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敌背后的惺惺相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cuo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北宋神宗一朝,出过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王安石和苏轼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不光是他们的千古才名,反而,是他们处在大变革时期水火难容的对立姿态。事实上,他们不光是一對政治宿敌,更是当时士大夫队伍里惺惺相恤的知己。
  作为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发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突进,几年中树立起北宋改革派的旗帜,而对新法,大才子苏轼一开始确是犹疑的,当变法如狂风暴雨式波及到到经济民生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反对派的立场上,更甚者,一向耿直率真的东坡不断向皇帝递呈《上神宗皇帝书》,字字如刀,直指变法的痛处,更直言变法使得“四海骚动,行路怨咨”,此举让王安石很难堪,也让朝中党争越演越烈,但王安石一向对事不对人,并未对苏轼心怀芥蒂,反而对他此番不附仰当局的直谏精神心生钦佩。
  在那场陡然掀起的政治风浪中,无一例外,所有人都必须做出选择站队,要么反对变法,要么坚守不变,苏轼看到了严苛的变法给底层人民带来的苦难,但王安石却相信只有变革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初衷,虽然道不同,但两人都是坦荡的正人君子,分歧均出于一片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并无私怨,这样的人,于公曾势同水火,于私却可以雪中送炭。
  元丰二年(1079),苏轼给神宗的谢表中以自嘲口吻写道,“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此举被有心人直指包藏祸心,酿成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形势凶险,而此时,已经罢相三年的王安石却向神宗提笔写下一封为其政敌苏轼求情的奏表,以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子乎?”彻底打动皇帝,保住了苏轼一命,王安石的胸襟与气节着实让人敬佩,就连旧党的领袖司马光,也不能不肯定王安石的人格。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仍建议朝廷厚加赠恤:“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大哉。”也正是由于其高尚的品行,王安石赢得了苏东坡由衷的敬重,史载,苏轼在贬谪中,曾拐道淮河、汴水,绕道金陵,专程看望卧病的王安石,此时,他们历经几度沉浮,没有了当年的意气,相视一笑泯恩仇,一同游钟山,把酒临风,不亦乐乎,甚至相约为邻居,留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的佳话。至此,俩人终于将长达十几年的政治分歧抛之脑后,青山绿水间,只剩下一对庙堂失意,却乐在知心的老友。
  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会面,二年后,饱受爱子离世和新法被废的王安石病逝。
  苏王二人不光在做人上令人高山仰止,在为文上,两人更有盛唐时李白、杜甫之感,一个大刀阔斧,豪情万丈;一个精雅奇绝,意韵深远;历史上多有他们你来我往交流切磋的故事,苏轼曾在江宁作《同王胜之游蒋山》诗,王安石读到其中“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一句,几日欣赏玩味,感叹道:“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进而再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苏轼在读到王《桂枝香.金陵怀古》时,更加由衷赞叹:“此老乃是野狐精也。”
  在王安石逝世后,辗转多年为官的苏轼看到新法的另一面,了解到民间疾苦有些是新法实施不当的恶果,有些则是大官僚阶级剥削造成,不能简单归咎对错,他也开始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当哲宗即位,新法面临全面废除时,苏轼一反常态,认为新法亦有可取之处,当然,这不代表他对变法有了根本性改观,只能说其为人淡泊旷达,刚正不阿,由此可见,北宋王朝正是有许多像二人一般坦荡荡的君子,才成就了几朝堪称海晏河清的治世。
  曾几何时,满头华发的王安石罢相金陵,酣睡酒醒,念及往事,在《千秋岁引》中感叹:“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颇为默契的是,远在黄州谪居的苏东坡游览赤壁后,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参悟。相信心性澄明通透如他们,最后都早已摆脱了世情俗态,回归了悠然的内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岁月的长河中,也许政治上的是非成败已是远去的浪花,星河浩渺,英雄难再,再多的尘世纷扰,功名利禄都不及彼此共饮的知交美酒。
其他文献
2006年7月,是我随北京20多位中小学教师到新西兰,第一次接触到“友善用脑”这个理念,第一次知道了有一位对教育事业有着极大热忱的新西兰女士-克里斯蒂·沃德.正是她,致力于
摘 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作家文学作品超越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和流传的时空限制,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编剧改编进入荧屏,而影视作品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更具合理性和感染力,但有时也是扭曲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本来面目。  关键词:故事雏形;人物典型;时空限制;合理性;感染力;扭曲  [中图分类号]:I20
摘 要:《长恨歌》研究者众多,褒贬不一。而我却执着于帝妃爱情理想的审美建构,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寻求新的探索途径,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情“求而不得”,文本透析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惺惺相惜,白居易对这段刻骨的爱情给予高度评价甚至同情,读者潸然,泪眼婆娑,感人肺腑。所以本文从审美意味入手,探究作者创作的审美状态和文本的叙事审美意味。  关键词:《长恨歌》;审美理想;叙事意味  作者简介:王佳(1987-),女
摘 要:鬼谷子作为纵横家的开创者,其说服艺术中无处不体现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但对语言符号起辅助作用的非语言符号,也是鬼谷子说服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非语言符号在《鬼谷子》说服艺术中的应用,对如今的说服活动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本文旨在根据非语言符号在《鬼谷子》中的使用情况,分析《鬼谷子》中非语言符号使用的特点,并试图进一步揭示非语言符号在《鬼谷子》说服艺术中的功能。  关
考试的目的一是检验某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检查教师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找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否落实,重点是否讲透,难点是否突破
摘 要:宋元话本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追根溯源话本这种特殊的文体在形式上对佛教文化有很多的借鉴。  关键词:话本;形式  作者简介:周晴晴(1992.1-),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唐宋诗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话本,是在我国宋元时期人们对于新兴于城市市井
期刊
摘 要:《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探究哲学问题的翘楚。《庄子》以寓言故事为载体,来表现他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以“道”为基准,遵循自然规律。再辅之以“全生尽年”、“心斋”、“坐忘”等方法,来达到保命养身、安享天年的目的。  生与死是古今中外一直困扰人们的永恒问题,庄子对于生死的观点是“死生同状”“重生乐死”。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行为是珍爱生命的表现呢?本章将从“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阐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的王玉萍老师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她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培养的同时,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摘 要:柳永词中描写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始终秉持着人性的关怀,向我们展现了宋朝生动的人物画卷。本文主要探究柳词中繁华市井的民众群像和羁旅游子的形象。  关键词:柳永词;群像;民众形象;游子形象  作者简介:刘赛楠(1990-),女,现在辽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担任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一)承平
本文通过对当今竞争环境的分析,认为打造学习型组织,可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持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