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情”为何?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ko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外出听课或是校内交流课,时常能听到教师们在课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位语文老师真用情!”“嗯,情感的确很丰富。”“课堂上教师真的是激情飞扬。”且不说这样的评价是褒或贬,但语文课堂上,“情”为何?却值得我们思考。
  
  一、 “情”到深处,意更浓
  
  由情感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内驱力很大,维持时间也很长,一个对语文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实践中往往显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着作用。
  1 激情。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这何尝不可?
  教学时教师用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渲染情境,还可以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设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一位教师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为了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谈迁历尽艰辛完成的《国榷》书稿,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后的痛楚,教师配以凄婉的二胡曲,深情地朗读起了文中的重点语句。听着伤感的音乐,感受着教师动情地朗读,学生们怎能不入情?此时,他们能不理解谈迁的心情吗?这是情感的交流,是激情的碰撞!
  2 感情。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和影响自己。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无精打采,学生会没有精神,教师精神饱满,学生也会充满激情。
  不久前听过一堂印象深刻的课,执教的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课堂上,教师那一段段精彩的独白,无不让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震惊。语言的魅力是无穷尽的,它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们。以至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让学生为司马迁写颁奖词时,同学们那精彩的“告白”给了教师们一个更大的惊喜。他们动情地用优美的语言,抒发着自己对司马迁的敬佩之情,大胆而激情地表达着自己的赞叹,用心声来描绘自己眼中司马迁的高大形象……教师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示范准确而潇洒,语言清楚而精炼,声音响亮而优美,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听着师生们充满感情的话语,怎能不让人动心?
  
  二、 “情”不可却,难共鸣
  
  教师情感的运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思想僵化。如果教师主观上情绪高涨,不考虑学生是主体,空洞说教,忽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情感因素的运用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1 虚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逐渐熟悉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循循善诱,要让学生自觉领悟教师的真诚,并自然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提高教学效果。反之,那只能说是“虚”情“假”意了!
  给学生们上《爱如茉莉》一课时,需要让学生们领悟父母间如茉莉般散发着缕缕幽香的爱。按理说,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流淌着爱、散发着情的,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可教师为了能体现爱、突出情,设计了一段段听似“精彩”的过渡语,想要激起学生们的“热情”,让他们大声地去读课文中对话。可教师却忽略了,那是母亲在病中的叮嘱,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们,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教师们唯有用真心,才能换取学生们的真情。
  2 “燃”情。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精心钻研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的波动,并对症下药,及时扭转不利的情感因素。
  有位教师教《金蝉脱壳》一课时,课件的设计可称是“完美无缺”,配以精彩的图片,学生们很是兴奋,仿佛课堂的气氛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的激情不减,情绪高亢。这时候,教师依然用“笃定”的语气,和他们一起理解着金蝉脱壳最为精彩的部分——尾部出壳。可学生们的注意力早已被吸引了过去,教师再动人的话语,再“煽情”的辞藻,在他们听来,都没有眼前画面来得迷人。这时,教师想的不应该是“燃”情,而要考虑如何“熄”火,让学生回归平淡而真实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具体时间、环境、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确定和运用情感因素,以达到预期目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处流淌真情,少一点“情”不可却、难共鸣的尴尬,添一些“情”到深处、意更浓的美景!
  (作者单位:常熟赵市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学校更名后,我们的办学思路、目标更清晰:必须把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把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作为立校之本和兴校之路,并激励全体教师人人争做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后来人。    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积极实践    我们开始确立的课题“叶圣陶‘两善三育’教育思想实践研究,”是苏州市重点课题。课题中的“两善三育”提法源自叶圣陶先生离开甪直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第二故乡这片热土
叶圣陶先生精辟地论述道:“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他以父母“导儿学步”为喻,教导我们既要悉心护携,又会适时放手,从而让学生达到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的境界,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    一、 课堂进行启发诱导,教给阅读方法    叶老反对灌输教学,他认为“滔滔汩汩连续到三十五十分钟,往往不及简单扼要地讲五分十分钟容易使学生印入得深切。” “教
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的问题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影响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之一是认识僵化。有些教师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就是破题激趣、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吗?认识上的片面性,八股式的教法,直接造成了教学的僵化,不利于创新,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误区之二是目标满化。一些教师在第一课时抓的重点太多,时而字词教学,时而听说读写训练,时而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少部分学生对授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个个谈吐不凡,成为课堂上的“小明星”,后进生则是望尘莫及。所以他们包揽课堂的发言权自不在话下,课堂因为他们而亮点迭出。可是,冷静看来,他们难道不正是我们目前课堂中的“热岛”吗?他们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的掩盖与抑制现象,难道不正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热岛”效应吗?不难想象,若任由发展,直接后果将是教学最终走向两极分化。这样所谓的精彩课堂其实是以牺牲绝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世界航运物流并没有因电子商务的活跃而带来繁荣,恰恰相反从2014年的3月份开始世界各大船运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在国际经济低迷国
让学生们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抑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倾听准备    小学生对一样事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低学段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则更少。由此可知,要让学生在4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可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