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纳兰词在当时传播较广,影响较大,在清词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其词因深情真挚而呈现出哀婉动人的美感,有后主遗风、小山词之丽。丰富的感情生活经历是其词写情甚悲的主要原因,其悼亡词写得尤为动人,本文将重点探讨纳兰悼亡词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关键词: 纳兰词 悼亡 情感美 艺术美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作家之一,其词因感情深沉、委婉动人而著称。也许正因其人其词愁情入心,深情入骨,才让人读罢掩卷有“一曲恸哭,满纸呜咽”之感。正如《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纳兰性德是一情深义重的人,他以敏感的才子之心经历情感生活中的曲曲折折。而所有优美的感叹,华贵的忧伤在纳兰词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其悼亡词分外触动人心。
  纳兰性德(公元1655-1685年),清代满族词人,初名成德,因避皇太子之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出身达官显贵之家的纳兰性德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能诗擅书法,著有词集《侧帽集》(后改名《饮水集》),曾辑刻《通志堂经解》、《绿水亭杂记》等,其《饮水词》问世后,曾一度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
  清末词评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我认为,词人之所以得此赞誉,主要还是在于其心真,其词真,其情亦真。他留下的三百多首词,无不具有一种感染人心的悲哀凄美,笼罩着词人的深情剧痛,氤氲在字里行间,如杜鹃啼血,声声令人断肠。作为极端重情而敏感的词人,其词的创作与他丰富的情感是分不开的。从题材看,无论生死兩茫茫的悼亡之作、真挚动人的恋情之歌,还是肝胆相照的友情的抒写、壮阔却又情致绵绵的边塞行吟,无不以情动人。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②钟嵘《诗品序》曰:“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③都指出了写诗作词要抒发感情,有所寄托,纳兰词亦不例外。他在《绿水亭杂记》中提出:“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表现了他“情真”的创作原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纳兰性德用情至深,其恋情词表现了浓郁深沉,缠绵真挚的情感美。这一点在他的悼亡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悼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的题材,悼即哀悼伤感,亡为离世,本为哀悼亲朋好友离世时所作的文字,诗歌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邶风·绿衣》就是一篇思念故妻之作:“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妻子亲手做的衣服我就穿在身上,但做衣服的人已经不见了。)其“睹物怀人”的写法对后代的悼亡诗词有一定的影响。自西晋太康年间著名文人潘岳《悼亡诗》三首问世后,“悼亡诗”就约定俗成为丈夫伤悼亡妻的专门题材。唐代的元稹、李商隐等人都写过悼亡诗。而以词写悼亡始于北宋苏轼,他的《江城子记梦》即一首有名的悼亡词,后也有人作过悼亡词,而悼亡词无论从容量还是成就看,当属纳兰性德为最。严迪昌《清词史》统计:“现存《饮水词》中题目中‘悼亡’的有七阕。此外,虽未标题而词情实是追思亡妇、忆念旧情的尚有三四十篇。”④在他之前,还未有人这样大量创作悼亡之词。其悼亡词反映了真挚的情感美,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和谐统一,是他无尽凄楚的悼亡之情和高超的文学才情交相辉映的产物。其悼亡词的题材源于那位在他生命和婚姻生活里最重要的女子。
  纳兰性德原配卢氏,系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卢兴祖的女儿,据载是一位性情与美貌并存的女子。他们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成婚,这出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却因二人情投意合而带来了想不到的完美。少年夫妻诗词唱和、恩爱异常。然而,人生总是不尽如人意。据周笃文、冯统一两先生《纳兰性德卢氏墓志考略》中所说,卢氏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三十日逝世,就是说他们只共同生活了三年多,卢氏便玉殒香消,而这对于用情至深的纳兰性德来说是情感世界里最致命的打击,留下了永难弥合的伤痛。他将其一片情深诉诸笔端。其悼亡词中肝肠寸断之恸不绝如缕:“到如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判把长眼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青衫湿遍》)只字片言写出了自己欲以泪和酒,遍洒坟前,希冀借此唤醒长眠于地下的爱妻卢氏的举动,这样的痴傻与深情,怎不给人以感动与震撼?
  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阳之日的《沁园春》,被认为是纳兰性德三四十首悼亡词中的代表之作。词前有小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之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能复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从小序看,可见该词为纳兰性德在卢氏去世半年的重阳之前,梦见亡妇之后所作,词作曰: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回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愁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看,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词开篇便以痛惜之词对亡妇的逝去发出叹息:娇妻命比纸薄,“记绣榻”四句写往日夫妻恩爱情景,反衬出今日永诀的悲情。昨日今昔,梦好难留,只有自己夜深人静痛哭一场,下片则进一步刻画自己苦苦追寻亡妻而不得的无限怅惘,无限沉痛之情。结句以幻境叙衷肠,一曲三叹。词情层层深化,熔叙述、描写、回忆、设想与一炉,使人产生“悲而不能自抑”的情感。正如其挚友顾贞观语:“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⑤这首悼亡词丝毫不逊于苏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也不逊于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凄凉。不同的时代与词人却有同样的入骨深情!纳兰的悼亡词以一颗真挚之心、一份入骨深情,为我们写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索,写得缠绵悱恻。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多用回忆的方式写死别之痛,以记亡妻生前诸事写离人之悲,以乐写哀的手法的运用,使得哀情更哀。“忆得纱厨和影睡,暂回身处妒分明。”“忆得水晶帘畔立,泥人花底拾金钗”这样的美好回忆、深情缱绻,在令词人魂牵梦萦的同时,又怎能不让读者柔肠百转?“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这里引用李清照于《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的与其夫赵明诚赌书饮茶的典故,来喻自己与娇妻的美满生活。在昔日欢愉美好与如今的追怀失落里,刻下了词人多少爱恋,多少深情,多少怅惘和多少悲伤……“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同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泪弦重理?”词人表达了与爱妻来生再续前缘的愿望。遗恨和怀恋之深切可由此看出,天人永隔的现实,使诗人的一股热望成为幻梦。而正因为这样一种痴情,才使词人带着沉痛的感伤走完其一生。从这些闪烁和浸润着词人深情与眼泪的句子里,我们可充分领略纳兰词情真凄婉的特色,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也难怪严迪昌先生说他:“几乎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地吐露到了纸上。”⑥由此,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因深厚情感向我们展现了真挚哀婉、缠绵动人的爱情美……   其悼亡词何以如此动人?这和词人的创作主张和艺术才华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张直抒性灵,然而在艺术上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注重艺术锤炼,写得深沉动人,缠绵哀怨。“悲剧往往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词作突出的艺术风格是悲感之气尤盛,哀婉之声尤重,渗透了传统审美品格的影响,是他心灵悲歌的回响。“相思何处说,空有当时月。”(《菩萨蛮》)只有明月伴孤独的自己,以慰藉寂寥。冰心说:“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生离已足够使敏感的才子之心产生伤感,何况是与挚爱之妻的死别呢?所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更多体现了他风格上的哀婉动人。
  其次,表现在其词意境上的情景交融、凄婉深致。納兰词善于创作迷离凄清的意境,以想象、设问、衬托等多种手法,达到景语、情语的统一融合,如:“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青衫湿·悼亡》)以浪漫动人的情境写自己对亡妻的深挚爱恋与追怀。
  最后,在语言上,纳兰性德多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达其复杂纤细的情感。有绮丽、有轻靡、有伤情……无论何种语言特色,都只为表现其凄婉的心理与风格。如:“新恨”、“凄凉”、“残灯”、“泪痕”等等。又如“记得别依时,桃花柳万丝”、“心字已成灰”之句,选词上多使用悲感强的词来表现,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相契合。
  唐代高蟾有“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之句,而纳兰悼亡词则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意境、语言上形成了凄美绝伦的风格,写尽了伤心与凄婉,蕴涵撼人心魄的悲感之美,折射出传统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他以自己独特的才情和艺术手法倾诉悼亡的悲伤,因悲而动人,因情而蕴美,彰显出纳兰词独有的美感。
  注释:
  ①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63.
  ②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08.
  ③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84.
  ④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06.
  ⑤叶嘉莹张秉戍编.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529.
  ⑥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06.
  参考文献:
  [1]纳兰性德.纳兰词.[M].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商务印书馆纸版重印,1954.
  [2]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性德词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叶嘉莹主编.张秉戍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2001.
  [4]吴梅.词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大的社会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本文在解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例,指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提高,必须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理念不断创新、内涵进一步提升和资源有效整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功能 实践    开展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客观要求。这表明,
摘 要: 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的相互融合实践,“语文”之本体,即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语言文字”是客观具体的形式,“言语文化”是主观能动的抽象。言语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在历史进程和民族发展中凝练而成的。教育是传承并创新文化的活动,而文化的第一载体是言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是对未来社会的主体公民进行言语智能的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 “语文”
摘 要: 李碧华善以鬼神写人心,利用鬼魂轮回表达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境遇。痴男怨女、爱恨情仇,构成了她笔下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其“妖女复仇”式的折磨杀戮。奇观、爱欲、血腥构成了其怪谈小说的三个要素。本文主要从中国志异与日本怪谈对其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复仇情结以及作家残酷的美学趣味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李碧华的怪谈小说。  关键词: 怪谈 志怪 复
摘 要: 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词典主要是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该类词典侧重于对汉语词语用法的注解,对汉语词语尤其是汉语文化词语的文化意义关注不足,不能满足非母语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目的。《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在汉语文化词语收词和释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为国内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NTC 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 汉语文化词语 收词、释义
摘 要: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本文以江苏省高等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切入点,对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进行了现状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江苏省高等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高等医学类毕业生 江苏省 就业结构 优化建议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
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探讨在独立艺术类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所遇“冷”问题的原因,并尝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转化学生的认知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等方面。  关键词: 独立艺术院校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媒介批评》  高校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普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必要途径,而且是学生日后深造的前提条件,对培养学生的理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经典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三位女性的不幸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 小说《儿子与情人》 三位女性 女性悲剧    一、小说概况及背景介绍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劳伦斯第一部重要小说。该小说对主人公保罗及三位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主人公保罗·莫奈尔和劳伦斯的家庭背景十分相似。劳伦斯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是中产阶级女性,学校
摘 要: 历史研究是十分重视方法论的,这包括研究的角度、着眼点,思维的方式,以及表述的方式,等等,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研究者所掌握的史实、资料和对待这些史实的态度。要认识研究近代史学的发展,从近代史学大师史学著作的史料选择便可见一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圭恰迪尼、马基雅维里忽视史料的来源,在史料的考证上落后于时代,到史料受到重视的博学时代,再到形成了系统史料批判方法,并以之作为衡量历史学家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零起点儿童班的短期汉语教学既是基础又是难点。作者以自身在菲律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零起点儿童班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重点突出趣味教学和游戏教学法在儿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零起点儿童班短期汉语教学    当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针对外国青少年儿童开展的一些汉语夏令营活动也是比比皆是,
摘 要: 模块化实践教学现在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各大院校努力探索的主要教学途径。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过实地调研与设计实训经验,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市场需求特点,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实训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在学校、学生、市场之间找到共同的利益点,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尽快地实现适岗就业,突出与众不同的技能特征。  关键词: 技能培养 文化创意 递进式模块化实训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