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的意义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十七年前的日记是种什么感觉?整理旧物,意外翻出了自己小学二年级的日记本。因为是硬皮,而且保存细心,乍一看还是崭新的样子。浅粉与白色相间的封皮上,画着一只调皮的斑点狗,它正瞪大了眼,俯身去嗅一朵小黄花。翻开,里面工整稚嫩的字迹像草一样——那里永远是春天。
  读了几篇,里面记录的童年往事大多都忘得一干二净,遥远,模糊,又有种难以描述的亲切。好像在读别人的故事,读着读着,竟愈发觉得这个人很像自己。
  意犹未尽,就翻出小学四五年级的日记本,一读就是一下午。十岁之后的日记写得相当详细,连早晨的大雾、饭桌上的对话、朋友之间的小情绪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读罢十分诧异,印象中,我的童年时光总是美好、快乐的,不掺杂任何杂质,可是日记里那个小孩每天却愁眉苦脸,看起来一点也不快乐:作业多,上课累,缺少自由支配的时间,还要忍受大人们的训斥和唠叨……烦恼一点不比今天少,甚至还更胜一筹。那时盼着快快长大,变得独立、自由、强大,早日摆脱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如今却总是不自觉地把童年幻想成天堂,整日怀念那貌似轻松、完美的时光。
  抱着日记里的“铁证”,我尴尬地笑了。好在没人看见,不然真是打脸。
  如果问我有生以来什么事情是坚持时间最久的,那大概就是写日记吧。用“坚持”这个词可能不太恰当,因为我并没有刻意去写,也不觉得写起来有什么艰难。这个习惯早已深深嵌入我的生活,写日记,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从小学开始写日记,持续十几年。用过的日记本塞满了好几个抽屉,统计它们的数量恐怕是个体力活。小学时大多是用硬皮本,写得郑重其事,一笔一画相当认真,然而字又是用铅笔写的,带来的那种反差颇具“萌感”。初中三年的日记本全部带着密码锁,毕竟那个年纪已经有了独立意识,反感大人窥探自己的隐私。然而,最尴尬的是,所有的密码我都忘了,以至于现在一本也打不开了。高中及之后的日记本都很正常,硬皮软皮什么本子都可以,密码本、带锁本这种东西已经不屑于用了,觉得它们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愚蠢。



  这么多日记,一本本摞起来,怕是像山一样高吧。一天写一两页是很不起眼,但将近二十年这么累积起来,就有点壮观了。事实上我极少翻閱它们,就像蝉一般不去理会自己的蝉蜕。日记嘛,写完就完事了,放那儿就行,又不是作业,还得惦记着交给老师,也不是课堂笔记,需要时不时拿出来温习。更何况,想要坦然面对从前那个真实、幼稚、惨不忍睹的自己,没点儿勇气是不行的。许多人关闭甚至注销年少时代用过的社交账号,就是这个道理。
  那为什么还要写日记呢?让往事随风逝去岂不轻松洒脱?对我来说,写日记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记录,而在于反思。每次摊开日记本,我都像看快进的电影一样,把一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在脑袋里迅速过一遍。今天做了什么?想起了什么?做的是我喜欢的事吗?心情怎么样?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个过程让我保持清醒和自知。无论这一天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充实还是空虚,我都审视着它,审视着自己。
  我见过太多人忙着生活却根本没有生活。他们或忙于工作,或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根本意识不到——或是懒得去搞清楚,或是不敢去搞清楚——自己的一天天究竟是怎么过去的,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活的。
  感谢日记让我养成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让我每天都会花一点时间去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去思考迫近灵魂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奢侈的,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宠爱。这些年,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在日记里事无巨细地记录做过的事、接触到的新事物和一些飘忽不定的想法。这不是自恋,更不是浪费,而是一种认真、虔诚的生活态度,是对时间和生命的责任感。
  离开校园之后,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很认真地生活。”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多么困难啊。生活中琐碎、失望、烦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能抵住疲惫和沮丧,坦然反思和直面自己的内心,需要极大的耐力。就像行走在湍急的水流中,每个步履都险些失去掌控。而我需要站稳脚跟,坚定向前。偶尔翻看密密麻麻的日记,觉得自己做得还算可以。
  认真生活,从写日记开始。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我们都终将成为历史,却不一定会成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首先要是个“人物”,是可能流传千古,其名其行被后人记住的人。即使不在正式的史书典藉之中,也会在士大夫的笔端、乡野的闲谈中世代相传。看纳兰词《饮水集》,几乎是别无选择地喜爱这个敏感至极的男子,甚至觉得整个清朝都因他有了色彩。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初年,作为满洲人,他有显赫而复杂的出身。清王朝是由爱新觉罗氏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起来的后金脱胎而成。爱新
期刊
中学的时候,最喜欢文科。哪怕是最最无聊枯燥的政治,都学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最讨厌的就是理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把那些数字和奇怪的符号还有图形线条都弄得清清楚楚,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人就是数学老师和科代表。  上语文课的时候,心情总是特别好,连语文老师都长得让人赏心悦目——中年的女人,胖胖的,满身的书卷气,说话慢条斯理。数学老师完全不一样:干瘦、眼神如鹰隼、经常在激动的时候语无伦次,我认为这一切都归
期刊
深蓝智囊团  看看你是什么心理类型    人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对心理类型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儿童型”。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具有自发性,并往往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表现较为出色,但不适合从事长期计划性工作。在与人相处方面,他们由于时常缺乏耐性,而宛如小孩子一般容易朝三暮四,所以这种“儿童型”的人通常难以信赖。  对于“儿童型”心
期刊
买了一个时间消逝日历。那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是一款可以查看日期的年历,以极简风格直观地表现出一年之中所拥有和已经失去的时间;只有黑白二色,象征着世间的日子就在暗淡与明亮中交迭轮回。每过一天,可以用小吸盘轻松吸走数字,也可以用针来挑取(这个更有乐趣),然后这个日子就消失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拿掉数字,翻过昨天,露出底部黑色卡纸,黑色圆圈代表了时间的消逝。随着一天天消逝,黑色圆圈的增多不断传达出时
期刊
一如往日的清晨,花子静静地立在家中的院落里。这是一个普通但却对于情节有无比推动作用的春天,樱花绽放,天空辽远。   目前要交待的,是一只青蛙跳入水池中的情景。发生得突然但却平静。然而,花子在那一瞬间,感到像是被什么,轻轻地敲打在了心上。我们的花子,熊猫村的花子小姐,就是如此被季节影响到了善感的心。因为今年的夏天,她就要依照惯例,选择一位年轻的熊猫异性,妥帖地举办婚事了。   而花子对于未知的一切预
期刊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提到关于家乡的话题。有人说最难忘的是故乡的美食美景,有人说最怀念在故乡度过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我听着微笑着,仿佛也跟着这些话语穿越到了他们的故乡岁月。  他们问我,你呢?我想了想回答,可能我从故乡那里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发芽的心情吧。发芽的心情?朋友们有些不解。我慢慢分享着这份故乡最好的礼物。  乡下,泥土味是最自然的味道。土院坝、土路、土墙可见泥土的身影,菜园子、田里、山坡上也
期刊
回首往昔,最难忘的要数那些夏日时光。那时的我们为了在平淡的生活里寻得更多趣味,瞒着大人进行了许多秘密活动。仔细想想,成年后的我们在夏日所散发的天真烂漫,其实啊,早在儿时就有迹可循了。  那会儿夏季的吃食比较简单:绿豆汤和大西瓜。因为没有冰箱,所以难免少了身心舒畅的刺激感。不过好在奶奶手艺不错,绿豆汤香软浓稠,喝几口便能让味蕾满足。吃过晚饭歇了片刻,随着奶奶一声“吃西瓜咯”的叫唤,我们又齐齐端好凳子
期刊
奥黛丽·赫本,1929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女演员;主要作品有《金粉世界》《罗马假日》《龙凤配》《修女传》《蒂凡尼的早餐》《谜中谜》《盲女惊魂记》《罗宾汉与玛莉安》《直到永远》等。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在瑞士洛桑病逝,享年63岁;同年,获得了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认识奥黛丽·赫本是从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吃瓜群众越来越多了。  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娱乐消息,只要被冠上“瓜”的名号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碧绿的皮,血红的瓤,唇舌翻动之后,便只剩下满地黑色的瓜子,一片狼藉。  我亦是吃瓜群众中的一员。每天早上,我在睁开眼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上网找瓜,若是找到了有趣的“大瓜”,就转发到亲友群里,和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分享。咔嚓,咔嚓,每一次咀嚼都会有红色的汁液顺着嘴角流
期刊
和C来往是因为一包饼干。  那天,我们刚上了体育课。大汗淋漓的他叫嚷着肚子饿,而坐他后排的我正撕开一包饼干。  我们并不熟悉,虽是前后排,但关系也就仅限于知道彼此的名字而已。他盯着我饼干的样子好似一只看见香蕉的猴子。他不说话,但就那么死死地盯着我和我的饼干……最后,我把整包饼干给了他。  其实C是转校生,但他很快就和班里同学打成了一片。两个月后,他顺利加入高中部篮球队。一个后来者,因为技术过硬和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