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传花粉与缺血性卒中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传花粉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常见变应原。研究显示,气传花粉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气传花粉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并可通过促进高血压以及呼吸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高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期间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on-treatmentplateletreactivity,HTP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维持剂量氯吡格雷(75mg/d)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yG指数最高四分位数(Q4)定义为胰岛素抵抗。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估血小板反应性,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凝块强度MAADP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basilararteryocclusion,ABAO)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BAO患者。根据发病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3分)和转归不良组(4~6分)以及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toalbuminratio,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在发病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转归评估,>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AR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5例患者,年龄(58.15±10.11)
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lysosomalpathway,ALP)紊乱是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而恢复ALP有可能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作为调节ALP的主要转录因子,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factorEB,TFEB)可调控自噬基因和溶酶体基因表达,直接调节自噬体生成、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和自噬通量。因此,通过调控TFEB能够缓解ALP功能障碍,进而减轻脑缺血损伤。文章对TFEB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ALP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缺血性脑损伤病理机制复杂,突触可塑性损伤被认为是脑缺血后最早出现的病理变化,而调节突触可塑性是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就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神经保护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高半胱氨酸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主要致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作为一种与高半胱氨酸相关的蛋白修饰,高半胱氨酸化可通过促氧化、改变脂质功能和破坏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文章对高半胱氨酸化在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探讨针对高半胱氨酸化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疾病。半乳糖凝集素-3作为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关键调节剂,对缺血性卒中可能具有双重作用。文章对半乳糖凝集素-3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性功能是成年人生活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卒中后均可能发生性功能障碍。卒中后性功能障碍患病率很可能高于预期。文章对卒中后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评价和干预进行了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basedangiography,OCTA)是一种定量评估视网膜微血管灌注的新型非侵入性技术。由于视网膜和脑小血管具有相似的胚胎起源、解剖特征和生理特性,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可能为研究脑小血管病的机制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对OCTA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旨在评估OCTA能否成为早期预测脑血管病发生以及监测疾病变化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