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鲁迅 对话经典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与现今所使用的语言不完全一样,因此阅读鲁迅,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统编本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却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特别设计了一个专题单元,从课文到习作再到语文园地,均围绕鲁迅而展开,系统勾连,立体全面。这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自己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喜欢鲁迅,大学时曾攒钱买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虽然到现在还未读完,但一想到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我的偶像,确实感觉非常激动。作为先生的书迷,常常感觉有責任和使命让我的学生也感受到先生文章和人格的魅力。但如何变教师的教学和推荐为学生自发的喜爱和亲近,却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走近鲁迅”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前两篇为精读课文,一篇写人,一篇写景,都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为略读课文,分别为回忆性散文和现代诗歌,是别人描写鲁迅的作品。两篇略读课文语言浅显直白,学生易于理解;两篇精读课文,尤其是《好的故事》,语言晦涩,思想深邃,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板块安排了四则鲁迅名言;习作主题为“有你,真好”,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文章中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总的来说,由读到记再到写,单元编排形成了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整体,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的经典读本。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打破篇章的界限,以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设计了以“亲近鲁迅,对话经典”为主题的专题研讨式的单元整组教学方案。课前,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通读整个单元,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并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四篇课文的创作背景资料。教学中,我依据课文的内容、体裁、难易程度,对教材文本进行了系统整合,设计出“他人眼中的鲁迅”“鲁迅的童年”“鲁迅的梦境”“鲁迅语录”以及“我眼中的鲁迅”五个研讨小专题。每一个小专题的学习均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链接课外相关资料,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指导,带领学生完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读到写,多层次、全方位了解鲁迅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一、 他人眼中的鲁迅
  这些年来,中学校园里流行着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虽不免夸张,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鲁迅文章的难学程度。确实,鲁迅的作品不好读,语言和时代背景的距离,使得学生与鲁迅经典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隔膜。要消除这种隔膜,我认为首先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亲近鲁迅这个人,还原鲁迅在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情感认同。“走近鲁迅”单元的前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文章,相对难一点,教学时不妨先放到后面,而从后两篇介绍鲁迅的文章入手,通过两篇回忆性的诗文,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性格、为人,建立积极的情感认同,在“亲其人”的基础上“爱其文”。为此,我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两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教学起点,设计出“他人眼中的鲁迅”这一研究小专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怀念鲁迅的经典散文,刘发建老师曾这样评价它:“本文仅仅站在亲人怀念伯父的角度,细细梳理伯父生前的那些熟悉身影。不神化,不俗化先生,以亲人的视角以亲身的经历,写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鲁迅,成为鲁迅教学的经典。”正是因为这种亲人视角和生活化的叙述,使得鲁迅先生的形象显得十分真实亲切,贴近学生生活,因而可以成为小学生走近鲁迅的第一篇启蒙读物。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五件事中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学生的发现是令人欣慰的。在“笑谈《水浒》”和“燃放花筒”之中,他们读出了鲁迅的慈祥、幽默、关心晚辈,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家里的某位长辈;鲁迅热情救护车夫、关心家中女佣的事,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他对劳苦人民的关爱,这是一个可亲又可敬的长者。鲁迅所说的“碰壁”和他在救助车夫之后的突然严肃和叹气,不易理解,我便指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料,了解鲁迅生活时代的黑暗和他写作所面临的打击与迫害。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创作、与黑暗现实作斗争的勇气。有了这层理解,学生在《有的人》中感受鲁迅被人民永远怀念的原因就容易多了。在教学这两篇课文的过程中,我还结合鲁迅先生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给学生讲鲁迅和儿子周海婴的故事,还原他慈爱的父亲形象,讲鲁迅以文章为匕首,抨击黑暗社会、关心穷苦人民大众的故事,体会鲁迅对敌人斗争的精神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材之外,我还选取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并在晨读时在班级内分享交流。学生在萧红的回忆里感受到了鲁迅对青年后辈的关心以及他的博览群书。一个学生说:“鲁迅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给萧红指导文章到凌晨一点多,因为太晚了电车都没有了,还自己花钱让她一定要坐小汽车回家,我感觉鲁迅特别细心,慷慨大方。”一位女同学对鲁迅关于穿衣搭配的那段心得十分感兴趣,觉得鲁迅先生特别善于观察生活,很懂得欣赏美。鲁迅临终前嗓子都发不出声音了,还挣扎着跟儿子互道晚安,努力很大声地喊出:“明朝会。”学生们读到这里感觉很难过,也体会到鲁迅真是一个慈爱的好父亲……
  通过教材中的两篇回忆诗文,以及我为他们提供的萧红的文章,学生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一个丰富、立体、真实、亲切的鲁迅,这样的鲁迅令他们既喜爱又敬重。教学至此,“亲其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读鲁迅写的文章了。
  二、鲁迅的童年
  “走近鲁迅”单元的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建立起学生与鲁迅文章的对话。在前面一个小专题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他人眼中的鲁迅,对鲁迅其人有了直观、亲切的认识,这也为接下来的对话经典奠定了足够的情感基础。于是,我将本单元的第二个研究小专题设计为“鲁迅的童年”,带领学生在《少年闰土》中感受鲁迅笔下的童年伙伴和游戏。   王富仁教授曾说:“鲁迅的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语言,与人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一般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我以为,在鲁迅的作品中,最能体现这种“人性的语言”和“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的,当首推《少年闰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童真童趣着眼,引导学生进入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的情境之中,感受闰土童年生活的新鲜稀奇,同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更像闰土还是更像鲁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兴趣。一个男同学回忆起他暑假回老家,老家的小伙伴带他去村子里炸牛粪的有趣经历。另一个同学说起她的假期生活,每天被各种补习班填满,感觉自己就像鲁迅一样,只看得到“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更惨的是,鲁迅的活动范围还有一个院子,而她只能从四方的窗口向外看到同样的密密麻麻像乐高积木拼成的房子,她的烦恼似乎比鲁迅更甚……学生们的感受令我感动,他们和鲁迅一样向往自由自在、新鲜有趣的童年生活,他们从鲁迅那里得到了情感的共鸣。
  走近鲁迅的童年,一篇作品当然是不够的,于是《朝花夕拾》成了这学期我们班每天阅读30分钟的指定作业。虽然统编本教材将《朝花夕拾》安排为七年级的必读名著,但实际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六、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水平、思维能力相差无几。统编本教材编者曹文轩曾坦言自己小学时就开始读《朝花夕拾》了,刚开始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懂了。他主张让小学生读稍微深一点、难理解的文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全班共读《朝花夕拾》我没有做更多拔高的要求,而纯粹只是作为兴趣的培养。为了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我还为集子中的每篇文章录制了朗读音频,传到班级群中,学生可以边听边看。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朗读音频给我,或课后找我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读得好、说得好的还有奖励,奖励是将我自己的《鲁迅全集》1、2卷借给他们看一个星期。学生们对全集上附录的鲁迅本人和他故居的照片非常感兴趣,有的说鲁迅似乎越老,照片上看起来就越亲切、好看;有的说有机会要去參观一下北京的八道湾故居和绍兴的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两篇文章,不到一个星期,班级里便掀起了阅读《山海经》的风潮,爱画画的学生还学着鲁迅的样子,用透明的纸影印书上的插图……与鲁迅的童年相遇,学生们在阅读中感知到了一个充满童心、幽默可爱的鲁迅,在儿童的立场上实现了与经典的对话。
  三、鲁迅的梦境
  小学阶段的启蒙教学,不仅要回归儿童,还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有趣、幽默、柔软的鲁迅。同时,更要回归鲁迅,从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原则目标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一个深邃、伟大的鲁迅。因此“走近鲁迅”单元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鲁迅的梦境”这一研究小专题,以《好的故事》教学为中心,带领学生领会鲁迅在黑暗时代的追求和希望。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篇相当有深度的文章,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把握住“梦境”来教学,让学生体会鲁迅梦中所见景色的美好。教学至此,我立刻抛出一个问题:“这么美好的景色在哪里呢?”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知道就在浙江绍兴西南一带,我补充告诉他们,这里就是鲁迅的故乡。紧接着我联系前一课《少年闰土》告诉学生,这么美好的景色就存在于鲁迅的故乡,就是少年鲁迅和闰土一起雪地捕鸟、嬉戏玩耍的地方。这么美好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呢?我出示《故乡》中的句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学生很快读出,现在的故乡已经变得死气沉沉了。我又给学生读小说中描写现在的闰土的片段,当他们听到昔日活泼可爱的闰土已变成一个老气横秋的老头子,和“我”的关系也疏远了的时候,学生陷入了沉默。我顺势告诉学生,《少年闰土》就节选自《故乡》,和《好的故事》一样,它实际上也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境。于是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反复回忆他的童年、故乡,在梦中把故乡的人和景描绘得那么美好?结合故乡现在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思路立刻被打开,他们的回答令人惊喜:“因为这样美好的人和景物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鲁迅先生感到很遗憾和悲哀,所以只能反复在梦中去回忆。”“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梦是在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希望能继续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我觉得鲁迅不仅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更希望所有的中国人,比如像闰土这样穷苦的农民也能过上好日子。”
  教学至此,学生离鲁迅又近了一步,他们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中,读出了鲁迅对现实生活深沉的忧思和悲哀,更读懂了他的梦想和希望,学生们真正触摸到了一个真实而又伟大的鲁迅。
  四、鲁迅语录
  通过以上三个研究小专题,学生对鲁迅从“亲其人”到“爱其文”,对鲁迅的作品从“请下来”到“送上去”,真正实现了与经典的多元和深度对话。接下来的第四个小专题“鲁迅语录”顺理成章便进入到积累运用环节。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四则名言,我和学生一起品读、理解、积累鲁迅曾说过的话,进一步感受先生的风采和智慧。课后,我还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鲁迅的其他名言,全班共同制作出一本《鲁迅语录》。学生惊喜地发现,生活中许多耳熟能详的话,竟都是出自鲁迅之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感受到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五、我眼中的鲁迅
  “走近鲁迅”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有你,真好”,训练重点是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结合这一主题,我设计了“我眼中的鲁迅”习作练笔。学生通过前几个专题的学习,对鲁迅已经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写出来的作文十分可爱。有的学生说:“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慈祥的好父亲。他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周海婴,别人对他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把孩子宠坏了,他却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想把这句话告诉我爸爸,我觉得他真该向鲁迅学习一下,对我温柔一点。鲁迅教育孩子也很有方法,他的侄女读书囫囵吞枣、乱说一通,他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幽默地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我觉得他非常亲切、可爱。”还有学生写道:“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有点调皮、贪玩的孩子。他跟我一样也喜欢听鬼怪故事,在花园里捉小虫子,上课好像也不爱听讲,最有趣的是他上课竟然也会偷偷画画。我发现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小时候好像都很调皮。”也有学生这样写:“我觉得鲁迅是一个伟大、爱国的人。我知道他原来读的是医学专业,后来他觉得学医只能给人的身体看病,当作家却可以改变人的思想,他想让中国变得更强大起来,所以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做这些决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全中国人民,我觉得他很了不起!”……看着学生这些稚嫩但是充满感情的话语,我觉得我的教学至少做到了让学生与鲁迅之间多了一些情感的联系与共鸣。
  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鲁迅便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作家之一。我们要把鲁迅精神从小植入学生的心中,这样,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专业、什么工作,他们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丰厚的精神底子。我想,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打上底色。这一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还需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次又一次地翻阅金波老师的儿童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心中总会涌起许多感慨:这个自称为“70后”的老诗人,一直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把单纯、简洁、优美、深情的儿童诗带给孩子。而这些能歌善舞的文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  我常常喜欢出声地去诵读这本诗集里的诗,觉得它们可以让自己返回童年,感受美好与童真。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也和我一起享受儿童诗带来的快乐,我让每个孩子手执一卷,与我一起
【教学目标】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并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读课题,找题眼。)  2.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直切内核问题,让学生直面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一、概括说,梳理拒演的各种办法  任务单一:  默读课文,想想梅兰
绘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学生课外读物的一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的感悟有着巨大的作用。绘本教学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纳。在绘本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绘本中的核心素养  1.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就是说,素养不是先天的,是后天习得的,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教材理解】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母爱是亲情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的孩子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太多的爱,尤其是母爱,在很多孩子眼中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的点滴付出却成了向父母索要报酬的“正当”理由。文中的彼得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给妈妈写了一份账单来索要自己每天帮大人做事的报酬,而妈妈却用一份写满0芬尼的特殊账单无声地教育了彼得,最后彼得知错就改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乃至终身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语文教师普遍十分重视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与修改,耗费大量时间“精耕细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相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总结本单元的“对比、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  2.结合资料运用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3.小组合作运用“总分总”结构加上开头结尾形成一篇  习作。  【教学重点】  运用本单元例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习作。  【教学设计】  一、比较阅读,学习写法  同学们,在我来杭州之前,朋友们都推荐我一定要去看看“西湖十景”。你们都去过吧?“西湖十景”真的那么好看吗?恰好今天老师讲写景作
“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点努力,我们几乎所有的观点都能粘住别人。”“让这个世界记住你,让你的生活不再如烟消逝。”“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  第一次在封面上读到这样的话时,我就被吸引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为什么我努力了也尽力了,孩子们似乎还是不记得我讲过的内容?”“为什么每次测试,孩子们的收获不到三成?我的教学方法到底不足在何处?”  翻开《粘住》,现任斯坦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是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其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批判质疑”中特别强调“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等”。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将它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且用具
我对我童年生活的认知,源于母亲对往事的回忆。   那年,我们老家闹饥荒,母亲怕我和姐姐饿死在家里,带着我们到汉口来找父亲。母亲带着我们离开老家的时候,只知道父亲在汉口开车,连父亲的具体工作单位和住址都不知道。母亲不识字,父亲出去工作后,她跟父亲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爷爷和父亲的家书相互转达的。母亲带着我们出来前,跟爷爷说过她的想法,让爷爷写信告诉父亲,爷爷告诉母亲说,父亲不同意我们出去找他,因为父亲工
“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是我校提出的新型课型,它是在阅读语文课本一篇精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拓展文章中,加以巩固运用,最后再将方法与写作联系起来。通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我对如何开发基于“1 N 1”课型的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立足课型,挖掘新的生长点  立足课型,阅读教学就有了抓手。《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