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和方法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爱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没有真诚的理解,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日益繁盛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也逐步上升。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后进生”的产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后进生”似乎什么都差,是所谓的双差生,是“朽木不可雕”。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些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对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材。我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努力。
  一、真诚面对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真心理解学生。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后进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才能、禀赋、思维、倾向造成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全面了解,才能制定较好的转化方案,因材施教,发挥长处,改正短处,以长补短。转化工作效果更明显,成效更大。
  再次,“后进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二、充分信任、循循善诱
  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三、密切配合,落实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内因外,还需要外因的作用。
  首先是发挥师生的帮教力量。教师除了自己直接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骨干,使“差生”成为同村或邻近村的优秀学生的帮助对象,并经常了解情况,安排内容,指导方法,及时总结表彰。
  其次要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后进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后进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达到转化的目的。
  再次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村委、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四、多加激励,促其转化
  对于许多学生,特别是“双差生”,批评谩骂是无效的锤打,和风细雨却能润人心田。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更能体现这个原则。教师要多点循循善诱,多点表扬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后进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励是最为有效手段。多数“后进生”除了学习相对或暂时落后外,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还有许多一些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长肯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向他们提出希望。他们会在学习上也能象发挥特长一样,要求上进,坚定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育人艺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师风,就是教师的作风,它是师德的外化表现,最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才能学为人师、行为楷模。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用语言技能(昕、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共五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
期刊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
期刊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一所学校不断前进的有力后盾,是学生家长信赖的有力基石,是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作为班级管理的代表者,班主任在学生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又会常常犯一些常见的毛病:  其一、顾及不到全体同学  我们一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那里。认为只要把这几个学生教育过来就可以了。实践中却发现表现较差同学始终存在,中等同学存在下滑趋势。于是把工作重心转到中等同学那里,这
期刊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可见动手进行操作,动口进行诵读对于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在语言课堂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一、因课制宜.转变学习方式,有选择地进行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探究性学习的较高境界。  在
期刊
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十多个春秋的我,虽说没有惊人的成绩,但却付出了许多艰辛和汗水。我时肘告诫自己:学生工作无小事,认真做好每件事。我心中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用我的真心去关爱学生,用我的真诚去感动学生,用真诚的关爱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空。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覆,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
期刊
我认为在教育中提倡表扬、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的积极作用,因为批评与惩罚也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适当的惩罚,必不可少。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惩罚运用的好,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如何运用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从事教育教学的经验与体会,谈一下怎样实施惩罚教育。 第一、要端正目的。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学生从批评与惩罚中获得教益,使他们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对他们
期刊
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了思考并且具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的方法。  ——英R·皮特斯  为了寻找“能够加强这些智慧的方法,为了寻找一长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捷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书和育人的道路上不倦地探求,我,也是探求者之一。  从教十几年来,在多年班主任生涯中,在“上下而求索”之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为师者的“心”是
期刊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在教学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少了生
期刊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