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课一片情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文情深意浓,跃然纸上。那么,“情”在哪里?“情”如何体现?笔者认识有三:
  1结构构建“情”
  本文以“我”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开头写“我”的双腿瘫痪,性情暴怒无常,在听了妹妹的话后,感情微起波澜,母亲坚韧、刚强的精神触动了我直面生活,同意去北海看花。最后,母亲的诀别,特别是临终遗言感动了我,让我决心生活下去。以“悲”奠基调,以“怀念”收题,使感情得到升华,主题进一步深化,结构浑然一体。
  2语句激发“情”
  我暴怒无常,母亲“悄悄”躲出去,“悄悄”进来,体现了母亲的理解与宽容;她“总是”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体现了母亲的时时关爱;“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衬托出母亲的伟大和坚强。当我同意去看花,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絮絮叨叨”说了一连串的话,这是母亲希望我能开心、快乐。然而,母亲早已身患重症,却没把实情告诉“我”,体现了母亲的无私、刚强。临终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字字融情,句句含情。
  3技巧体现“情”
  全文没有出现“母爱”“情”,然而“情”却力透纸背,跃然纸上,这与技巧的灵活使用密不可分。“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是传神的神态描写。“悄悄走”,“悄悄来”,“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挡在窗前”,“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贴切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还有那情意浓浓的语言描写。第二自然段意义过渡自然,第六自然段补叙是点睛之笔,最后浓墨重彩地写菊花,以秋风中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无私伟大。细微小事见精神,朴实话语见伟大,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在前后照应中结束全篇。一个坚韧、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凸现在我们的眼前。本文既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的感人作品。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旨在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
  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一主旋律,以饱蘸的感情进入文本、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到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整堂课完全是在一种浓浓的深情中演绎开来,教师以情动人,有效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情绪,也让在座的所有聆听者深受感动,真正实现了一文一课一片情。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巧思妙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耳熟能详,但实践运作中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为语文教学的“双基训练”,即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们不能忽视,但大量而繁重的语言文字训练,往往又会使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及生命意义等逐渐消失。如何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境界,是语文教师的重点思考和理想追求,李老师用她的教学理念、教学视野、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以《秋天的怀念》这节课作为范例,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1朗读指导,培植情感
  教师将朗读与情感有机融合,构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架框,教师在朗读指导与训练中时时重视情感的介入。如: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提到秋天,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在这样的季节里去怀念,一定会有不同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课题。
  师:在这样的季节里去怀念、去追忆的一定是让作者史铁生念念不忘的人和事。请大家再读课题。
  师:每一次读题,你们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读文章也一样,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李老师在新课伊始读题时就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她还能够在整节课的每一处朗读指导与训练时,引导学生读时要入心,要“言由心生”,通过教师对朗读训练中,可以感受到她“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设计理念。
  2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李老师能够将语言的学习、训练、积累都置于情感之中去,置于心灵之中去体会、理解,科学、理性的字词学习与灵动、感性的情感世界浑然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如“水乳交融”,做到了咬文嚼字知母爱。
  例如,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爱?
  生:我从“憔悴”知道母亲生病了,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师:你说到了憔悴,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词,读读这个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憔悴的憔是竖心旁加个“焦”字。
  师:竖心旁的字一般和心情有关,这是母亲为儿子的暴怒无常焦急的一种心情啊!
  师:文中写到了母亲的病,但作者并不知道母亲病得那样重,她是一名晚期肝癌患者,常常疼痛难忍,大口吐血,直至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母亲怎么能不憔悴呀?这就是母亲不顾一切的爱。能读出母亲这份爱吗?
  李老师在课堂上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品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或教师的引读,或学生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被感动,被震撼。
  3情境引领,动情诵读
  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巧妙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结合自己魅力语言的引导,实现了文本情、作者情、师生情三情共振,让学生心灵与文本碰撞,碰撞产生触动,从而实现了动情诵读。
  例如,在感悟母亲“咱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时,课件出示关于史铁生瘫痪遭遇的视频,调动了学生对作者坎坷经历的共鸣。在这种情绪和气氛中去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学生很快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再如:在诵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句话时,李老师课件出示配以图片的文字,并声情并茂地描绘出母亲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动情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又一次升华。
  在学生们正为文中母亲那伟大却毫不张扬的母爱感动着的时候,李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自然流畅地穿插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段落,并深情款款地吟诵出来,使全场所有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这样的处理不但加深了教学的重点,更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同时通过这样的课件,让学生能够与作者进行对话,从作家的笔中更真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从李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悟到,语文阅读教学即能做到重视工具性的落实,又可以兼顾建立在基础知识夯实上的人生悟道,二者相辅相成,处理得当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匠心独运,为学生架构解读文本的平台
  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这样写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满的情感谱写了一曲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之歌。散文具有形散而神具的特点,以三次看花为线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情感上,李老师独具匠心,以“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爱?”导文学文,并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形式是为了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师生共同体会情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着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是那样简约。正如崔峦先生所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所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教学的效果是扎实的。恰当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训练理性的思维方式,并且便于把握文本之间内在的联系,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繁中化简,简中入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臻于至善,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
  一笔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是一名语文老师基本功的外在表现,也是带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力。李老师的语言饱含感情,很快就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再加上《秋天的怀念》本身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整节课都是在李老师真情的演绎中生发着,真是字字含泪,句句含情,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想学生上过李老师这节课后,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延续对于人生的思考,这是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才使这情自然、鲜活、感人,这是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做承载,才使教师不但能够驾驭自己的语言、驾驭教材的语言、还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学生的语言,师生共同演绎生成了一个情感灵动的课堂,学会品味语言的学堂,实现了文终课末情未了。这种功夫需要我们不断地锤炼,这种底蕴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学习去充实,用教学去实践,用真心去感悟。
其他文献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所追寻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方法就在多媒体应用处”。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媒体的使用,为有效课堂插上了理想的双翼。  一、创设情境导入,使学生眼前一亮  好的导语似飞石,一石击起千层浪,能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好的导语又似航标,迷茫中指引方向,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好的导语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思维的活跃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火烧
期刊
“ EEPO”以其前瞻性、实用性、创造性给教师带来了视觉和操作上前所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从开始的惊喜和疑虑到实践探索中的感悟,教师经历了一个心灵的洗礼。  刚而开始让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孩子们在合作的时候有的说和学习无关的话,有的在争论先学哪个生字、有的甚至在互相打闹。基于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的次数要适当,不是每节课从头到尾都要合作的,也不是所有的
期刊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口语交际的应用日益广泛,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这是对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口语训练时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不能拘泥于书本。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靠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孩子存在不良的书写习惯。例如有的学生头歪、肩斜、身歪、腰弯、胸压桌沿,本子斜放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致使学生写出的字笔画呆板、无力,字体歪斜、潦草,字迹模糊,严重影响了书写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还会造成近视、斜视、驼背、脊椎弯曲、手指变形等后果,这些问题如果在小学阶段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继续发展下去,以后就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语文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位。注重口语交际教学,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同仁的共识。在口语交际教学时,应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交际氛围,创设多样、灵活、可行的交际情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法,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会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口语交际教学逐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1)关注了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却忽略了情感态度的培养。  (2)关注
期刊
我国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受环境和条件制约,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提高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营造环境。  要想提高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儿童依呀学语开始,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农民对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思想认识,切实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令人谈之色变,作文课上常常听到学生说:“没什么可写的”,“不知道怎么写”。老师也觉得作文难教。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早自习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们首先从丰富学生的早自习入手(每天5-10分钟即可),如星期一举行“古诗诵读”活动,学生交流背诵课外积累的古诗词。有时也举行赛诗会,长期以来。学生积累了
期刊
一、作文训练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  课标要求“作文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小学生写作文,要有感而写,有趣而发。”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这样的作文思想:要用笔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因为生活不但是写作的源头,还是写作的归宿。也就是说写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小学生的作文要能够反映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趣,富有自己的生活气息,要有真情实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作文往往是学生现实生活的感悟、情感体验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能力对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写好作文,选材很关键,这写作之材从何而来呢?  一、背诵积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编委们精挑细选的佳作,但凡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者是文中的段落、语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