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每个幼教工作者都非常熟悉的道理和时刻努力的目标。但是,有时我们在探索设计自主性游戏时常常会一味追求游戏内容的新颖,而超越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或者相反使得游戏内容太过老套,久而久之幼儿也便失去兴趣。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游戏成为孩子快乐的向往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老式题材新式创意的游戏内容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生活化的游戏内容更容易激起幼儿的共鸣,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班幼儿的家庭情况,大部分幼儿的祖父母一辈老家都在农村,节假日经常要到农村,所以我们设计了农家、超市、银行、手机店、小舞台等游戏,贴近生活的游戏使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为基础。虽然这些游戏都比较传统,没有什么时代气息,但是,我们把老式的游戏内容稍加分类组合,根据教室的结构特点,把这些小游戏分成了两大内容,即“农家乐”和“快乐城”。游戏时幼儿就扮成乡下人和城里人,增添了新鲜感。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兜着头巾、戴着袖套、系着围裙的小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城市里却又别有一翻景象。这些游戏内容结合了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理,又充满了生机。
游戏过后,幼儿还常常沉醉在角色中,如吃饭时“乡下人”会和“城里人”比谁吃得快;睡觉时比“乡下人”先睡着还是“城里人”先睡着……
二、形象适宜幼儿参与的游戏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能给幼儿带来视觉感受上的直接冲击,优美丰富、形象逼真的游戏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首先要形象适宜地将生活中的场景再现于游戏中,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我们在布置时以三幢房子为“农家乐”的主要特征,这三幢房子的屋顶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了一幢草房、一幢古式瓦房、一幢现代彩色房,幼儿游戏时就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家一家的农户家中,同时无形中让幼儿直观地感知到农村生活的变化。三幢房子的中间都有栅栏连接,既分割了游戏内容,又将三户人家紧紧相连,大家和睦相处。在游戏区的一角,还有一个象征着农民丰收的大谷屯,外面挂满了锄头、铁锹和各种农作物,里面安静、惬意,小农民们都喜欢进去玩。农民的家里还有石磨、蔬菜篷、草窝等,具有农家特色的环境布置给幼儿增添了无穷乐趣。
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十分注重幼儿的参与性,鼓励幼儿一起动手,如剪贴窗花;给“开心家”绘制照片;给“手机店”设计广告;给“小舞台”制作服装;给“银行”装饰门面等等。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觉得更亲切,更懂得珍惜,孩子们之间会互相介绍这是谁的作品,坏掉了幼儿会主动地修补或更换,主动性得到较好发挥。
三、丰富多样全面发展的游戏功能
幼儿的知识技能都应在游戏中获得,即要遵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原则,这样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游戏所担负的使命不容忽视,在经过了对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等的探索阶段,我觉得现在的自主性游戏应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往的角色游戏较多的是单纯性地模仿、交往;区域活动大部分都设计了供幼儿动手操作的内容,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游戏,都不能捡了这样丢了那样,这种形式主义的改变对幼儿的发展有害而无益。我们在设计时形成了以角色游戏为主线,渗透各种动手操作尝试活动为内容,从而确定了丰富多样,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游戏功能。
拥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所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相当重要,同时还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而通过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等中,体验学习各种场合、类型的交往,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的提高。幼儿在游戏时,自己就是小农民、银行营业员、超市收银员、手机销售员、小演员等,各个游戏可自由交往。
在角色游戏的同时,幼儿也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如小农民自己种菜(剪韭菜、画水果)、剪鸡蛋、磨米粉、冲豆泥、做馒头等;小演员自己设计制作皇冠、草裙;手机店人员可根据顾客需要设计绘制各种造型的手机……根据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使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锻炼。在游戏中并能保持良好的秩序,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工作可做,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地交往,自然地发展。
四、充分自由主动创造的游戏空间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更清晰地听到孩子们的呐喊声“还我自由!”自由是什么?其最外现的标志便是行动上的自由,是教师平等视野下无限制的自由。在游戏时,尽量不要去干涉幼儿的游戏方式,要始终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老师更多时候只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务是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或指导幼儿解决一些难题,推动游戏发展。例如:在“超市”游戏中,几个营业员刚开始游戏就宣布暂停营业,说要重新排放货架,一会儿横放,一会儿竖放,乱七八糟。这时,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扮演顾客去等购物品,并劝导其他顾客也耐心地等一等,在等待的过程中适当给他们一些建议,终于整理好了,一位营业员还到材料箱里找来一个塑料把手当价格探照器,不一会儿超市又重新开张了。
外部行动的自由只是一个前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自由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是幼儿主体性真正的外现,要保持幼儿独特的视角,让幼儿用童心来看世界。例如:在“農家乐”游戏中,开始孩子们在谷屯里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几天过后,“猫”和“老鼠”一起去钓鱼,再过几天没有人做这个游戏了,他们把谷屯当成了草房,在里面煮饭、烧菜。再如:有的小农民把自己的菜、鸡蛋、馒头等拿出去卖;有的小农民说他们的蔬菜上有虫子了,就问老师要了邹纹纸、双面胶等做起了毛毛虫;“开心家”的妈妈说宝宝生病了,被子太薄,于是拿了自己床上的被子盖上,等等。对幼儿自己创造、确定的游戏主题或内容,老师都给予支持和帮助,成人文化对于幼儿文化的由衷的赞赏,使幼儿把思想包袱彻底抛弃,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由,才能催发无穷的创造意识。如果机械地要求幼儿按教师确定的主题或方法开展游戏,最终只会培养出机械式的孩子。
游戏的宗旨是让幼儿快乐,在快乐的游戏中使幼儿得到发展。如何发挥游戏的最大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坚持以人为本,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是我研究的起点。
一、老式题材新式创意的游戏内容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生活化的游戏内容更容易激起幼儿的共鸣,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班幼儿的家庭情况,大部分幼儿的祖父母一辈老家都在农村,节假日经常要到农村,所以我们设计了农家、超市、银行、手机店、小舞台等游戏,贴近生活的游戏使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为基础。虽然这些游戏都比较传统,没有什么时代气息,但是,我们把老式的游戏内容稍加分类组合,根据教室的结构特点,把这些小游戏分成了两大内容,即“农家乐”和“快乐城”。游戏时幼儿就扮成乡下人和城里人,增添了新鲜感。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兜着头巾、戴着袖套、系着围裙的小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城市里却又别有一翻景象。这些游戏内容结合了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理,又充满了生机。
游戏过后,幼儿还常常沉醉在角色中,如吃饭时“乡下人”会和“城里人”比谁吃得快;睡觉时比“乡下人”先睡着还是“城里人”先睡着……
二、形象适宜幼儿参与的游戏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能给幼儿带来视觉感受上的直接冲击,优美丰富、形象逼真的游戏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首先要形象适宜地将生活中的场景再现于游戏中,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我们在布置时以三幢房子为“农家乐”的主要特征,这三幢房子的屋顶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了一幢草房、一幢古式瓦房、一幢现代彩色房,幼儿游戏时就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家一家的农户家中,同时无形中让幼儿直观地感知到农村生活的变化。三幢房子的中间都有栅栏连接,既分割了游戏内容,又将三户人家紧紧相连,大家和睦相处。在游戏区的一角,还有一个象征着农民丰收的大谷屯,外面挂满了锄头、铁锹和各种农作物,里面安静、惬意,小农民们都喜欢进去玩。农民的家里还有石磨、蔬菜篷、草窝等,具有农家特色的环境布置给幼儿增添了无穷乐趣。
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十分注重幼儿的参与性,鼓励幼儿一起动手,如剪贴窗花;给“开心家”绘制照片;给“手机店”设计广告;给“小舞台”制作服装;给“银行”装饰门面等等。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觉得更亲切,更懂得珍惜,孩子们之间会互相介绍这是谁的作品,坏掉了幼儿会主动地修补或更换,主动性得到较好发挥。
三、丰富多样全面发展的游戏功能
幼儿的知识技能都应在游戏中获得,即要遵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原则,这样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游戏所担负的使命不容忽视,在经过了对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等的探索阶段,我觉得现在的自主性游戏应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往的角色游戏较多的是单纯性地模仿、交往;区域活动大部分都设计了供幼儿动手操作的内容,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游戏,都不能捡了这样丢了那样,这种形式主义的改变对幼儿的发展有害而无益。我们在设计时形成了以角色游戏为主线,渗透各种动手操作尝试活动为内容,从而确定了丰富多样,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游戏功能。
拥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所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相当重要,同时还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而通过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等中,体验学习各种场合、类型的交往,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的提高。幼儿在游戏时,自己就是小农民、银行营业员、超市收银员、手机销售员、小演员等,各个游戏可自由交往。
在角色游戏的同时,幼儿也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如小农民自己种菜(剪韭菜、画水果)、剪鸡蛋、磨米粉、冲豆泥、做馒头等;小演员自己设计制作皇冠、草裙;手机店人员可根据顾客需要设计绘制各种造型的手机……根据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使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锻炼。在游戏中并能保持良好的秩序,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工作可做,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地交往,自然地发展。
四、充分自由主动创造的游戏空间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更清晰地听到孩子们的呐喊声“还我自由!”自由是什么?其最外现的标志便是行动上的自由,是教师平等视野下无限制的自由。在游戏时,尽量不要去干涉幼儿的游戏方式,要始终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老师更多时候只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务是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或指导幼儿解决一些难题,推动游戏发展。例如:在“超市”游戏中,几个营业员刚开始游戏就宣布暂停营业,说要重新排放货架,一会儿横放,一会儿竖放,乱七八糟。这时,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扮演顾客去等购物品,并劝导其他顾客也耐心地等一等,在等待的过程中适当给他们一些建议,终于整理好了,一位营业员还到材料箱里找来一个塑料把手当价格探照器,不一会儿超市又重新开张了。
外部行动的自由只是一个前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自由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是幼儿主体性真正的外现,要保持幼儿独特的视角,让幼儿用童心来看世界。例如:在“農家乐”游戏中,开始孩子们在谷屯里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几天过后,“猫”和“老鼠”一起去钓鱼,再过几天没有人做这个游戏了,他们把谷屯当成了草房,在里面煮饭、烧菜。再如:有的小农民把自己的菜、鸡蛋、馒头等拿出去卖;有的小农民说他们的蔬菜上有虫子了,就问老师要了邹纹纸、双面胶等做起了毛毛虫;“开心家”的妈妈说宝宝生病了,被子太薄,于是拿了自己床上的被子盖上,等等。对幼儿自己创造、确定的游戏主题或内容,老师都给予支持和帮助,成人文化对于幼儿文化的由衷的赞赏,使幼儿把思想包袱彻底抛弃,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由,才能催发无穷的创造意识。如果机械地要求幼儿按教师确定的主题或方法开展游戏,最终只会培养出机械式的孩子。
游戏的宗旨是让幼儿快乐,在快乐的游戏中使幼儿得到发展。如何发挥游戏的最大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坚持以人为本,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是我研究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