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来源 :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o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其他文献
关于临床科研成果推广及目标市场的选择青岛医学院段秀瑛,董国雄,王洪秀,李良众所周知,凡是科研成果只有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才能真正达到科研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从科研项
鉴于食品安全经济领域犯罪依旧日见嚣张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刑事立法对治理此类犯罪的力度。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表明了我国对食品安全刑事立法方
主导产业可分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支柱性主导产业和一般性主导产业。本文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湖北省38个产业部门进行评价,筛
基于对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分别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概况分析了当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基本现状;对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比尔盖茨的智能家庭开始有机会走进寻常百姓家。该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WSN技术实现家庭温湿度环境监控的方案,本系统易于扩展,可以作为智能家庭的框架,
本文使用DEA模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分省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的政策绩效。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综合技术效率进步明显,但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相同,各省之间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不可能真正揭示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的办法。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应该转换价值立场,摆脱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话语
初中生绰号行为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学生中的影响十分广泛,但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对绰号的内涵特征、绰号行为的影响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绰号形象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领导权观念强调无产阶级要在文化道德上起领导作用 ,征得其它阶级统治的同意 ,和历史中的进步阶层结成“历史性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