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匪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r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八年,民不聊生,皖南山区大大小小的土匪窝子像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土匪大伙儿都聽说过,那都是头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不怕死的主!像威虎山里的座山雕那是鹰勾鼻子癞痢头,长得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可偏偏在皖南云台山上出了一号人,与这些土匪大有不同。
  这人姓马,大伙儿尊称五爷,与其他土匪比起来,五爷真的一点儿不像土匪。要说土匪头子大都长得彪悍凶恶,而五爷却身板单薄、面色文弱。又常着一身藏青色长衫,有事无事爱执一柄折扇,扇正面是明末池州大画师高天云的“溪山秋韵图”,背面是晚唐池州刺史杜牧的“清明诗”题款。要说五爷是读书人,自然没人信,但他自己却以儒生自居,五爷最恨的就是别人不认他是读书人。
  这还不算什么。更绝的是五爷的队伍与其他匪班比起来,不像土匪窝,更像是一所学校。他在帮众里倡导读书,无论老少,新入伙的须经三个月读书学习和半年实训,才能转正式。为此他强拉硬拽了好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就是为了有人教。五爷自己就爱平日里给大伙儿讲经论道,俨然是云台山首席教习!
  五爷的队伍不叫什么斧头帮雷公寨的,他自己起了个响亮的名号,叫正义军! 正义军劫财从不劫色,劫地主富豪从不劫穷苦百姓;更有意思的是每次打劫得手,都要留下一首诗来宣扬名号。
  时值1937年,日军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年底进入南京城,大开杀戮、血流成河。很快日军沿江西进,攻占芜湖和池州,一路疯狂袭扰。五爷怒发冲冠,率领正义军奋起反击,多次袭击沿江日伪军据点,迟滞了日军西进的步伐。
  一天,五爷探得消息,腊月二十九,大汉奸殷士远回殷家汇老宅与家人共度除夕。五爷不顾众人劝阻,亲率几个身手敏捷的兄弟乔装下山,潜入殷家汇,准备锄奸。
  这殷士远,原是池州保安团团长,日军占领池州后投靠日本,被任命为伪江防团练。殷家老宅建在江滨的高畔上,背靠磨云崖,地势险要。外围是高三米的围墙。围墙的东西北三面各建了一个垛口,每个垛口设置了一挺机关枪,安排伙计昼夜值守。围墙的中央建有三层高的瞭望塔,一旦发现险情,随时可发出警报。无论建筑布局还是人员安排,都可谓精心设计。仅凭他们五六个人,想横冲硬打,很难奏效。五爷白天详细察看了地形后心生一计。
  下半夜,趁着夜色掩护,五爷他们在连续三个多小时的艰险攀越后,穿越磨云崖,如神兵天降,神不知鬼不觉突然出现在殷家后宅。
  可人算不如天算。五爷他们白天从北往南画的布局图,夜晚因从南往北进的宅子,方位弄拧了,本来计划直扑殷士远的东厢房,鬼使神差却闯入了殷士远小老婆小翠花的西厢房。
  这小翠花本是潜山黄梅戏帮的台柱,长得那叫一个俊,皮肤嫩得能掐出水来,而且生就一副好嗓子,身段声线都是一顶一的绝妙,可惜被殷士远强抢入府、明珠暗投。当其时,小翠花因思念家乡正起舞弄影、泪语歌咏,当唱到“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时,五爷撬门闯入,忽听到这柔美的唱词,立马就呆住了。忘形之下大叫三声“好词”!这一叫不要紧,却惊动了巡逻的护院家丁。几十个家丁举着灯笼火把和长枪,大声呼喝着冲过来,将西厢房团团围住。
  小翠花是穷苦人出生,见五爷长衫马褂、文质彬彬,不忍见害,情急之下,突然扑到五爷身前,让五爷用短枪抵着脑袋。这是要拿自己做人质来救五爷脱身。
  就在几个兄弟簇拥着五爷和小翠花出到院子,正要打开后门逃走时,只听三声击掌,屋顶和院墙上探出无数长枪短枪,殷士远现身三层阁楼,大声喊话:马五啊马五,立马放下武器投降,保你荣华富贵!否则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小翠花连忙哭喊:老爷,不要开枪啊!
  殷士远狞笑道:都说马五你饱读诗书,讲忠孝仁义,如今为了自家性命却不顾女人死活?岂不辱没读书人名号?
  谁让五爷自称读书人呢!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下不干了,他一把推开小翠花,大笑三声:哈哈哈,五爷我行得端立得正,绝不像你这等汉奸卖国贼!
  说时迟那时快,伪军们齐齐扣动了手上的扳机,子弹如密集的雨点般向五爷射去。
  五爷到底怎么着了?民间可有多个版本。
  有说,五爷当场就挂了,临死前,据说嘴里还吼了一首诗: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安天下,枉称男儿大丈夫。
  也有人说,五爷当时展开手中那柄折扇,那可是一把纯钢打制的硬兵器,一边闪转腾挪避开子弹,一边在兄弟们掩护下如鹞子翻身,腾空而起竟然越墙而出!说是奔了新四军去了!
  还有人说,众兄弟舍命掩护五爷突围,怎奈伪军人多势众,且占据有利地形,不到半个时辰,兄弟们全部阵亡。五爷靠在后院的墙根下,只剩一发子弹,举枪欲自尽。一声清脆的枪响传来。殷士远一头从阁楼上栽下来。后院冲入一支穿灰绿色上衣的小股部队。有人说是新四军游击队救了五爷,五爷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后组织上送他去大学进修,这回可是真读书!后来五爷成了人民解放军一员儒将!
其他文献
阿香第一次见到伯言的时候,约莫十五六岁,韶华胜极的年纪。彼时,她是东吴郡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他是世家公子,孙权帐下的年轻小将。她在花丛中刚扎好的秋千架上,柔和轻俏的鹅黄色裙摆软软地敷在纤长的小腿上,初春刚到,风吹裙动,覆盖着的肌肤泛起一层薄薄的颤栗;而他,就这样穿花度柳,赫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墨黑的长发齐整地拢在碧玺发冠里,蟹壳青的外袍,略松的领口隐隐可以看见月白色内里。五官清隽,眉眼稍稍细长,
期刊
秋天最忙的时候到了,又开始找“锯伴儿”了。“锯伴儿”不是搞对象找朋友。在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一带,“锯伴儿”就是搭伙种地的伴儿。  “锯伴儿”怎么来的?过去农村木匠有一种大锯,专门锯粗木头的,大锯得两个人拉,一个人干不了。种地一个人也不行,就得几个人才能种,有扶犁的,撒籽儿的,还要有撒化肥埋坑儿的,少一个人也不行。于是,就有了搭伙种地的伴儿。  如今,村子里没有了年轻人,年轻人出外打工或者到外边去了
期刊
长风厂门卫室曾经是个热闹的地方,如今要冷清多了,因为女主人不在了。  守门人五十多岁,姓王,名汉。因为性格憨厚,大家都喊他憨伯,喊他妻子憨嫂。憨伯生得瘦小,一米六挂零的样子,五官除了眼睛外,都是小号的,小脸小鼻子小嘴。憨嫂正好相反,大脸大鼻子大嘴,唯独眼睛眯成一条缝。  憨伯年轻时当过民办老师,没坚持到转正。而立后在北街租个小门面,做点米面生意,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好不容易把一双儿女培养到大学
期刊
老冯同志是个疯子。以前,老冯同志是我们供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早期因为迷恋上了一个可能很任性的姑娘,受到某种刺激而神思恍惚,思维出现了断层,老冯同志竟然一生未娶。冯和疯同音,他就成了老疯同志。老疯同志的家与我们供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写字楼只隔一条林荫大道。每天早晨上班时间,老疯同志就随意走进一间办公室,找个座位从容地坐下来。他取一本杂志或一张报纸,戴上眼镜,掏出笔记本,边读边写。心情好的时
期刊
有一个人,对收藏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得到一个模糊的信息:杨树街有一个瞎眼的老中医,收藏了几十年的文物,可是几年前,他把一辈子收藏的宝贝统统拿出来,换了一把“一手抓”的紫砂壶,这可能是一把名贵至极的贡春壶,价值在几百万元以上。他对文物有着超人的敏感,凭直觉断定这个传说是真实的。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将那把壶弄到手。  他以求医的方式找到那个老头。老头住在一栋破旧的小木楼上,
期刊
年底了,云飞拎着行李回老家过年。车到县城,已是下午,但还需转乘往乡里去的班车。这最后一趟,人尤其多,云飞挤上车,抓紧靠背,座位上的中年汉子看了他一眼。  因为已到年关,到县城置办年货的乡民很多,且大包小包,车上拥挤不堪。车到磨子桥,上来一位老太婆,中年汉子看老太婆站立困难,便把座位让给了她。云飞心想,这中年汉子面容冷峻,素质倒挺高的,忍不住也多看几眼。发现他总是把一只手放在口袋里,另一只大手抓着靠
期刊
经营二百多年的醉翁酒楼,传到老秦这已是第七代了。老秦年迈,希望儿子子墨能接管酒楼生意,可子墨喜舞文弄墨,一心要做个逍遥画家,不愿与锅碗瓢盆打交道。  有一天,子墨离家来到江南桐城,期盼有朝一日能见到他最崇拜的画家陈非凡,聆听他的教诲。两年后的一天,子墨在新闻里看到陈非凡举办“夕阳美”画展的消息,欣喜若狂,遂奔现场。子墨看到所展画作画的均为老人,画中的老人瘦骨嶙峋,满面沧桑,皱纹毕现,视觉冲击力、画
期刊
戏 王  汴梁人爱听戏,听的是梆子戏,河南梆子,又叫豫剧。那腔调高亢、激越、悲壮,还透着柔媚,带着悠扬,百听不厌。  刚解放那会儿,汴梁城梆子戏唱得最好的数黑妮儿。黑妮儿不是妮儿,是个大小伙子,唱红脸,演关公,师从全才须生“关大王”王海晏,20岁时就成了相国寺永安戏院的台柱子。黑妮儿演戏,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章法讲究,口中有词,脚下有步,手眼有戏。一开腔,声震屋瓦,响遏流云,余音绕梁。尤善“噙腔”
期刊
杨梅是在那次画展上认识隋军的。  举办个人画展,杨梅有着多重的考虑。自己出道多年,并没举办过个展,想拉出来溜溜,是骡子是马,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还有一个原因,她想趁此机会找到另一半。她三十好几了,出来进去跟影子相伴,不是说她挑剔,而是没有对眼的。  画展举办得相当成功,业界好评如潮,被誉为当年画坛杀出来的一匹黑马。画展上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几乎被抢购一空。  对于这个结果
期刊
艾子很想拥有一种魔法,魔法棒轻轻一挥,汉字的千军万马就开始排兵布阵,按不同的思想排列不同的队形,在空中舞蹈、翻转,身手敏捷地降落,然后幻化成各种美妙的事物、清丽的画面,让观赏它们的人都神气俱清,如沐梵音。  很快他就拥有了一支笔,就是师父赐予他的魔法棒。但必须要功力深厚的人驾驭,方能如影随形、人笔合一。  艾子苦练技法,初试身手。他左手一挥,笔尖冒出的文字飘上天空,又忽然跌落地下;他右手一挥,队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