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北碚区教育基本情况
北碚是重庆市自然环境优美的后花园。北碚教育源远流长,几代教育人士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吴宓等在碚躬耕育人、兴教报国,为北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建国后。侯光炯、袁隆平、向仲怀、吴明珠等院士在碚求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百姓崇尚教育,北碚教育两次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先后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中小学德育示范区”和“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
目前。北碚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全区有14个镇、5个街道,总人口近65万,农村人口占30余万。全区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共180所,其中:中学(含职业中学)30所,小学109所,幼儿园48所,普教系统有教职员工5044人,在校学生约8万人;在校学生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共3219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4.13%,北碚教育大、中、小、幼各层次均有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一流办学水平的学校,堪称重庆市优质教育的富集地。
二、北碚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概况
北碚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北碚区政府规定,进城务工农民,只要有稳定职业、有居住地方者均可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北碚区没有民办学校,因此所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均在公办学校就读。2003年4月,区教委出台了《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方案》,从教委机关到基层中小学校,各级领导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做到了切实保障民工子女入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收费一视同仁。
北碚区自2004年开始在城区指定了5所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2008年,所有教育管理中心所属学校及城区8所城区中小学均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8所城区中小学是:天生桥小学、龙风桥小学、梨园小学、梅花山小学、黄桷小学、实验中学、一二二中学、夏坝中学。最近,我区二十四中学也宣布,免费接收今年小学毕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对他们不再收取借读费、借资费和赞助费。目前。全区在校中小幼、职教、特教学生共77882人,在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共有3219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4.13%。所有农民工子女均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政策。
北碚区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给予了政策、经费、人员等各方面的支持。每年对接纳较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专项经济支持。截止2006年底。累计减免借读费350590元、累计划拔公用经费1476415元、累计划拔学校改造经费3379903.84元。2007年。区教委继续投入资金,改扩建城区指定的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新修教学楼,预计投入将在200万元左右。市委、市政、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人学的管理和保障。例如: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渝委办发[2008]12号),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办公室、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北碚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北碚委办发(2008]27号),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办公室、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年全区政法和社会稳定重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北碚委办发[2008]28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渝教基[2003]50号)。北碚区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确保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每年的招生文件中,把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纳入其中,落实入学政策。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享受农村学生“两免一补”的政策和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
三、北碚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于父母流动性强。直接造成学校学籍管理难度加大。并且其父母往往由于忙于生计而四处奔波,造成孩子随父母四处借读现象。
2.进城务工农民普遍法制意识淡薄,入学率难以保证。部分学龄儿童就近不能入学。
3.进城务工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正确管理孩子的方法欠缺,学生家庭教育不到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差距较大,往往表现得沉默寡言。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5+2=O”(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等于零)的尴尬局面。
4.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家长无暇管教、节假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缺少必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等诸多原因,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因在危险场所玩耍事故频发的状况。
5.教育资源有限,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总体不足,需要筹措的额度为l亿元,年。
四、我们的一些建议
1.严格执行暂住制度,加强户籍管理,实行社区街道一体化。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
2.加大教育经费投人。建议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附加费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3.加强研究,提出适合当前农民工子女流动特征的教育对策,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稳定性,以切实解决民工子女就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北碚是重庆市自然环境优美的后花园。北碚教育源远流长,几代教育人士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吴宓等在碚躬耕育人、兴教报国,为北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建国后。侯光炯、袁隆平、向仲怀、吴明珠等院士在碚求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百姓崇尚教育,北碚教育两次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先后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中小学德育示范区”和“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
目前。北碚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全区有14个镇、5个街道,总人口近65万,农村人口占30余万。全区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共180所,其中:中学(含职业中学)30所,小学109所,幼儿园48所,普教系统有教职员工5044人,在校学生约8万人;在校学生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共3219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4.13%,北碚教育大、中、小、幼各层次均有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一流办学水平的学校,堪称重庆市优质教育的富集地。
二、北碚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概况
北碚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北碚区政府规定,进城务工农民,只要有稳定职业、有居住地方者均可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北碚区没有民办学校,因此所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均在公办学校就读。2003年4月,区教委出台了《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方案》,从教委机关到基层中小学校,各级领导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做到了切实保障民工子女入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收费一视同仁。
北碚区自2004年开始在城区指定了5所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2008年,所有教育管理中心所属学校及城区8所城区中小学均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8所城区中小学是:天生桥小学、龙风桥小学、梨园小学、梅花山小学、黄桷小学、实验中学、一二二中学、夏坝中学。最近,我区二十四中学也宣布,免费接收今年小学毕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对他们不再收取借读费、借资费和赞助费。目前。全区在校中小幼、职教、特教学生共77882人,在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共有3219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4.13%。所有农民工子女均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政策。
北碚区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给予了政策、经费、人员等各方面的支持。每年对接纳较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专项经济支持。截止2006年底。累计减免借读费350590元、累计划拔公用经费1476415元、累计划拔学校改造经费3379903.84元。2007年。区教委继续投入资金,改扩建城区指定的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新修教学楼,预计投入将在200万元左右。市委、市政、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人学的管理和保障。例如: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渝委办发[2008]12号),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办公室、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北碚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北碚委办发(2008]27号),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办公室、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年全区政法和社会稳定重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北碚委办发[2008]28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渝教基[2003]50号)。北碚区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确保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每年的招生文件中,把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纳入其中,落实入学政策。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享受农村学生“两免一补”的政策和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
三、北碚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于父母流动性强。直接造成学校学籍管理难度加大。并且其父母往往由于忙于生计而四处奔波,造成孩子随父母四处借读现象。
2.进城务工农民普遍法制意识淡薄,入学率难以保证。部分学龄儿童就近不能入学。
3.进城务工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正确管理孩子的方法欠缺,学生家庭教育不到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差距较大,往往表现得沉默寡言。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5+2=O”(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等于零)的尴尬局面。
4.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家长无暇管教、节假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缺少必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等诸多原因,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因在危险场所玩耍事故频发的状况。
5.教育资源有限,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总体不足,需要筹措的额度为l亿元,年。
四、我们的一些建议
1.严格执行暂住制度,加强户籍管理,实行社区街道一体化。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
2.加大教育经费投人。建议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附加费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3.加强研究,提出适合当前农民工子女流动特征的教育对策,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稳定性,以切实解决民工子女就学中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