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其语言准确生动、简约含蓄,海明威将自身经历与个性特点融入到文学创作当中,《老人与海》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老人与海》的创作历程及内容概括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所编写的故事。1930年,海明威在一场暴风雨中得到渔民格雷戈里奥的救助,从此两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格雷戈里奥出海捕获了一条大鱼,但这条鱼太大,在归程中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结果归途中受到鲨鱼的袭击,使得捕获的鱼只剩下一副骨架。海明威根据真实的经历创作了《老人与海》。《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并使其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民圣地亚哥出海84天依然未能钓到一条鱼,而在不认输、不放弃的精神斗志下,在第85天钓起了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马林鱼,但是巨大的大马林鱼并不服从命运的安排,与他展开了两天两夜的激烈搏斗,但他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胜利,如愿杀死了大鱼。然而在老人将他的战利品带到岸边的回程中,鲨鱼不断撕咬着大马林鱼的躯体,老人坚定地守卫着、保护着他的战利品,将鲨鱼一一杀死,保护至最后一刻,但是大马林鱼终究被鲨鱼所啃食,只剩下一副大鱼骨头,鱼骨头和大马林鱼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回到家中的老人,只能从梦里回味激昂的过程,以忘却残酷的事实。整部作品反映了老渔民坚韧、勇敢的精神品质,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更映射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二、《老人与海》中语言艺术特色
  (一)简单化口语句式
  语句的选择和安排是体现小说艺术风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老人与海》原文英文句子结构中,简单句占据50%左右,可见海明威对于简单句的偏好。而这种简单的语言风格恰巧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化的口语句式更加自然,更能贴近读者的真实对话情况。通常来说,简单化的口语句式并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往往在阅读后文之后便会将前文忘记,但《老人与海》中大量短句的使用为整篇文章增添了活力,大量的短句也充满了迅捷感。例如:“我搬动了它。或许这一次我能赢过它。拉!它想跑,等一下,让我拉住它的头。我将站到最后,你别想跑。这下我把它拉过来了。”是形容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动作描写,通过连续的短句来增强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连贯画面,利用简单化的语言呈现出整个场景。
  海明威创作的小说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叙述语言的口语化能够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文化与人物表现拉近,当作者叙述内容与人物语言思想更加接近时,便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感。例如:“我拿了四条新鲜的鱼。”“一条。”男孩儿马诺林与老人的对话非常简短,老人本身作为一名渔民自然无须书面化的语言,再加上其与男孩儿的关系较为亲密,只用“一条”便非常简单明了。老人与男孩儿的对话多是简单且平淡的,但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充满了含蓄的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任由读者来填补空白的对话,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力。
  (二)动名词灵活搭配
  在《老人与海》中,动词和名词的灵活搭配是海明威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在动词的运用上,海明威依然保持着浅显易懂的风格特色,例如在老人与大马林鱼以及和鲨鱼搏斗中使用的“放下”“放置”“举起”“走”“驾驶”等常见的动词,而名词也是如“路线”“鱼鳍”“胸部”“重量”等简洁的词汇,这与上述简单化、口语化的句式特点相符,通过动名词的合理搭配使用,在连续短句的交叠中体现出故事的紧张感和生动性,带给读者更为直接的感受。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动名词最特别的运用在于使用“和”连接短句,这体现出一位语言大师的良好功底,“和”的使用不仅表现出节奏加快、气氛紧张、场景连续的特点,而且在英文句式中,“和”的使用避免了主语和谓语的多项重复。“和”的灵活使用不只用于连接句子,对整个情节有着连续描写的作用,更加简单直接地刻画出老人的动作,凸显了老人的形象。
  (三)修辞与风格结合
  修辞性语言是小说描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一步提升阅读效果,升华作品。在《老人与海》中,修辞性语言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象征性修辞与小说表达的“冰山”风格。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并没有刻意地运用象征手法,而是通过描写人物、情节来简化传统意义上的象征所指,使象征性修辞融入到人物的刻画当中,人物本身成为一个勇敢、坚韧的形象,而并非通过外在的语言来修饰人物形象。
  第二种是比喻修辞。《老人与海》中的比喻修辞集中在情节舒缓的描述性语言之中,例如:在描写大马林鱼外表时运用了“棒球棒”“小山”“镰刀”等喻体,作者并未直接描述物体的具体形象,而是用喻体为读者留出想象空间,更加清晰地唤起读者对具体事物的联想;或是描写老人左手时用“像紧抓着的鹰爪”,使读者清晰感受到老人左手的鲜明特征。这种比喻修辞为平白的语言增加了感染力。
  第三种是重复修辞。重复的词汇、语句都是重复性修辞,在正常的文章中应当避免重复修辞,不过在特定情况下使用重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老人与海》中,重复是海明威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海明威语言艺术风格的显著特征。海明威小说中所使用的重复手法不只是语言文字意义上的修辞,而是艺术风格上的修辞,已经融入到文本结构当中,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着海明威的思想理念。在词汇的重复方面以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名字最为明显,“圣地亚哥”只出现过5次,而“老人”出现了268次之多,以“老人”称呼主人公的反复应用表现了作者强调和突出主人公身份特征的思想,从對年迈的描写中反衬出老人所拥有的精神品质,点明了文章的思想。而在句子的重复方面,以“我希望男孩儿在这里”一句为例,在海上搏斗的描写中出现了9次,表现了老人希望孩子在身边的愿望以及自身孤立无援的境地,为海上搏斗添加了一丝悲壮的情感。海明威通过重复修辞手法反复使用特定的词汇语句来强化语言的思想内涵,丰满了老人所处的环境和老人所具有的精神品质,使得《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得到叠加,表现出重复修辞所具有的语言艺术。
  (四)各类句式合理运用
  简单化、口语化句式是海明威语言艺术特点,而在《老人与海》中,各类其他句式的合理运用使整篇文章上升到更好的层次。引用德国著名作家齐格飞·蓝茨评价海明威的一句话:“他的句子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确而毫无修饰。”上文提及的“和”便是各类句式运用的纽带和桥梁,海明威的“和”有着一般意义上的用处,在句式结构上能够利用“和”将短句化为长句,将单句转为并列,使各种语句组合在一起,既显得描写流畅,又能突出语言可视性。《老人与海》中以短句为主,长句用于传达故事的深意或介绍。例如在老人与男孩儿对话场景中,在一问一答的短句语言交流中会穿插两三句长句作为装饰,这种句式的合理性运用体现出《老人与海》语言艺术的魅力。大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老人与海》中简约含蓄、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的语句格式便是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法运用的个人特点,小说中最长句子有83个单词,但只有19个句子超过50个单词,海明威在行文过程中不断挑选着词汇,将装饰性的形容词去掉,用简洁的语句来表达思想,却又非常有技巧地穿插长句。比如在小说开头背景介绍中,就使用了大量长句来展开叙述,通过各类句式的合理运用不断转移叙事角度,使作者在小说中不露痕迹地引导着读者融入故事,推动故事的发展。
  三、结语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创作的优秀作品,其语言艺术风格凸显着海明威的文学特点,通过简单化、口语化的语言以及动名词灵活搭配带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再将各种修辞手法与自身语言风格相互结合,丰富了整篇小说的思想理念,运用诸多创作技巧使整篇小说令人回味无穷,充分展现了《老人与海》所具有的语言艺术特色。
其他文献
文学界对陶渊明的隐逸一直都有所探讨,本文仅就陶渊明的归隐,略谈浅陋之见。致使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天性使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小就不合流俗,喜欢山野田园,这首诗歌就充分表达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理想,他想隐居山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对于归隐田园的追求,使他后来不肯为区区五斗米而折腰,把仕途前景看得很
期刊
《简·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并且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塑造的形象,始终被人们置于脑海深处。从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简·爱》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所展现出的是当时英国底层社会的妇女因为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从而不屈不挠,敢于同恶势力以及不公的命运顽强斗争的精神。更多时候,作品所给予人们的是精神层面的鼓舞,更是充满了热情感染的情感烘托。整部作品将爱情作为主体,展现出来的是男女主人公
期刊
目的 探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及其与原发性胃癌的差异.方法 比较1994年3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6例残胃癌和1171例原发性胃癌临床病理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结果 本组残胃癌患者56例,占同期胃癌患者的4.6%.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在发病年龄较高[(64.3±9.0)比(58.3±12.6)岁]、淋巴结阳性率较高(31.8%比25.5
先天性尿道下裂可分为冠状沟型、阴茎干型(远端型),阴茎阴囊型、会阴型(近端型),治疗方法依其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析定.矫治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尿道皮肤瘘、尿道狭窄、阴茎下曲矫正不全、尿道憩室等.2000年9月至2007年1月我们收治尿道下裂术后因尿道憩室再次手术的患者19例,采用憩室切除及成形肉膜瓣覆盖尿道加固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经典名作,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哈代通过描写女主角苔丝的遭遇,引发读者对于女性生存问题的思考:小说中,苔丝尽管遭遇种种不幸,却努力生活追求幸福,竭尽全力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故事最后苔丝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但她的一生依旧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现实启示。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再读苔丝,通过格雷马斯的叙事符号理论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期刊
患者1 女性,28岁.主因间歇性乏力、水肿、腹泻2年,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37 g/L,清蛋白17 g/L,血淋巴细胞0.3×109/L.胃镜:十二指肠黏膜密集白色斑点;胃镜活检: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淋巴管造影:腹膜后淋巴管扩张,在荧光屏监视下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经过横部进入空肠,胸导管末端回流不畅.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十二指肠淋巴瘘.于2000年11月1
期刊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梁园为中心生活和创作。李白说的梁园究竟是在开封还是商丘,至今仍存在一定争议。其实,根据考察李白离开长安后的行程和创作,可知李白这一段的主要活动范围,主要在商丘、开封、鲁西南一带。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李白主要的活动究竟是在开封还是商丘,应该更广泛地关注广义的梁园文化—即商丘、开封、鲁西南一带的文化给李白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也许,唯其如
期刊
目的 观察Survivin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和相应的2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肝外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肝外胆管癌组织Sur
在辛弃疾之前的农村词,有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组词,如“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作者通过村树、桑麻、蒿艾、缫车等农村特有风物的有序组合,描绘了宁静质朴的乡村风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图画。也有吕本中的“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满江红》),朱敦儒的“一个小園儿,两
期刊
原发恶性脊柱肿瘤刮除或分块切除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保证足够外科边界的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可以减少肿瘤污染播散,被认为是根治性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