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关于生命的些许思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我认为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理论体系,也许适用于世,又或许超脱于世。但无论这个世界将其评判为对或者错,这些思考的所得都属于哲学。
  人类自生产力有所发展,日子有了空暇时间可以思考以来,一直未停止其在精神层面上的探索与追问。其中的很多至今仍是未解甚至无解。比如生命。生命为何而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生命走到尽头,那尽头的后面将会是什么?无数先哲与闲人对之众说纷纭,但那不过是一种主观的解释而已。
  史铁生先生其实也一样。他在《我与地坛》中对道尽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其实也就是一种解释——站在他自己如微粒般的生命中,对如宇宙般浩瀚无穷的宏观生命的解说。没有人可以去评说史铁生先生的生命哲学究竟是否正确。但至少,我可以去解读这些他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及由这种思考,所形成的一种人生哲理。
  关于生命,我无比沉醉于他所描述的宏观生命的太阳: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布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地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由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很多画面,想到了很多电影里描绘的:在长一辈的人去世之后,突然有一天,在他们生前生活过的地方跑来一个孩子。那个孩子的眉眼、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是那个已经去世了的人的再现。于是时间仿佛又倒回了过去,那个孩子的生命即将开始。
  每每类似如此的画面,总令我心生感动。就像史铁生先生在另一篇《合欢树》的最后写到的那个瞪着合欢树影看的孩子带给我的感动那样,这段充满着平静与安详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死亡和时间之间的无法言述的那种关联。当一个个体的生命逐步衰老,接近死亡,它的的确确不会如太阳那般再次升起。但它结束了吗?不,还没有。由生物学角度思考,它的基因——那曾属于它生命的一部分会化作那个由它创造的新的个体生命的一部分,并继续、继续传承,永不湮灭。于是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岂不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以做到永恒么?
  但是即便如此,任何一个个体生命在面对死亡之时也无法抑制它的哀伤。为什么?“那”难道不是“我”吗?不。然而从意义上说,“那”似乎也并不是“我”——“那”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生命的一部分,即使“那”原本属于“我”,可是当死亡来临,“我”的一切,从概念到肉体,已然全部消失。即使是伟人,现在还活着的人所銘记的,不过也只是他们的“名”。他们都已不存在了。
  有些读者在这里将史铁生先生阐释的概念理解为轮回,我以为不然。史铁生先生相信死亡,相信他在熄灭之后个体将会永远地毁灭。但是他却又看到了那个孩子——欢蹦着的、抱着他的玩具的孩子。这是什么?这是在他之后出世的,继续延续的个体生命。在他对自己与新生儿的凝望中,他看见了宏观生命的永恒。于是由此他似乎也就淡然了——就像“苦难”一样,死亡也是客观的、必然的、无可言述的,就如太阳东升西落那般家常。可他依旧忍不住和大多数生命那样疑问:“接下来的,那还会是我吗?”
  没有人回答这个只有“客观”才可解答(当然,“客观”也不能“解答”)的问题。于是史铁生先生将下面这段话作为了《我与地坛》的结尾: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而我,在高中这年读了史铁生先生的这本《我与地坛》,正站在我年轻而或许尚还无知的生命之上,阐释、理解着史铁生先生的那些有关生命的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特别的猫》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一部非虚构类代表作。莱辛是个爱猫成痴的作家,她在《特别的猫》里一反在其他小说中描写男女关系时那种辛辣犀利的文风,转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猫之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在她的笔下,猫的世界跌宕起伏、异彩纷呈,揭示了猫与人和谐相处、相互依靠的关系。全书文笔畅如行云流水,幽默而亲切,见猫性,也见人心。本文旨在从生态女性意识的角度来剖析莱辛笔下的猫,进而审视
摘 要:科幻小说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现代实验科学的发展,经过了科技大爆炸的催化,与科学反思的影响。美学自律和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直接反映在科幻小说当中。当科幻小说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审美性的小说类型时,他已经自觉地从科学主义走向了美学的深处。  关键词:科幻小说;科学主义;美学回归;审美现代性  作者简介:葛虹局,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辛亥革命使中国走出封建专制,但社会文化领域并没有完全适应政治上的巨变。市民阶层在动荡里表现出一种生存强权的冷漠,知识分子则苦于政教崩溃找寻不到出路,甚至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鲁迅的白话小说《孔乙己》正为我们揭示出新旧交替里民众生存的痛楚以及清末民初以缺失和彷徨为主调的社会文化现实。  关键词:辛亥革命;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文化;缺失  作者简介:程程(1993-),
摘 要: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收录了12篇主题涉及婚姻恋爱的作品。它们大多以节制的笔触描写了复杂多变的婚恋状态,为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添上了一抹极淡的玫瑰色。本文试从佛教思想、中国传统礼法影响、许地山个性和五四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四个方面,探寻许地山对于爱情婚恋描写趋向节制的原因。  关键词:许地山;缀网劳蛛;节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列夫·托尔斯泰针对俄罗斯家庭伦理故事探讨了女性世界的秘密,反映了他对女性解放的认知和态度。安娜这个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的鲜活代表,也是托尔斯泰女性意识萌发的标志。本文通过对女性意识觉醒的透析,来总结对现代女性都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萌发  作者简介:孙静,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诗经》是我国先秦时代诗歌总集,记载了先秦时代的文化、情感、宗教、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含有大量的婚恋诗。在婚恋诗中,常常使用植物这一意象,因而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诗经》中的植物与婚恋之间的联系,首先介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进而从内外两个角度对植物意象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述植物缠缚与人类婚恋的关系,以及咒术诗歌及束薪婚俗。  关键词:《诗经》;植物;婚恋;文化人类学  [中图分
摘 要:德语是一门有着明显性别范畴的语言,而德语人称名词的性别又分属于自然性别体系和语法性别体系。本文通过对德语人称名词中性别指称的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三种性别指称方式,即语法方式、词汇方式及构词方式,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德语人称名词自然性别与语法性别之间息息相关。  关键词:德语;人称名词;性别指称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可以提高我国群众的整体素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交流可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知识和精神需求,贴近群众文化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推进经济时代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加强群众的基层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策略  作者简介:李彦萍,英语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G24 [文
摘 要:《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了两次较隆重的元宵节,即元妃省亲庆元宵与宁国府祭宗祠、荣国府夜宴庆元宵。元宵佳节的盛宴与繁华不仅仅反映了贾府的奢华与富贵,更深层次的揭露了贾府月盈则亏、由盛转衰的不祥之兆。文章通过两次元宵佳节的对比分析,探求其深层意义,从宗法制度下的礼教文化、亲情伦理和贾府大喜终成大悲这三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红楼梦》;元宵佳节;宗法礼教  作者简介:张丽(1993-),女
摘 要:宋代杰出女作家李清照的词作有着独特的抒情特色和语言特色,本文将着笔对李清照婉约词进行研究,来论述其婉约词。首先从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李清照出身士大夫之家,深受家庭熏陶,从小便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其词中更是体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然后,从李清照少女、少妇、老妪三个年龄阶层来阐述其抒情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词;抒情艺术  作者简介:夏娟(1994.7-),女,湖南汉寿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