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同志谈培养年青一代成为新型劳动者的意义

来源 :人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Q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新方針,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上一个新的跃进。我們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很好地研究和貫彻这一方针。有些教师同志对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感到“屈才”,感到“可惜”,认为这样就中断了学生的学习前途。这种错誤的看法,对于贯彻教育新方針,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个学生有沒有前途,最重要的是看他走的是什么道路。学习能不能有成就,首先决定于他的学习目的是否正确。旧中国知識分子的学习,大多是为着求名求利,甚至只是为着混资格作官。他們把做学問当作敲门磚,門敲开了,得到一些名利, The new education policy put forward by Chairman Mao marked a new leap forward in China’s socialist education. All of our educators should study and implement this principle very well. Some teachers’ comrades feel that they are “pityful”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graduat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production and labor. They think that this disrupts students’ learning future. This erroneous view is a great obstacl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ducation policy. A student has no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ee what path he takes. Whether learning can achieve success depends on whether or not his learning objectives are correct. Most of the learning of the old Chinese intellectuals was for the sake of seeking name and profit, or even just for the qualifications of officials. They took learning as a stepping stone and knocked on the door to get some fame.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高等师范函授教育学习年限比大学本科要长些,但它以不脱离生产的方式培养提高中等学校师资,还是很经济的。参加学习的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教学经验,又多是年青的
最近盘点自己,陡然惊觉困扰我数年的一些恐惧不知何时被稀释淡化得杳无影踪。这是愈加钝拙,还是更加勇敢,我不明就里,只想留下些许文字,聊表纪念。孤独,再见。梭梭流逝的光阴
时间仓促而过,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成了叶子,秋风一到,便只有各自零落。One在我们常去的那家奶茶店,我断断续续地喝完两杯绿咖,才见到你从马路的那边晃晃悠悠地走过来。深蓝色
为了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划,系统地研究学生。学校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的全部基本结构作出鉴定,要比心理学专家困难得多,何况学生的个性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
所谓的灵魂开窍,不都是对俗事熟视无睹。机锋如禅时,从一缕青烟中看到远古。手里抓住时光的空,念想属于今后的人。高贵的在泥土中找,低贱的继续阳光下的辽阔。世事不全是难料
期刊
一十二年前,在东北小城驷马县,最有威望的当属独臂秦三爷。不管是相熟的左邻右舍,还是无亲无故的外地人,只要遇上麻烦受了委屈,总会请秦三爷出面。秦三爷虽已年近古稀,但脾性
五年一贯制就要开始实行了。广大的小学教师们,在使用新编语文课本第一册以前,很自然地会要求说明这个课本怎样教法?特别是怎样通过这个课本进行思想教育这一问题。‘谈谈小
年近不惑才明白,人生本身就是个永不可能完美的过程,永远苦乐参半,喜忧参半,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田策在来信中谈到自己的理想:“不做一瓢饮一箪食的苦行僧,而是吃喝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