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辛弃疾之前的农村词,有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组词,如“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作者通过村树、桑麻、蒿艾、缫车等农村特有风物的有序组合,描绘了宁静质朴的乡村风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图画。也有吕本中的“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满江红》),朱敦儒的“一个小園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妆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感皇恩》),感世间万事纷繁复扰,赞乡村生活祥和舒适,大有追求逍遥自在的情怀风范……这些词人在农村词创作这一领域中开疆拓土,词中农村和谐舒适氛围的营造以及自然恬淡的情感流露使人耳目一新,打破了词止于写小儿女之情的创作界限,然而他们大多无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描述农村的景色和生活,其笔下的乡村虽然美好,却有失真实。辛弃疾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结合自己在江西上饶、铅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以真景入词,展现乡村美丽景致、多彩生活,并且对村中人物作生动塑造,极大扩充农村词的创作内容。同时又以常语入词,运用散文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使所写之景更为生动,所抒之情更加真实,不仅拓宽了农村词创作的思想内容,更丰富了词作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以真景入词,拓展农村词写作内容
辛弃疾为官四十余年,一直重视农业,闲居农村二十余年,农村的美丽风景和质朴的农民更使他印象深刻,美丽的农村景致、祥和的田间生活、热情淳朴的农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其词作的重要内容。
在描写农村自然风景时,辛弃疾善于抓住细节,用白描手法把农村的一虫一鸟、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都摄入笔端。如《满江红·山中即事》中的“春雨满,秧新谷”,春天丰沛的雨水滋养着田间新种的禾苗,农民一番辛苦后,迎来丰收,“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金黄麦田连云接天,雪白蚕茧堆积如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农民劳动成果的展示,一经写出,丰收的喜悦充实之感跃然纸上。《鹧鸪天·代人赋》中的“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村点暮鸦”,新出桑芽,新生蚕种,在草上散步的小黄牛,还有斜阳下村头树梢上的点点寒鸦,这些乡间特有景色的铺写,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气氛。为使写景更细致,辛弃疾常在词作中运用有色彩感的词语。如《浣溪沙》中的“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桃花与梨花,艳红与雪白相互映衬,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又如《行香子·云岩道中》中的“云岫如簪,野涨挼篮。向春阑,绿醒红酣。青裙缟袂,两两三三”,湖水湛蓝,花红叶绿,身着青裙白衣的人们三五成群,鲜明的色彩道出作者在云岩道中的所见所感,内心的畅快油然而生。
辛弃疾选择农村典型的劳动生活场景,并通过剪影式的描写,将农村生活场景写入词中,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范围。如《鹧鸪天·游鹅湖》中的“青裙缟衭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中的“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等等,或写身着青衣的农家女在农闲时去娘家探亲,或写农民踏水灌地、品尝新谷、打酒煮鱼,一系列劳动生活场景的描写,使得词作的田家气息更加真实可感。再如《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的“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余。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水调歌头》中的“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等词句,客人到来,主人家热情招待,或叫上孩子,生活煮鱼,或杀鸡煮酒,谈笑风生。细致的农民待客场景的描写,赋予了词中展现的农家生活浓郁的人情味。此外,辛弃疾还经常将农村嫁娶、祝寿等风俗写入词中。如《鹊桥仙·松冈避暑》中的“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东家娶媳妇,西家嫁女儿,两家灯火通明,宾客云集,一片欢声笑语,展现出一幅农村风俗嫁娶图;《浣溪沙·寿酒同斟喜有馀》中的“寿酒同斟喜有馀,朱颜却对白髭。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家人儿女团聚一堂,为老夫妻祝寿。作者将这一农村特有的拜寿场景写入词中,一派喜庆祥和之气跃然纸上。
辛弃疾善于在生产劳动中发掘农民生活的诗意,并用满腔热忱和深情来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如《清平乐·村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头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老人的恬淡闲适,大儿、中儿的质朴勤劳,小儿的淘气,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浣溪沙》中的“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面对丰收在望,老农眉头舒展,心中满是喜悦与期盼;《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中的“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秋风吹起,淘气的孩子手持长竿,在梨枣园中偷梨枣,不想却被一位老人看见,但老人悄悄隐身一边,静静地看孩子打梨枣,孩子的专注、老人的闲适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作者能从农民的动作神态中体察农民的喜怒哀乐,他的心和农民的心是紧紧相连的。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非常美丽、清新、活泼,如《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的“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以三月乡村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和春风般的陌上说笑声,来表现归宁女子内心的欢喜;《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的“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描绘出一位身材窈窕、神情羞怯、勤劳质朴的浣纱女子形象。
二、以常语入词,丰富词作情感表达
在辛弃疾之前,词人们创作的农村词虽清新朴素,却鲜有农民用语的引用,显得非常文雅。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粳稻向成初吐秀,芰荷虽败尚余香”(李纲《望江南》)等,寒鸦孤村、软草轻沙、初吐秀的粳稻、尚余香的芰荷,经过作者的精心修饰,这些意象虽来自农村,但颇显精致典雅。而辛弃疾却一改文雅之风,在创作农村词时,他“以文入词”,将散文化、通俗化的语言套入词格中进行填词。如他在游鹅湖时写下的《鹧鸪天》中的“醉书酒家壁,春人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平铺直叙,全无修饰,却展现乡间朴素无华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用语简洁,寥寥几字便展现出乡下春天雨水丰足,禾苗茁壮成长的生机勃勃之景,也通过农闲时小黄牛的懒散,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悠闲。 更重要的是,辛弃疾能娴熟运用农民的习惯用语、常用词语来遣词造句,使语言质朴、醇厚,贴切自然,富有韵味。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上七八个星、山前兩三点雨皆是平常话,不加修饰却直接道出晚间山村的静谧。《玉楼春》中的“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三两结伴的农家女在树林边听鸟儿唱歌,鸟儿声声叫“提壶”,犹如在提醒一个去打酒的女子赶快回家,高唱“婆饼焦”的鸟像在戏谑贪玩忘归的小媳妇,“婆婆快把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去帮忙!”也许农家女将禽语当作玩笑,也或许鸟叫声真的在提醒贪玩忘归者。短短四句却一语双关,描写直白,甚至将鸟叫声“提壶”“婆饼焦”写入词中,生动展现了有趣的农村生活,农家女的活泼形象也跃然纸上。此外还有《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鹧鸪天·戏题村舍》中的“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等,这些词的字句通俗易懂,大多是艺术化了的农民的家常话、口头语,它们使语言的风格和描写对象实现了和谐与统一,使词情和画意浑然天成。“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作者内心的闲适自得,只有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最合适。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一位“用典大师”,词中典故“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在农村词创作中也不乏典故运用。如《鹧鸪天·博山寺作》中的“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其中“味无味”和“材不材”分别用《老子》和《庄子》的典故,“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则分别化用元结的《丐论》中的“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以及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的“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作者运用大量的典故与前人诗句,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委婉说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典故的、诗句的化用极为娴熟,其所选典故诗句常能与农事结合得恰到好处,而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使得用典更为自然,抒情也显得真实而不乏深沉。如《水龙吟·题瓢泉》中的“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运用颜回饭蔬食饮水、庚桑楚隐居、郭橐驼种树等为当时人所熟知的典故,展现出对归隐田园之乐的追求之深切。
综上所述,在农村词创作方面,辛弃疾通过对农村风光的细致描写,对典型农村生活场景的精确捕捉以及对村中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拓宽了农村词的创作内容。同时。他以常语入词,将农民的家常话、口头语作艺术化处理并写入词中,其间也不乏典故运用,不仅使所写之景更真实可感,更使词中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一、以真景入词,拓展农村词写作内容
辛弃疾为官四十余年,一直重视农业,闲居农村二十余年,农村的美丽风景和质朴的农民更使他印象深刻,美丽的农村景致、祥和的田间生活、热情淳朴的农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其词作的重要内容。
在描写农村自然风景时,辛弃疾善于抓住细节,用白描手法把农村的一虫一鸟、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都摄入笔端。如《满江红·山中即事》中的“春雨满,秧新谷”,春天丰沛的雨水滋养着田间新种的禾苗,农民一番辛苦后,迎来丰收,“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金黄麦田连云接天,雪白蚕茧堆积如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农民劳动成果的展示,一经写出,丰收的喜悦充实之感跃然纸上。《鹧鸪天·代人赋》中的“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村点暮鸦”,新出桑芽,新生蚕种,在草上散步的小黄牛,还有斜阳下村头树梢上的点点寒鸦,这些乡间特有景色的铺写,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气氛。为使写景更细致,辛弃疾常在词作中运用有色彩感的词语。如《浣溪沙》中的“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桃花与梨花,艳红与雪白相互映衬,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又如《行香子·云岩道中》中的“云岫如簪,野涨挼篮。向春阑,绿醒红酣。青裙缟袂,两两三三”,湖水湛蓝,花红叶绿,身着青裙白衣的人们三五成群,鲜明的色彩道出作者在云岩道中的所见所感,内心的畅快油然而生。
辛弃疾选择农村典型的劳动生活场景,并通过剪影式的描写,将农村生活场景写入词中,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范围。如《鹧鸪天·游鹅湖》中的“青裙缟衭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中的“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等等,或写身着青衣的农家女在农闲时去娘家探亲,或写农民踏水灌地、品尝新谷、打酒煮鱼,一系列劳动生活场景的描写,使得词作的田家气息更加真实可感。再如《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的“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余。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水调歌头》中的“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等词句,客人到来,主人家热情招待,或叫上孩子,生活煮鱼,或杀鸡煮酒,谈笑风生。细致的农民待客场景的描写,赋予了词中展现的农家生活浓郁的人情味。此外,辛弃疾还经常将农村嫁娶、祝寿等风俗写入词中。如《鹊桥仙·松冈避暑》中的“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东家娶媳妇,西家嫁女儿,两家灯火通明,宾客云集,一片欢声笑语,展现出一幅农村风俗嫁娶图;《浣溪沙·寿酒同斟喜有馀》中的“寿酒同斟喜有馀,朱颜却对白髭。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家人儿女团聚一堂,为老夫妻祝寿。作者将这一农村特有的拜寿场景写入词中,一派喜庆祥和之气跃然纸上。
辛弃疾善于在生产劳动中发掘农民生活的诗意,并用满腔热忱和深情来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如《清平乐·村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头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老人的恬淡闲适,大儿、中儿的质朴勤劳,小儿的淘气,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浣溪沙》中的“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面对丰收在望,老农眉头舒展,心中满是喜悦与期盼;《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中的“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秋风吹起,淘气的孩子手持长竿,在梨枣园中偷梨枣,不想却被一位老人看见,但老人悄悄隐身一边,静静地看孩子打梨枣,孩子的专注、老人的闲适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作者能从农民的动作神态中体察农民的喜怒哀乐,他的心和农民的心是紧紧相连的。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非常美丽、清新、活泼,如《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的“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以三月乡村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和春风般的陌上说笑声,来表现归宁女子内心的欢喜;《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的“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描绘出一位身材窈窕、神情羞怯、勤劳质朴的浣纱女子形象。
二、以常语入词,丰富词作情感表达
在辛弃疾之前,词人们创作的农村词虽清新朴素,却鲜有农民用语的引用,显得非常文雅。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粳稻向成初吐秀,芰荷虽败尚余香”(李纲《望江南》)等,寒鸦孤村、软草轻沙、初吐秀的粳稻、尚余香的芰荷,经过作者的精心修饰,这些意象虽来自农村,但颇显精致典雅。而辛弃疾却一改文雅之风,在创作农村词时,他“以文入词”,将散文化、通俗化的语言套入词格中进行填词。如他在游鹅湖时写下的《鹧鸪天》中的“醉书酒家壁,春人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平铺直叙,全无修饰,却展现乡间朴素无华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用语简洁,寥寥几字便展现出乡下春天雨水丰足,禾苗茁壮成长的生机勃勃之景,也通过农闲时小黄牛的懒散,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悠闲。 更重要的是,辛弃疾能娴熟运用农民的习惯用语、常用词语来遣词造句,使语言质朴、醇厚,贴切自然,富有韵味。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上七八个星、山前兩三点雨皆是平常话,不加修饰却直接道出晚间山村的静谧。《玉楼春》中的“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三两结伴的农家女在树林边听鸟儿唱歌,鸟儿声声叫“提壶”,犹如在提醒一个去打酒的女子赶快回家,高唱“婆饼焦”的鸟像在戏谑贪玩忘归的小媳妇,“婆婆快把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去帮忙!”也许农家女将禽语当作玩笑,也或许鸟叫声真的在提醒贪玩忘归者。短短四句却一语双关,描写直白,甚至将鸟叫声“提壶”“婆饼焦”写入词中,生动展现了有趣的农村生活,农家女的活泼形象也跃然纸上。此外还有《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鹧鸪天·戏题村舍》中的“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等,这些词的字句通俗易懂,大多是艺术化了的农民的家常话、口头语,它们使语言的风格和描写对象实现了和谐与统一,使词情和画意浑然天成。“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作者内心的闲适自得,只有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最合适。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一位“用典大师”,词中典故“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在农村词创作中也不乏典故运用。如《鹧鸪天·博山寺作》中的“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其中“味无味”和“材不材”分别用《老子》和《庄子》的典故,“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则分别化用元结的《丐论》中的“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以及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的“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作者运用大量的典故与前人诗句,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委婉说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典故的、诗句的化用极为娴熟,其所选典故诗句常能与农事结合得恰到好处,而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使得用典更为自然,抒情也显得真实而不乏深沉。如《水龙吟·题瓢泉》中的“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运用颜回饭蔬食饮水、庚桑楚隐居、郭橐驼种树等为当时人所熟知的典故,展现出对归隐田园之乐的追求之深切。
综上所述,在农村词创作方面,辛弃疾通过对农村风光的细致描写,对典型农村生活场景的精确捕捉以及对村中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拓宽了农村词的创作内容。同时。他以常语入词,将农民的家常话、口头语作艺术化处理并写入词中,其间也不乏典故运用,不仅使所写之景更真实可感,更使词中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