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分析酸橙果实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结合靶向和非靶向筛查方法系统分析鉴定了6个酸橙果实品种的不同部位(果皮、果肉、果汁)的生物活性物质.根据化合物的精确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碎片离子信息,结合数据库匹配、标准品比对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该实验共鉴定了84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44种类黄酮、8种酚酸、22种香豆素、2种类柠檬苦素、8种生物碱,其中35种生物活性成分首次在酸橙中报道,进一步丰富了酸橙生物活性成分的数据库.小叶酸橙、代代酸橙、万木橙、蚌柑、摩洛哥酸橙和黄皮酸橙分别筛查鉴定出72、71、68、71、71和66种生物活性成分.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发现6个酸橙品种以及果实不同部位生物活性物质代谢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代代酸橙和蚌柑积累模式相近,小叶酸橙、万木橙、摩洛哥酸橙和黄皮酸橙之间差异较大.不同部位鉴定的生物活性成分数量呈以下规律:果皮≥果肉≥果汁.该研究结果可为酸橙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其后续的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该研究以海洋鱼骨胶原低聚肽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模拟肠胃液消化,分析了消化前后海洋鱼骨胶原低聚肽的分子质量分布,其中模拟先胃液后肠液消化后分子质量<1000 u的组分和重均分子量降低最多(约23.95%),其他消化模式处理组分子质量变化较稳定;紫外全波长扫描显示,消化前后溶液中酪氨酸变化量小于5%;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模拟先胃液后肠液消化后反平行式β-折叠减少最多,为24.12%,其余二级结构,变化不超过8.33%,同时其余处理组二级结构组成相对稳定,表明海洋鱼骨胶原低聚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耐受胃肠道中胃
儿茶素和茶黄素作为红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对红茶的色、香、味等品质呈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评价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该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开发了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红茶中儿茶素和茶黄素的分析方法.以A相0.1%甲酸-乙腈、B相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样量20μL,经安捷伦SB-C1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分离,在柱温30℃、流速1 mL/min、时间50 min的条件下进行检测,使用外标法定量检测样品含量.结果 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LOD:0.21 ~ 11.13 μ
采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将食源性致病菌样品的制备、分离、检测等基本单元集成到仅有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与分子检测技术相结合,能够满足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现场检测的需要.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设计制作出一种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离心式微流控芯片.通过离心式微流控核酸等温扩增装置实现微流控芯片上的流体控制、等温扩增及可视化检测,可1次进行5种样品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显示,基于LAMP的离心式微流控方法用于检测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