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生角色转换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几乎每间信息技术教室都配有“电子教室”软件,我们平常在教学中经常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进行全程监控,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地为全体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其实过多的示范、讲解,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手实际操作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因材施教
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功夫。
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信息技术涵养和接受能力等。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学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分层次教学。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两者都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和恒心。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听教师的讲解。教师布置练习,他们会认真地完成。当学生对此练习没有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的练习时,会出现满不在乎、随便应付的局面。这样会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作业质量。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信息技术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信息技术素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渗透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把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信息技术课堂。
如用Word设计他们心爱的贺卡,办班报、校报,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再如我们在学习在“课件制作”的教学内容时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教师提出:1.如何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在课件中制作动画效果?2.如何在课件中加上“视频”?然后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确定“围绕解决问题要进行的学习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接下来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和课件制作阶段。不管学生制作的课件是什么模样、效果,我们都要予以肯定、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完成了课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初步的评估、讲述完成的过程及方法,使知识及能力得到升华。完成了课件的制作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几乎每间信息技术教室都配有“电子教室”软件,我们平常在教学中经常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进行全程监控,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地为全体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其实过多的示范、讲解,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手实际操作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因材施教
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功夫。
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信息技术涵养和接受能力等。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学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分层次教学。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两者都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和恒心。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听教师的讲解。教师布置练习,他们会认真地完成。当学生对此练习没有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的练习时,会出现满不在乎、随便应付的局面。这样会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作业质量。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信息技术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信息技术素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渗透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把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信息技术课堂。
如用Word设计他们心爱的贺卡,办班报、校报,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再如我们在学习在“课件制作”的教学内容时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教师提出:1.如何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在课件中制作动画效果?2.如何在课件中加上“视频”?然后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确定“围绕解决问题要进行的学习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接下来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和课件制作阶段。不管学生制作的课件是什么模样、效果,我们都要予以肯定、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完成了课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初步的评估、讲述完成的过程及方法,使知识及能力得到升华。完成了课件的制作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