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学导相融,提升学习力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应围绕“学”来组织、设计与展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梦回繁华》为例,分析教材与学情,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与功能,即因材思学,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先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探讨;小组合作,互助释疑,提高探究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教师导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认知,达到“以学定教、学导相融、提升学习力”的目标。
  关键词:自主先学;以学定教;学导相融;学习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学会了学习,就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力,“教”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如同教游泳一般,必须要切实在水中教与习。同样,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在“教”的过程中懂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学,在其“学而不得”时智慧地“助学”“导学”,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力的不断提升。
  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王本华曾说:“部编教材自读课更侧重于学生自主阅读,其选文的典范性轻于教读课文,但在阅读方法的代表性上则强于教读课。”所以,自读课文的教学是助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训练场。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教学为例,探讨实施“学导相融”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因材思学,以学定教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例子”,皆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教师在教学“这一篇”之前,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如何因材思学、以学定教。即通过学习这一篇,学生能积累什么知识?能获得哪些学习方法?能得到怎样的精神滋养?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笔者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思考此篇在教材中的作用。
  (一)明晰单元目标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使用说明方法的合理性、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笔者认为,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了解古代人民在城市建设、绘画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立足学力提升
  《梦回繁华》课前面有两篇典型说明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学生在学习这两篇说明文时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知识,对如何阅读、分析说明文已有一定的基础。基于此,教学《梦回繁华》这篇自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阅读分析,引导其在解析“这类文”知识点的基础上,探究“这篇文”的独特之处。
  (三)定位此篇功能
  《梦回繁华》一文安排在两篇教读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之后,并链接了三本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课外阅读书,完成此单元学习后还有名著推荐阅读《昆虫记》。学好《梦回繁华》一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梦回繁华》一文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上“承”教读课的教学,用“学法”去“习法”,进而“得法”,下“转”课外整本书的阅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思维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二、自主先学,学导相融
  鉴于上述对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对课文的定位,笔者预设了“自学——助学——导学”的课堂学习思路。
  (一)自主先学,发现问题
  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梦回繁华》一文。对学生的自学提出具体要求:疏通生字词,概括每节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梳理全文以及重要段落的说明顺序,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此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学生自主先学,圈画批注,思考概括,提出困惑。
  自主先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调动之前在学习说明文时的相关学习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学习“这一篇”中来。思考并概括文章内容,梳理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在运用规律性旧知的学习实践中,再次温习并加深对“此类文”的知识认知与学法认知,使原有知识建构更加牢固。同时,还能发现旧知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先学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教师教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互助释疑
  在学生自主先学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自学成果,互助解决自学疑惑。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再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合作、自由展示中,学生明确《梦回繁华》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整体说明顺序是按逻辑顺序,第4节为按空间顺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辨析了文中的说明方法,特别关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品味了本文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重点品读了文中“四字词语”使用的表达效果。师生达成共识:画家凭繁华高超的技艺、丰富的内容表现繁华的社会;作者以清晰的层次、细腻的描摹表现繁华的作品。学生提出困惑:为何“梦回”?谁“梦回”?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是一次碰撞,是一次检验,更是一次自我提升。各小组通过交流、汇总,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展示出来。小组成员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聆听别人的经验分享,共同解决自学中的困惑,在交流、比对、碰撞中明晰思路,对文本知识、学习方法等获得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提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评价素养。
  (三)引导探究,提升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明晰画家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从而揣摩画家创作的意图以及文章作者毛宁想传达给读者的思考。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第2节与第5节中的相关文字,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感受作者对这份繁华的赞叹、追忆,从而掌握“梦回”的深层含义。
  质疑解惑之后,教师继续引领学生品读第1节和第5节,感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再现,其让我们在回望与寻觅中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从而产生深沉的民族自豪感。课后,教师让学生用读这类、读这篇的方法去阅读书后的三本书:《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與他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教师针对学生自学、小组助学中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引导探究,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入,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深化,助力学生对学习“此类文”的知识建构更加丰满与完善。
  以教学《梦回繁华》为例,笔者站在学生的视角,在分析学情、定位此篇教学功能的基础上,真正以“学”为中心,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先学”环节,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在“小组助学”环节,教师适时参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间双向能动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做出恰当评价。在“教师导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其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升其对文本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认知。教师的作用是“学后导”,而不是唱“独角戏”。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赞赏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
  自主先学、小组助学、教师导学,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真正的学习发生。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黄本荣.例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教学——《梦回繁华》教学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0).
  [3]姜涛.课堂教学应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展开——以教学《梦回繁华》为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8(5).
  [4]范佳敏.以学定教,打造“学习中心课堂”[J].教育观察,2020(3).
  作者简介:朱云静(1981— ),女,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等。
其他文献
摘要:《荆轲刺秦王》中最精彩的片断应属“廷刺秦王”,要分析其为何精彩,难度很大,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尊重学生阅读原初体验,互联生活情境,可揭示言语形式的奥秘;聚焦英雄人物,由果溯因,可还原一个真实的荆轲形象;于有疑处探疑,细读文本,大胆推测,仔细求证,或可使秦武阳“现身”,同时可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以锻炼。  关键词:以学定教;文本细读;还原;聚焦;探疑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经典保留篇目,笔者
主持人:宁小倩 孙茜  点燃基层社会治理的“红色引擎”  南湖社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青砖灰瓦,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簇簇小花随风舞动,三益书院、茶韵广场里,居民三三两两地或品茶、或捧书,一派和谐之景。  谁承想,几年前,这里还存在着垃圾成堆、邻里矛盾纠纷不断等问题。  南湖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散”社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利益关系日益复杂。  2
【摘 要】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银行以自身资金优势构建起了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多主体参与的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技术融合性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商业银行占领金融服务市场的核心项目。以平安银行中构建起的多主体参与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为基础,对平安银行结合区块链技术开发出的SAS平台进行分析。通過研究,发现以平安银行为例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能够有效解决应收账款伪造、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掌握作者的创作特点,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陶渊明的诗词较多,笔者主要从陶渊明的创作特点出发,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写作手法,希望能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古诗词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陶渊明;田园诗;写作特点  陶渊明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成为唐
2019年寒冬时节,我陪同朋友回到家乡大围山镇探访百岁老人。  妈妈听说我们在走访百岁老人,连忙推荐了她的邻居李桂华老人,并主动陪着我们来到了老人的家中。还在门外,妈妈问:“有人在屋里吗?”   客厅里就传来了老人洪亮的声音:“有,快进来坐!”   一进屋,我们就看见了满头银发的李桂华老人,她笑哈哈地拉着我妈妈的手爽朗地说:“请坐,请坐!”   朋友迎上前去告诉老人我们的来意。   老人一
下跳棋使我懂了很多。  倘若将下跳棋看做成长的历程,那么就可以知道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磨难,而正是这些磨难,才使人一点点成长起来。  对于每一颗棋子来说,如果想跳跃,它必须得到前面的棋子的帮助。而在生活中,那一颗颗充当我们垫脚石的棋子是什么?老师、父母、朋友,是所有帮助你的人——他们教育你、抚养你、帮助你。当你长大时,别忘了回头望一望那些在成长路上帮助过你的人。  我继续下着我的跳棋,可我
从前,一个农夫养了两头驴子,我们称之为驴子A和驴子B。  驴子A感觉自己精力充沛,能力超群,为了吸引主人的注意,他经常肩负重荷,走在前面。驴子B普普通通,他以正常的速度走路,不管主人是否在场。  一段时间后,主人向驴子B施加压力,要求他学习驴子A。但是驴子B根本走不快,主人不断惩罚他的拖沓。驴子B哭着对驴子A说:“亲爱的朋友,这里只有我们两个,别互相竞争好吗?我们应该以正常的速度搬运相同的重量。”
摘要: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可采取以下策略:将课本内容通过筛选、整合、重新规划,以小说不同的能力点为基准给篇目进行分类;让学生按能力类别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对多篇课文的对比中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梳理、整合出系统的小说理论知识;写读后感以求生发、深化;精读质疑以解小说中的玄妙之处。  关键词:创设情境;对比阅读;自主批注;读写结合;精读质疑  高中学生通常都是在高二阶段学习《中国小说欣赏》,此时
每当我们说起英文单词so的时候,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如此”、“因此”、“那么”等中文意思。的确是这样,so可用作形容词、副词和连词,作形容词时,常常译成“真的、不错的”;作副词时,可译作“这样地;像……一样;(……也)正是那样”;若作连词,则可译作“所以;那么”。  一、作形容词,表示“真的”、“不错的”,作表语。如:  I know very well that just isn’t so.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具有语言形象美和强烈的抒情性。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以讲题做题代替诗歌语言品味,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拟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谈一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需要把握意脉、关注主体、品味语言,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有效提高阅读思维品质。  关键词:把握意脉;注重主体;关注语言  2020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笔者认真分析江苏省高考语文卷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