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隋间巴蜀僚人的华夏化——基于政区与户口视角的讨论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僚人入蜀对巴蜀地区的华夏统治秩序造成极大冲击,经过南北朝诸政权的不懈经营,开始了僚人的华夏化进程.由晋至隋,巴蜀北部涪江以东的巴西至汉中一带的北僚群体基本实现了向华夏的转型;巴蜀南部沱、岷二江中下游流域获得深入开发,郡县化水平大幅提高,僚人的编户化卓有成效;巴蜀岷江以西、长江以南的边缘山区经略较为有限,僚人多未纳入统治,唐代以后遍设羁縻州加强管理.中古时期巴蜀僚人的华夏化,继汉晋开发蜀地之后,再度拓展了王朝的统治空间,增加了华夏的政治成员,强化了蜀地的华夏认同.
其他文献
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框架,构建顾客间社会互动对旅游虚拟社区品牌至爱影响理论模型,剖析社会幸福感五维度(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接纳、社会贡献)和心理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顾客间社会互动正向影响社会幸福感五维度;社会实现、社会接纳、社会整合及社会贡献分别正向影响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正向影响品牌至爱;顾客间社会互动一方面直接正向影响品牌至爱,另一方面通过让顾客产生社会实现、社会接纳、社会整合及社会贡献,从而产生心理幸福感,最终间接正向影响品牌至爱.
配套是党内法规制度制定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观性问题,其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形成发挥着效力链接工具、内容补足手段和立规继承技术三重作用.关于配套设置、配套条款、配套原则等的规定和实践有固有模式,地方党委对中央党内法规的配套情况也为总结配套规律提供了现实观照.配套制定总体上遵循有限创新理念,在该理念下配套主体的制定权、配套内容和制定本意均不能与上位指令法、宪法和法律相抵触;配套必须恪守全过程继承原理,避免文件制定"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配套要实现维度创新,应注重配套类型从整体配套向单项配套扩散、配套规定从
有效回应民众诉求是政府或官员的重要责任.横村通过设立专门负责回应的"回应员"提高了回应性."回应员"是以回应责任职能化且专职化为特征的"回应官员",在便于履行回应职能的组织环境下形成专一化回应模式.专一化回应以专一性的"回应官员"为基础,可以提高回应性,但需要满足责任认知和组织环境两个条件.专一性的回应官员对回应责任的认知度越高、责任内化力越强,组织环境越趋近于协作性组织环境,越容易形成高效的专一化回应.在实践中,回应官员的责任认知和组织环境特征存在差异性和动态性,会生成不同路径的回应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程
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是他们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存在"他者"式的主体拒斥困境,表现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代际阻隔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离性以及参与乡村社会基层治理事务的被动性.城市化教育路径孕育了"他者"式归属感,乡土情怀缺失培植了"他者"式职业认同,资源的匮乏与低效运用生成了"他者"状生活方式,是新生代乡村教师难以融入乡村社会的根源.由"他者"转向"我者"的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融入,更是一种身心俱在的融入.具体的路径,包括通
1840-1875年,外国人开始进入卫藏地区进行考察与情报活动,其中英国人进入卫藏考察活动的成效最为显著.英国人进入卫藏考察和从事情报活动主要通过藏西、藏南两个方向及"班智达"群体进行,而法、普鲁士、俄等国人由康区或藏北进入卫藏考察活动却因当地官员和藏人的阻止而作罢,俄国探险考察家由藏北进入卫藏的考察更是迟至19世纪70年代才开启,唯独英国人进入卫藏考察活动取得了"独占鳌头"地位和其他西方国家及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效果.英国人之所以能够取得"独占鳌头"的成绩,原因在于英国拥有藏南、藏西两个进入卫藏的"前进基
在现代汉语自然会话中,"太A了"主要表达负面意义,其句法形式主要是贬义形容词和肯定式结构,扩展话轮是"太A了"在会话中的主要会话位置,说话人采用"太A了"来对非偏爱的话语进行解释说明,力求达到双方一致性立场.因此语言结构在特定的会话位置中具有相应的句法形式,并表达特定的意义和功能,会话中语言的使用具有位置敏感性.
通过分析48名初、中级汉语学习者出声思维的语料,我们发现伴随性学习中多音字词的习得有以下特点:使用频率对多音字词的读音和释义成绩的影响显著;呈现方式和汉语水平对多音字词的读音影响不显著但对释义的影响显著;低频读音对语境依赖较强,合词句对低频多音字词读音和释义的习得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初级学习者遇到多音字词时多直接读为高频读音,而中级学习者多同时激活两个读音再选择.由此我们建议:尽量在语境中教多音字词;高频读音可以采用词语方式呈现,低频读音多在单词句或合词句中呈现;教材编写时应给低频读音标注出拼音,以减少误
在美国,华裔中文使用者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使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及Rbrul程序,并根据传承语习得的主要理论(持续习得、不完全习得、语言耗损),对华裔的量词产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语言转换年龄早晚,华裔都已习得运用中文量词的语法能力,但其量词词汇量不足,从而影响其专用量词使用及"个"泛化.对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任务内容和任务类型在研究设计上都十分重要;身份认同对传承语习得有重要促进作用;多样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主要通过家庭中文使用和学校传承语教学)才能防止不完全习得,减少语言耗损,促进持续习得.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推进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宽阔的思维进路和科学的研究范式.在历史的时空维度上,探究中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剖析制度间跨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洞察改革背后多方主体的利益博弈,可以揭示城乡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层根源.从政府主导的外生性规制向参与人共生的内生性创新变革,防范制度内卷、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制度堕距、全方位协力促均衡,是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
在中国近代古史学上,"疑古派"与"考古派"虽然在研究目的与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二者之间的学术关联.作为"考古派"的开山大师,王国维向来对"疑古派"及"古史辨运动"持批评态度,主张"与其打倒什么,不如建立什么".不过,心理事实不等于历史事实,其苦心孤诣取得的诸多考古研究成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汉代文字考》、《桐乡徐氏印谱序》等,均被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拿来"论证了自家的"疑古"之说.因此,王国维可被视为"古史辨运动"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