性的节日。近年来,随着国家禁猎,彝族猎神崇拜逐渐式微。
哈尼族对鬼魂世界进行了二元划分,将之分为祖先神和野鬼。从箐口的田野调查可以看到,留有后裔且正常死亡的亡魂成为祖先魂,无后、非正常死亡以及死在外面的亡魂划入野鬼行列,祭献时对祖先神和野鬼予以不同规格的对待。对鬼魂世界的二元划分,有其现实社会功能。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是道德宗教,而应是一种伦理型宗教。
边疆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季曾经处于“显学”的重要地位。然而晚清历史上的“边疆研究”基本属于传统学者治学的范畴,尚不具有现代学术研究的含义。从研究领域看,清季的边疆研究大致局限在边疆史地的范围,很少涉及民族、宗教与社会,至于包括医学史在内的自然科学史或身体史,则更是鲜有问津者。从方法上看,清季的边疆史地学者,
偶景术是上清派的重要存思技法之一,然而,偶景术的性质至今依然幽晦不明。笔者从分析“偶景”一词在六朝文赋和道教文献中的涵义入手,指出偶景术有三个来源,即作为历史来源的萨满教的守护神,作为实践来源的天师道的黄赤合气之术,以及作为理论来源的易道阴阳观念。通过这些分析,笔者确定偶景术的本质为存思之术,它对内丹学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
近代道书《清静经原旨》以“援儒释道”的方式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通过援引经文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人道纲常及理学思想,将儒家修身学说与道教的性命炼养思想相比附,寻求二者理论逻辑的共同点,并强调求道不离日用伦常、存天理以澄心遣欲的思想主张。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援入,进一步丰富了道教性命炼养理论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