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对农村词创作的拓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nu_l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辛弃疾之前的农村词,有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组词,如“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作者通过村树、桑麻、蒿艾、缫车等农村特有风物的有序组合,描绘了宁静质朴的乡村风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图画。也有吕本中的“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满江红》),朱敦儒的“一个小園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妆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感皇恩》),感世间万事纷繁复扰,赞乡村生活祥和舒适,大有追求逍遥自在的情怀风范……这些词人在农村词创作这一领域中开疆拓土,词中农村和谐舒适氛围的营造以及自然恬淡的情感流露使人耳目一新,打破了词止于写小儿女之情的创作界限,然而他们大多无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描述农村的景色和生活,其笔下的乡村虽然美好,却有失真实。辛弃疾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结合自己在江西上饶、铅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以真景入词,展现乡村美丽景致、多彩生活,并且对村中人物作生动塑造,极大扩充农村词的创作内容。同时又以常语入词,运用散文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使所写之景更为生动,所抒之情更加真实,不仅拓宽了农村词创作的思想内容,更丰富了词作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以真景入词,拓展农村词写作内容
  辛弃疾为官四十余年,一直重视农业,闲居农村二十余年,农村的美丽风景和质朴的农民更使他印象深刻,美丽的农村景致、祥和的田间生活、热情淳朴的农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其词作的重要内容。
  在描写农村自然风景时,辛弃疾善于抓住细节,用白描手法把农村的一虫一鸟、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都摄入笔端。如《满江红·山中即事》中的“春雨满,秧新谷”,春天丰沛的雨水滋养着田间新种的禾苗,农民一番辛苦后,迎来丰收,“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金黄麦田连云接天,雪白蚕茧堆积如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农民劳动成果的展示,一经写出,丰收的喜悦充实之感跃然纸上。《鹧鸪天·代人赋》中的“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村点暮鸦”,新出桑芽,新生蚕种,在草上散步的小黄牛,还有斜阳下村头树梢上的点点寒鸦,这些乡间特有景色的铺写,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气氛。为使写景更细致,辛弃疾常在词作中运用有色彩感的词语。如《浣溪沙》中的“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桃花与梨花,艳红与雪白相互映衬,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又如《行香子·云岩道中》中的“云岫如簪,野涨挼篮。向春阑,绿醒红酣。青裙缟袂,两两三三”,湖水湛蓝,花红叶绿,身着青裙白衣的人们三五成群,鲜明的色彩道出作者在云岩道中的所见所感,内心的畅快油然而生。
  辛弃疾选择农村典型的劳动生活场景,并通过剪影式的描写,将农村生活场景写入词中,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范围。如《鹧鸪天·游鹅湖》中的“青裙缟衭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中的“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等等,或写身着青衣的农家女在农闲时去娘家探亲,或写农民踏水灌地、品尝新谷、打酒煮鱼,一系列劳动生活场景的描写,使得词作的田家气息更加真实可感。再如《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的“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余。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水调歌头》中的“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等词句,客人到来,主人家热情招待,或叫上孩子,生活煮鱼,或杀鸡煮酒,谈笑风生。细致的农民待客场景的描写,赋予了词中展现的农家生活浓郁的人情味。此外,辛弃疾还经常将农村嫁娶、祝寿等风俗写入词中。如《鹊桥仙·松冈避暑》中的“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东家娶媳妇,西家嫁女儿,两家灯火通明,宾客云集,一片欢声笑语,展现出一幅农村风俗嫁娶图;《浣溪沙·寿酒同斟喜有馀》中的“寿酒同斟喜有馀,朱颜却对白髭。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家人儿女团聚一堂,为老夫妻祝寿。作者将这一农村特有的拜寿场景写入词中,一派喜庆祥和之气跃然纸上。
  辛弃疾善于在生产劳动中发掘农民生活的诗意,并用满腔热忱和深情来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如《清平乐·村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头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老人的恬淡闲适,大儿、中儿的质朴勤劳,小儿的淘气,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浣溪沙》中的“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面对丰收在望,老农眉头舒展,心中满是喜悦与期盼;《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中的“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秋风吹起,淘气的孩子手持长竿,在梨枣园中偷梨枣,不想却被一位老人看见,但老人悄悄隐身一边,静静地看孩子打梨枣,孩子的专注、老人的闲适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作者能从农民的动作神态中体察农民的喜怒哀乐,他的心和农民的心是紧紧相连的。辛弃疾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非常美丽、清新、活泼,如《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的“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以三月乡村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和春风般的陌上说笑声,来表现归宁女子内心的欢喜;《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的“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描绘出一位身材窈窕、神情羞怯、勤劳质朴的浣纱女子形象。
  二、以常语入词,丰富词作情感表达
  在辛弃疾之前,词人们创作的农村词虽清新朴素,却鲜有农民用语的引用,显得非常文雅。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粳稻向成初吐秀,芰荷虽败尚余香”(李纲《望江南》)等,寒鸦孤村、软草轻沙、初吐秀的粳稻、尚余香的芰荷,经过作者的精心修饰,这些意象虽来自农村,但颇显精致典雅。而辛弃疾却一改文雅之风,在创作农村词时,他“以文入词”,将散文化、通俗化的语言套入词格中进行填词。如他在游鹅湖时写下的《鹧鸪天》中的“醉书酒家壁,春人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平铺直叙,全无修饰,却展现乡间朴素无华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用语简洁,寥寥几字便展现出乡下春天雨水丰足,禾苗茁壮成长的生机勃勃之景,也通过农闲时小黄牛的懒散,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悠闲。   更重要的是,辛弃疾能娴熟运用农民的习惯用语、常用词语来遣词造句,使语言质朴、醇厚,贴切自然,富有韵味。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上七八个星、山前兩三点雨皆是平常话,不加修饰却直接道出晚间山村的静谧。《玉楼春》中的“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三两结伴的农家女在树林边听鸟儿唱歌,鸟儿声声叫“提壶”,犹如在提醒一个去打酒的女子赶快回家,高唱“婆饼焦”的鸟像在戏谑贪玩忘归的小媳妇,“婆婆快把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去帮忙!”也许农家女将禽语当作玩笑,也或许鸟叫声真的在提醒贪玩忘归者。短短四句却一语双关,描写直白,甚至将鸟叫声“提壶”“婆饼焦”写入词中,生动展现了有趣的农村生活,农家女的活泼形象也跃然纸上。此外还有《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鹧鸪天·戏题村舍》中的“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等,这些词的字句通俗易懂,大多是艺术化了的农民的家常话、口头语,它们使语言的风格和描写对象实现了和谐与统一,使词情和画意浑然天成。“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作者内心的闲适自得,只有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最合适。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一位“用典大师”,词中典故“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在农村词创作中也不乏典故运用。如《鹧鸪天·博山寺作》中的“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其中“味无味”和“材不材”分别用《老子》和《庄子》的典故,“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则分别化用元结的《丐论》中的“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以及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的“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作者运用大量的典故与前人诗句,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委婉说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典故的、诗句的化用极为娴熟,其所选典故诗句常能与农事结合得恰到好处,而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使得用典更为自然,抒情也显得真实而不乏深沉。如《水龙吟·题瓢泉》中的“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运用颜回饭蔬食饮水、庚桑楚隐居、郭橐驼种树等为当时人所熟知的典故,展现出对归隐田园之乐的追求之深切。
  综上所述,在农村词创作方面,辛弃疾通过对农村风光的细致描写,对典型农村生活场景的精确捕捉以及对村中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拓宽了农村词的创作内容。同时。他以常语入词,将农民的家常话、口头语作艺术化处理并写入词中,其间也不乏典故运用,不仅使所写之景更真实可感,更使词中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其他文献
结直肠癌手术中如何防止输尿管的损伤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文献报道开腹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5%~5.7%~([1-3]);腹腔镜手术中为0.3%~2.7%~([4-5]),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腹腔镜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风险更大.本文回顾我院普外科腹腔镜专业组近4年来完成的总共56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结合文献报道,在腹腔镜下输尿管走行的解剖标志,术中损伤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谈一谈我们的
期刊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把“我”的回忆贯穿全书,从回忆当中领悟到社会变迁、时光流逝与物是人非的真谛。它具有独创性,通过知觉回忆创造性地将哲学思想、心理现象、历史背景等因素融合入到小说中,运用知觉回忆来展现心理活动变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相关概念  (一)知觉回忆的定义及界定  回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利用推理,去探索回忆,这种方式有具体的目标和
期刊
文学界对陶渊明的隐逸一直都有所探讨,本文仅就陶渊明的归隐,略谈浅陋之见。致使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天性使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小就不合流俗,喜欢山野田园,这首诗歌就充分表达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理想,他想隐居山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对于归隐田园的追求,使他后来不肯为区区五斗米而折腰,把仕途前景看得很
期刊
《简·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并且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塑造的形象,始终被人们置于脑海深处。从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简·爱》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所展现出的是当时英国底层社会的妇女因为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从而不屈不挠,敢于同恶势力以及不公的命运顽强斗争的精神。更多时候,作品所给予人们的是精神层面的鼓舞,更是充满了热情感染的情感烘托。整部作品将爱情作为主体,展现出来的是男女主人公
期刊
目的 探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及其与原发性胃癌的差异.方法 比较1994年3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6例残胃癌和1171例原发性胃癌临床病理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结果 本组残胃癌患者56例,占同期胃癌患者的4.6%.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在发病年龄较高[(64.3±9.0)比(58.3±12.6)岁]、淋巴结阳性率较高(31.8%比25.5
先天性尿道下裂可分为冠状沟型、阴茎干型(远端型),阴茎阴囊型、会阴型(近端型),治疗方法依其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析定.矫治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尿道皮肤瘘、尿道狭窄、阴茎下曲矫正不全、尿道憩室等.2000年9月至2007年1月我们收治尿道下裂术后因尿道憩室再次手术的患者19例,采用憩室切除及成形肉膜瓣覆盖尿道加固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经典名作,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哈代通过描写女主角苔丝的遭遇,引发读者对于女性生存问题的思考:小说中,苔丝尽管遭遇种种不幸,却努力生活追求幸福,竭尽全力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故事最后苔丝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但她的一生依旧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现实启示。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再读苔丝,通过格雷马斯的叙事符号理论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期刊
患者1 女性,28岁.主因间歇性乏力、水肿、腹泻2年,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37 g/L,清蛋白17 g/L,血淋巴细胞0.3×109/L.胃镜:十二指肠黏膜密集白色斑点;胃镜活检: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淋巴管造影:腹膜后淋巴管扩张,在荧光屏监视下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经过横部进入空肠,胸导管末端回流不畅.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十二指肠淋巴瘘.于2000年11月1
期刊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梁园为中心生活和创作。李白说的梁园究竟是在开封还是商丘,至今仍存在一定争议。其实,根据考察李白离开长安后的行程和创作,可知李白这一段的主要活动范围,主要在商丘、开封、鲁西南一带。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李白主要的活动究竟是在开封还是商丘,应该更广泛地关注广义的梁园文化—即商丘、开封、鲁西南一带的文化给李白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也许,唯其如
期刊
目的 观察Survivin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和相应的2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肝外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肝外胆管癌组织S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