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疗效。 方法 选择从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1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者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且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药结合;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82-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数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减少了心脏中血液的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供求需要,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随着机体老龄化,大多心血管疾病都转为慢性心力衰竭,使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1]。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 250万,每年新增20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人口安全卫生问题[2]。本研究选择从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00例,分别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16例中,男76例,女40例,年龄43~79岁,平均(54.6±2.3)岁;病程0.4~1.5年,平均(0.9±0.2)年;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32例,肺源性心脏病1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3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心肌炎3例,其他8例;对照组100例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5~77岁,平均(55.3±2.4)岁;病程0.5~1.4年,平均(0.8±0.3)年;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8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6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炎3例,其他11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CHF根据其发病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以及全心衰竭。
1.2.1?左心衰竭?最为常见,主要为(1)四肢乏力;(2)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劳动力逐渐下降,有时会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3)急性肺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咳嗽以及泡沫痰等。
1.2.2?右心衰竭?主要为:(1)长期胃肠道淤血,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以及上腹疼痛等症状;(2)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夜间尿频;(3)肝脏淤血肿大,出现右上腹饱胀、肝区疼痛,严重会造成心源性肝硬化。
1.2.3?全心衰竭?主要为:(1)心律失常;(2)伴有肺循环淤血增加肺部感染;(3)伴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性肝脏病变;(4)肾功能不全;(5)电解质与水紊乱,常伴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等。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1)积极控制相关病情的发展,积极控制感染,保持清洁卫生、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2)减轻心脏负荷,多多休息,并控制体力活动;(3)控制钠盐的摄入量;(4)定期口服利尿药,通过排钠、排水来缓解淤血症状、 水肿。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药治疗,洋地黄(德国视都灵药厂,H20080258)20 mg/次,卡托普利(湖南湘雅制药有限公司,H43020880)25 mg/次,β-受体阻滞剂20 mg/次,均为2次/d。同时配合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 H20054292] 10~2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缓慢滴注,1次/d。心率过快者(110 次/min)临时静脉注射西地兰(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H31021178)0.4 mg,速尿40 mg,并给予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3]。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由于CHF为气阴两虚、水瘀互结为主,主要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原则治疗,主方为:麦冬30 g,云苓30 g,当归30 g,人参20 g,丹参30 g,生龙骨30 g,五味子10 g,车前子30 g,桑白皮30 g,葶苈子30 g,玉竹15 g,枳实10 g,生牡蛎30 g。偏瘀血者,加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偏湿痰者,加川贝母、瓜萎、陈皮、半夏;偏阳虚者,加制附子、干姜。将药加水煎至300 mL,分2次温服,1剂/d。
所有患者给予治疗2~4个疗程,2周为一个疗程。
1.4?疗效判定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标准》制订来进行判定[4]。显效:心力衰竭病情基本被控制,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症状和体征有很大的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超过1级但不及2级,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级,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西药治疗角度来讲,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末期转归的一种表现,患者均存在心肌收缩力下降、血量无法有效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目前临床上常用洋地黄类药品、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等,虽然对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β-受体抑制不仅可以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还能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已经在多次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总而言之,西药的治疗机制就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降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害,降低耗氧量,减慢心率,最终达到心脏前后负荷的目的。从中医治疗角度来讲,慢性心力衰竭属“心悸”“水饮”“喘证”及“胸痹”等范畴,多为痰瘀互结、阳虚水停所导致的水液运化失常和心脾肾阳气衰微[5-6]。药方中人参、麦门冬和五味子能够重构患者心室,对患者的心衰症状、体征、心室重塑治疗以及生活质量有很明显的作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贝母、瓜萎、陈皮、半夏具有止咳化痰功效,这些药对慢心患者有非常好的治疗疗效。
本次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总有效率为92.2%,而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药联合治疗对减轻患者症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靳春兰,沈雁.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 2011,10(3):62-66.
[2] 朱明军,李彬,王永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2009,4(1):11.
[3] 钟东.替米沙坦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8):1044-1045.
[4] 梁建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6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34(1):31-33.
[5] 洪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54-255.
[6] 昝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7):19.
(收稿日期:2012-04-23)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药结合;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82-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数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减少了心脏中血液的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供求需要,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随着机体老龄化,大多心血管疾病都转为慢性心力衰竭,使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1]。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 250万,每年新增20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人口安全卫生问题[2]。本研究选择从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00例,分别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16例中,男76例,女40例,年龄43~79岁,平均(54.6±2.3)岁;病程0.4~1.5年,平均(0.9±0.2)年;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32例,肺源性心脏病1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3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心肌炎3例,其他8例;对照组100例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5~77岁,平均(55.3±2.4)岁;病程0.5~1.4年,平均(0.8±0.3)年;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8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6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炎3例,其他11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CHF根据其发病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以及全心衰竭。
1.2.1?左心衰竭?最为常见,主要为(1)四肢乏力;(2)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劳动力逐渐下降,有时会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3)急性肺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咳嗽以及泡沫痰等。
1.2.2?右心衰竭?主要为:(1)长期胃肠道淤血,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以及上腹疼痛等症状;(2)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夜间尿频;(3)肝脏淤血肿大,出现右上腹饱胀、肝区疼痛,严重会造成心源性肝硬化。
1.2.3?全心衰竭?主要为:(1)心律失常;(2)伴有肺循环淤血增加肺部感染;(3)伴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性肝脏病变;(4)肾功能不全;(5)电解质与水紊乱,常伴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等。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1)积极控制相关病情的发展,积极控制感染,保持清洁卫生、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2)减轻心脏负荷,多多休息,并控制体力活动;(3)控制钠盐的摄入量;(4)定期口服利尿药,通过排钠、排水来缓解淤血症状、 水肿。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药治疗,洋地黄(德国视都灵药厂,H20080258)20 mg/次,卡托普利(湖南湘雅制药有限公司,H43020880)25 mg/次,β-受体阻滞剂20 mg/次,均为2次/d。同时配合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 H20054292] 10~2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缓慢滴注,1次/d。心率过快者(110 次/min)临时静脉注射西地兰(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H31021178)0.4 mg,速尿40 mg,并给予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3]。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由于CHF为气阴两虚、水瘀互结为主,主要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原则治疗,主方为:麦冬30 g,云苓30 g,当归30 g,人参20 g,丹参30 g,生龙骨30 g,五味子10 g,车前子30 g,桑白皮30 g,葶苈子30 g,玉竹15 g,枳实10 g,生牡蛎30 g。偏瘀血者,加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偏湿痰者,加川贝母、瓜萎、陈皮、半夏;偏阳虚者,加制附子、干姜。将药加水煎至300 mL,分2次温服,1剂/d。
所有患者给予治疗2~4个疗程,2周为一个疗程。
1.4?疗效判定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标准》制订来进行判定[4]。显效:心力衰竭病情基本被控制,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症状和体征有很大的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超过1级但不及2级,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级,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西药治疗角度来讲,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末期转归的一种表现,患者均存在心肌收缩力下降、血量无法有效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目前临床上常用洋地黄类药品、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等,虽然对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β-受体抑制不仅可以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还能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已经在多次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总而言之,西药的治疗机制就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降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害,降低耗氧量,减慢心率,最终达到心脏前后负荷的目的。从中医治疗角度来讲,慢性心力衰竭属“心悸”“水饮”“喘证”及“胸痹”等范畴,多为痰瘀互结、阳虚水停所导致的水液运化失常和心脾肾阳气衰微[5-6]。药方中人参、麦门冬和五味子能够重构患者心室,对患者的心衰症状、体征、心室重塑治疗以及生活质量有很明显的作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贝母、瓜萎、陈皮、半夏具有止咳化痰功效,这些药对慢心患者有非常好的治疗疗效。
本次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总有效率为92.2%,而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药联合治疗对减轻患者症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靳春兰,沈雁.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 2011,10(3):62-66.
[2] 朱明军,李彬,王永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2009,4(1):11.
[3] 钟东.替米沙坦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8):1044-1045.
[4] 梁建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6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34(1):31-33.
[5] 洪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54-255.
[6] 昝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7):19.
(收稿日期: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