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炒煤团”遭遇“重组”尴尬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在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山西,一群来自温州的商人,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过人的胆识,在山西煤炭行业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脚印,以至于被媒体形容为“温州炒煤团”。但时过境迁,目前温州“炒煤团”将面临着与当地人“重组”的尴尬。
  
  温州人挖了1/5的山西煤!
  
  到目前为止,山西境内60%的中小煤矿(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已经被温州人承包经营,投资额高达40多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他们控制的煤矿年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也就是说,温州人每年挖了1/5的山西煤。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山西全省产煤4.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由此推算,温州商人挖出了全国的1/20的煤。在山西省原平市,有80%以上的煤矿都被温州人承包,而该市的煤矿数为64座,被承包的达到了59座。目前在山西各地投资开矿的温州商人已经有500多个,而“贵如黄金”的煤炭价格,有如磁铁般吸引着更多的温州人“鱼贯而来”。除此之外,在内蒙古、陕西、安徽、山东、湖南、贵州等地的煤矿,都已经陆续有大批温商涌入。
  温州人投资山西煤炭主要有两种进入形式。一种是早期进入山西从事掘进工程的包工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温州井巷工程公司的一批职工,以高超的技术称雄于煤矿井巷掘进市场。随后,他们陆续在山西承包煤矿,从事煤炭采掘、生产和经营。这些温州人在山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赔钱”阶段后,终于盼来煤炭价格在多年的低位盘整后突然上扬,而他们也在煤海山西站稳了脚跟。
  另一种是2000年后以家族方式进入的温州商人。在看到煤炭市场存在巨大利润空间的信号时,一些温州人从其他行业迅速抽离转投其中。特别是2002年,一大批从皮革业发迹的温州商人开始转战煤炭行业。2003年更是达到顶峰。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温州人舍弃富饶美丽的江南水乡,不远万里地迁往山西呢?天下熙熙,唯利而已。行内人士解释道,“现在每吨煤的开采成本在30元左右,而最贵的洗精煤已卖到500元/吨,即使最便宜的原煤,也卖到了100元/吨,这还是计划煤的价格,市场煤远比这个价格高。投资煤炭的回报可想而知。”一位温州投资者称:“一般两年左右能收回投资,最快一年。” 据透露,两年收回成本还只是投资商不太懂得煤炭行业的运作,并且相当一大部分的利润用于打通各种关节。多年从事煤矿投资的温州人甚至不用一年就能收回投资。如此之高的暴利,难怪山西能吸引众多的温州人前往投资。
  当然,风险和机遇是同时并存的。任何一种投资都有风险,煤炭投资更是如此。其中,最大风险并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在于投资者对煤炭这个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如何应付突发的安全事故。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投资的成功与否紧密相关。这是因为投资煤炭其实需要“专业”眼光。挖煤是一项很技术性的工作,煤炭的价格跟煤种、煤层和地区有很大关系。在承包煤矿前,必须了解山西哪些地方的煤质好,此外,交通和投资环境以及当地人际关系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为了求得收益最大化,尽量降低风险系数,温州人经常以高薪聘请懂行的矿长。据了解,由于温州人的到来,当地已有年薪百万的矿长。而精明的温州人大部分并不参与煤炭的生产,一般只做经营副矿长,负责煤炭的经销。只做经营副矿长有不少的好处,除了可以避免“不懂行”的尴尬,还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后,追究他们的责任。业内人士透露,“出现安全事故,一般只追究矿长(法人代表)责任,温州人顶多花些钱。”
  
  当晋商遇上温商
  
  招商引资,本是山西人走出困境的一条捷径,但是,眼看温州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1/5的山西煤矿,山西人的神经开始敏感起来。
  作为能源大省,煤炭一直是山西人手中的主要筹码。前几年,煤炭供大于求,为了能够把煤炭销售出去,山西人不得不奔走于全国各地。如今,能源紧缺,坐拥“煤海”宝地的山西一下子就有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但是,温州人的迅速崛起,使山西人感到了一种压力的迫近。“难以想象,一旦山西失去了对煤的控制力,我们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山西一位煤炭研究人员说,“控制山西60%的中小煤矿可以接受,控制1/5的煤炭年产量也不足为惧,但要是这些数据继续攀升,那将意味着什么?”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说,“如果放任温州商人大肆承包煤矿,我相信过不了几年,温州商人会控制60%的产量,而不是当前60%的中小煤矿。果真有那一天,山西目前对能源控制的强势地位也将被温州商人弱化甚至瓦解。”
  一个关于“老晋商”没落和“新晋商”崛起的话题,也再一次悬在山西人的心坎上。面对不断涌入的“温州炒煤团”,很多山西人在问:“山西为什么出不了现代晋商?”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如此解释:“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以前没有煤,现在有了煤。在山西煤炭还没有形成产业时,山西人当年‘走西口’,可现在,山西人反而不再‘走西口’了。现在是温州人在‘走西口’,走遍千山万水!”
  “山西人必须重振‘走西口’的精神。”钟朋荣说。山西方面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山西,一场晋商与温商的角逐大戏已经拉开帷幕。今年8、9月份,山西政府方面曾专门召集在晋的温州煤商开会,要求他们守法经营,服从管理,同时不忘强调要为山西利益着想,为山西的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针对外商在晋投资办矿的相关措施,也在积极酝酿中。山西方面志在寻找一种一方面可以确保招商,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管理投资者的两全之策。
  虽然山西方面一再表示,政府的各项措施并没有要遏制温商在山西投资的意思,但精明的温州商人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是投资煤矿门槛提高。承包价格的攀升,是山西的砝码之一。提高价格,可以过滤掉一些投资者,让真正有实力的进入。现在承包一个煤矿,所要付出的代价至少是两年前的三四倍以上。2000年,山西某地为了吸引投资,拟将当地一个煤矿按照破产拍卖的方式卖出,开出了最为优惠的价格:170万元。而现在花5000万也买不下来。
  另外,山西省还将通过“就近重组”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这意味着,温州人在重组中势必与当地人进行合作。比如,一定范围之内有几家煤矿,有山西人自己办的,也有温州人承包的,联合重组后,将成为山西人与温商联营的矿井。温州人担心,在这种“就近重组”的模式下,“谁是大老板,都是问题。”
  而在销售上,山西省早些时候已经实施了“五统一”政策,即要求煤炭经销方式为:统一合同、统一票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调度。除此之外,山西方面近日还出台了一个措施,要求外省在山西开办煤矿(包括参股、控股、合作、独资等方式),吨煤须提取15元的安全费。这一费用比国有重点煤矿高出5元。
  如今更是传出了一个令温州煤商大感“寒意”的消息:到2005年底,山西省将全部淘汰年产能力小于9万吨的小煤炭。目前温州商人承包的矿井,基本产能都在9万吨以下。
  面对山西出台的种种措施,温州人开始酝酿成立山西省浙江煤炭企业协会,目的是让这些平时在煤矿间奔波的老板们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协会将定期为会员提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煤炭产业发展趋势和价格等资讯和信息。温州商人先前的单兵作战已经不适应变化的市场,有了协会,就可以以组织的形式与地方政府和煤炭管理部门平等对话。
  在晋的温州商人从2003年6月开始,向山西有关方面报批成立“山西省浙江煤炭企业协会”的申请,但是受到了来自山西煤炭管理部门的阻力。目前,虽然相关批复已经下来,但山西方面拒绝了他们成立浙江煤炭协会的名称要求,而是要求将名称改为“山西省中小矿山井巷企业协会”。这一名称中还拒绝温州商人使用“浙籍”二字。尽管成立协会的计划阻力重重,但温州商人一直没有放弃,因为他们认为,成立协会更大的意义在于维权,有说话的地方,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协会,为温商与当地政府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营建更好的投资环境。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山西全省产煤4.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由此推算,温州商人挖出了全国的1/20的煤。目前在山西各地投资开矿的温州商人已经有500多个。
  山西省还将通过“就近重组”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这意味着,温州人在重组中势必与当地人进行合作。温州人担心,在这种“就近重组”的模式下,“谁是大老板,都是问题。”
  温州人四处出击不仅活跃了各地的市场,更带来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的观念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州民资的扩张现象,是富于启迪意义的。温州人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加深对《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理解,普陀区工商联近日邀请市政府政策咨询专家、市工商联副会长唐豪来会为非公企业家作《若干意见》专题辅导报告。唐豪会长认为,《若干意见》中的三十六条是落实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三十六条是一系列政策的政府化、文件化。《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这给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
期刊
有一个很普通的常识是,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做对”,然后才是想办法做好。而要“做对”,其中最要紧的一个前提是“知彼知已”,使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信心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受此启发,新年伊始,我们建议企业家朋友要“睁大三只眼睛”。  三只眼睛各有所用,一只用来观察世界的变化,一只盯住国家政策的走向,第三只的任务是把自己看清楚。  入世三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已达到不可分离的程度,再加上世界性的资
期刊
前不久,报上报道北京有人自己集资建造房子,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节省买房的支出,少花钱,同样也可住好房。开始,我认为这不过是个人对目前过高的房价所作出的一种“抗议”,并不觉得它会成为事实。然而,个人集资建房传开后,各地都有人仿效,有干柴遇烈火之势。最近我又看到了这则新闻的续闻,说那位动议集资建房的人动真格了,准备注册公司正式上马,我不觉为他捏了一把汗:朋友,你这事做不得。  我说这事他做不得,是因为他
期刊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并不遥远,但回眸凝望,那用漫漫时间堆砌起来的日子,在我们的眼中看起来还是有点模糊漫漶。在民营经济如火如荼的今天,一贯倾心于民营经济报道的我们,决定要寻访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第一代的创业者,寻访这些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命运起落,一起见证历史,思考财富人生。这不仅能让我们重忆民营经济萌芽时那段不再的过程,温暖怀旧的心,还可从他们的历炼中,给后来者诸多的思考、启迪…
期刊
鸡年鞭炮的硝烟尚未散尽,向华美清洁服务社总经理刘梅霜要人的电话已经铃声不绝。各大宾馆客房部经理不约而同表示:“我们需要大量的客房服务人员,你有多少人,我们要多少人。”历经了千辛万苦、创办了沪上第一家为高级宾馆提供客房服务的刘梅霜感到无比欣慰,霎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塞翁失马    刘梅霜从小是一个要强的人。80届中学毕业后并不满足在纺织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3个月不到就考入第一商职校。乘
期刊
日前,浦东新区工商联(商会)组织企业会员,在金茂大厦为当代著名女画家、浦东新区工商联会员康金梅举行油画作品专场拍卖会。拍卖会由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主槌。康金梅的巨幅力作《森林曙光》以及她的以“乡村”、“田野”等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的拍得款,将分别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贫困地区希望小学。  这次义拍共有14幅作品成交,其中《森林曙光》被上海国泰创业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建国以70万元拍得。包先生说,
期刊
当我们拿到要寻访的第一代私营企业老板名单时,心情有些激动。同仁中有几位与当年的他们曾有过较多的接触交往,有的还成了很好的朋友。岁月如梭,世事更嬗,一时间里这些老板忽然都没有了音讯,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的企业还在吗?心中的牵挂随着这次寻访就要释然……    走过来不易岁月难回首    因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都是工商联最早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会员,我们来到被当初的私营企业主亲切地称为“娘家”的各个区工商
期刊
办企业最重要的是讲诚信,重信誉,这是许云一直强调的一句话。  创业能否成功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关键是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行业。  翻阅随机抽样的第一代新老板名册时,一行资料跃入笔者的眼帘:许云,女,58岁,大学文化。年龄高,学历也高,同时具有这两高,当时老板中并不多见。于是我们寻访了她,在展放着企业许多荣誉奖章的小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这位气质优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的女老板。  子曰:“五十
期刊
起顾胜林,不管是工商联的干部还是税务局的干部,或是早年创业的老板,都说他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老的”老板之一,可谓名副其实!  1988年7月,中央刚颁布可创办私人企业的条例,顾胜林就紧随其后,8月便注册了自己的企业——“上海市三羊皮鞋厂”,工商登记号是杨浦区002号。当时注册资金3.5万元,职工15人。如今十几个春夏秋冬过去了,许多同时创业的老板已销声匿迹,而三羊皮鞋厂不仅依然安在,而且还将生意做
期刊
2005年元旦,千年古镇周庄。午夜时分,辞旧迎新的那一刻来到了,早已登上云海塔最高层的施有毅凝神屏气,双手紧握鱼型木杵的两根结实的红绳,用力往青铜铸就重达两吨的云海世纪钟撞去。“当!”浑厚的新年钟声訇然而响,在“中国第一水乡”的夜空中悠悠远播。  同往年一样,每逢新旧交替之际,施有毅总喜欢在他的“领地”、坐落于周庄古镇的云海度假村“守岁”。这不仅因为周庄是他的创业福地——云海度假村建立在当年全福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