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友善和谐 互动递进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在教学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少了生命的灵动。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互动和谐地发展。因此,我大胆尝试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要和谐互动。
  一、师生互动。奏晌和谐乐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往往缺乏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沟通,而变得呆板严肃: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学生被动接受。今天,我们越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起“主导”作用,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用心去阅读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去讲解。如读了《春芽》,我享受美丽春天的同时,也更加热爱春天,读了《父亲的菜园》,我仿佛看到父亲辛勤劳作,不辞辛苦,是多么伟大。读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深深地被草原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未知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
  师生平等对话,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着力构建对话过程,如设计有价值的平等对话的话题:“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激情朗诵课文吗?”“哪段话让你感动?”“你有哪些独特的感想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教师要认真倾听,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吝惜激励性的表扬,如“你读得真好,大家都很欣赏你!”“你回答问题准确,老师为你骄傲!”“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真诚的鼓励是教学前进的动力,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的思维互动,对话才能持续深入,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焕发的过程。
  二、生生互动。提升和谐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如教《蜻蜒和蚂蚁》一课时,我准备了蜻蜒和蚂蚁的头饰,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期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主动,抓住蜻蜓和蚂蚁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蜻蜒贪玩不爱劳动,蚂蚁好言相劝,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续写《蜻蜓和蚂蚁》的故事时,得心应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有趣。
  一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这种生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突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如教《亡羊补牢》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课文中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你收到什么启发?”学生讨论很激烈,相机做出了回答:“养羊人丢了两次羊。”“如果养羊人听邻居的劝告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我表扬学生爱动脑,思维敏捷。我相机质疑:“同学们还有问题想问吗?”有一名同学举手问:“老师能不能一只羊也不丢呢?非得丢了羊才补羊圈吗?我看他家羊很少,丢了怪可惜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令我意想不到。我说:“同学们,谁能替养羊人想个办法,让他家一只羊都不丢?”学生们纷纷发言:“养羊人经常检查羊圈是否破了,就不会丢了。筑高墙、在羊圈门口下套子把狼套住、拿猎枪把狼打死、在羊圈周围挖陷阱等等。”在互动中,彰显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师生互动,与教育资源和谐共享。
  在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多媒体教室,边看录像边欣赏歌曲,同时师生进行了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可以创设情境,以读代讲。用高亢的旋律,感受到了辽阔草原的美。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可以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学生也喜欢美美地读文、美美地理解,给学生感受美的条件,让她们在美的乐曲中去美读、品读,赏析,感受语文的绚丽瑰宝。边看录像边体会词语的意思有益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如说:风吹绿草、彩蝶纷飞牛羊好像珍珠、毡包就像白莲花等等,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还能想象出不同的比喻句。如:“风吹绿草就像绿色的波浪”、“毡包就像降落伞”、“毡包就象大蘑菇”等优美的句子。
  讲课文时我重视课文插图的利用,要充分发挥插图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要提高学生对插图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用图文互相结合的方法对课文的深入分析能力,达到深刻理解课文主题目的,达到充分利用课文促进写作能力目的等。这样,有利益老师更好地上好语文,学生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这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这不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师生共享动态和谐的美,保证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其他文献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有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昧,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
期刊
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一篇文章,教师说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错误。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
期刊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师风,就是教师的作风,它是师德的外化表现,最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才能学为人师、行为楷模。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用语言技能(昕、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共五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
期刊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
期刊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一所学校不断前进的有力后盾,是学生家长信赖的有力基石,是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作为班级管理的代表者,班主任在学生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又会常常犯一些常见的毛病:  其一、顾及不到全体同学  我们一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那里。认为只要把这几个学生教育过来就可以了。实践中却发现表现较差同学始终存在,中等同学存在下滑趋势。于是把工作重心转到中等同学那里,这
期刊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可见动手进行操作,动口进行诵读对于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在语言课堂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一、因课制宜.转变学习方式,有选择地进行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探究性学习的较高境界。  在
期刊
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十多个春秋的我,虽说没有惊人的成绩,但却付出了许多艰辛和汗水。我时肘告诫自己:学生工作无小事,认真做好每件事。我心中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用我的真心去关爱学生,用我的真诚去感动学生,用真诚的关爱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空。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覆,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
期刊
我认为在教育中提倡表扬、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的积极作用,因为批评与惩罚也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适当的惩罚,必不可少。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惩罚运用的好,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如何运用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从事教育教学的经验与体会,谈一下怎样实施惩罚教育。 第一、要端正目的。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学生从批评与惩罚中获得教益,使他们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对他们
期刊
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了思考并且具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的方法。  ——英R·皮特斯  为了寻找“能够加强这些智慧的方法,为了寻找一长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捷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书和育人的道路上不倦地探求,我,也是探求者之一。  从教十几年来,在多年班主任生涯中,在“上下而求索”之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为师者的“心”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