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抑制学生逆反心理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tone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工作的最大障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师“形象”一般,缺乏感召力;二是教育内容不实,夸夸其谈,甚至文不对题,缺乏说服力,易产生抵触情绪;三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吸引力;四是教育肤浅、缺乏新意,不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学生甚至会觉得你只是肤浅,不听你说教;五是教育情感差,缺乏凝聚力。为了抑制学生的逆反心理,经过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要“好”
  
  教师的“形象”是抑制和引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更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因为教师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中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李瑞环同志也说过:“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为人表率,成为被学生所敬佩的人,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说话学生才能够听。因此,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良好形象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
  
  二、内容要“实”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学生接触到的是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的利益观和法制观也日益增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看到这一点,并应对学生的心理予以理解和一定的认同。如果离开现实,一味地去宣讲“高大空”的理论,空洞说教,教育的针对性差,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不同的学生,更要深入了解其具体情况,就是对同一个学生,也要了解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具体情况。对了解到的情况,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教育。针对性要强,既要符合社会实际、具体事情实际以及工作目的实际,又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特别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切忌唯上、照本宣科和不切实际的说教。
  
  三、方法要“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对那些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至今依然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应好好地继承运用。同时,更应力戒形式主义,要积极运用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多宣传积极上进的光明面,多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交流。根据学生的年龄、志向、爱好以及社区、家庭环境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诸如家访、读书、谈心、研究性学习、知识竞赛、文体娱乐、找优点、远足等等活动,还可以根据一些学生迷恋网吧的现实,将网络引进班级的教学管理,让网络参与班级的教学管理,建立班级网页,下设如“德育苑”、“教学窗”、“法制苑”、“聊天室”“教师电子信箱”等栏目,以便从多渠道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从灌输式的、高高在上式的教育转化为启发疏导式的教育,从说教式的教育转化为引导式的教育,从而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知识要“新”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我们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公民。教师工作目的也在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体制、新的实践,要求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知识。教师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方法,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与教育对象有共同的语言,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共鸣,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情感要“深”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出发点。人是有情感的,人在认识事物时候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人情道理入人心,评理讲情情感人,思想教育要带有这种情感做工作才是最有效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情感特别丰富的学生,在做学生工作时,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才亲你、信你,教育效果才好。
  过去我们常用评优秀生、“三好”生来鼓励和教育学生,今天它依然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应该发扬。但在新形势下,更应该提倡“感情投资”,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变精神驱动为感情激励。在现实生活中,情感往往能打开人的心灵,情感越深,人们心灵的大门打开越大,甚至敞开心扉。教师开展工作时,学生感受到的首先是你的情感,你的情感越贴近,你所讲的道理才能越中听,才能入耳,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切实尊重学生的情感,思想上不歧视他们,学习上信任和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有困难帮助他们,使双方情感、思想产生交流、共鸣。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证明,情感越深越能克服、融化和抑制“逆反心理”。
其他文献
新课改如春风细雨,涤荡着日渐枯萎的应试教育。“为了一切学生”,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我们把眼光从小部分“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给每一个学生有一方“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的自由天空——让多元智能凸显,让多彩个性张扬。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之进步成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困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在分析清楚学困生差距的原因后,不断尝试转化学困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语言技能目标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之间的落差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课外“有声作业”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有声作业;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作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
期刊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表现比较短暂,具有较强地情景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喜悦、愤怒、烦燥等,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探究人心理的晴雨表。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平时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原因,及时疏导,并善于把识别、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人人都有良好的情绪。  一天下午的写字课,我刚走进班级
期刊
有一位政治家说过:“欲受尊重,就要让别人感受到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距离”在现在中往往是生分的代名词,虽然常言说:“距离产生美”,也阻挡不了人们向往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渴望。在物理学中,分子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在微观上就体现了距离的中庸之道,分子力在当距离远时可以忽略不计,当达到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分子力会逐渐增加,可是当分子间距离太近时,会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而且随着距离进一步缩短,排斥力会越
期刊
教师的精神状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广大学生所必须天天面临的一张脸,一颗心;意味着孩子们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参照系和精神构件。如果教师的心天天饱满,天天灿烂,这将成为学生们终身的美好记忆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或曰:即使我心情不好,面对学生时也要笑容满面。很好,必须这么做。但一次两次可以,但这种面具状态能保持多久呢?其实很容易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不鼓励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肤浅的快乐,而是真诚地传递快乐
期刊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英语一直有讨厌的心理,害怕英语课、害怕背英语、甚至不喜欢英语老师,不喜欢上英语课。然而,学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不去面对、解决的。作为老师,我们只能而且也应该考虑如何去改变自己,如何让学生觉得英语很有趣,乐意上英语课,并把学英语当作一件乐事?    一、施成功教育,激发兴趣    1.学唱英语歌。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即使是只考二十分的学生也有这种欲望。所以,开
期刊
刚过午饭,校长室门口站着二位学生,他们不敢喊报告,也没有离开,双方用眼睛对着,都示意对方先进入校长室。我看到了这一情况,就招呼他们进来,我知道,他们肯定有一些无法解决,或无法解脱的事,这些事在他们看来,班主任老师是无法解决的,只能找校长了。  二个孩子都是初一五班的,一高一矮,高的叫张力,瘦瘦的,矮的是钱隆,一个可爱的胖墩,他们活象专业剧团刻意挑选的一对相声演员,神态显得有点夸张,全然一副欲说又不
期刊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满堂灌的传统授课制和小组合作教学,前者是教师表演,学生做观众,局
期刊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笔者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摸索,对于有效教学也算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特整理如下,以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传授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但同时
期刊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人教社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教学内容,主要讲到被动扩散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及主动运输,小字中提到了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胞吞和胞吐。教材中的内容相对简单,对于物质的出入方式比较容易分析,但在具体解题中还有许多问题存在。  例1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一)回答:   (1)A代表 分子;   B代表__________;   D代表______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