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教育质量,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校长都在谈、都在抓的问题,但大家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却往往有偏差。李镇西老师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深刻而富于诗意,他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如果所有老师、所有校长都能像李镇西老师一样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相信中国的学校将会变成孩子们幸福的海洋。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说法,经常被不少校长挂在嘴边。从字面上看,这些说法本身并没有错。难道办学校可以不要质量吗?当然不可以。如果一个校长不管质量,他应该立马下课!
  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关键在于,这里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问一些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指学校的‘升学率’啦!”如果是初中,人们会把中考上重点中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如果是高中,人们会把高考上重点大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如果校长大声疾呼:“一定要抓质量!”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这个校长要抓教学,要抓课堂,要抓考试了!
  如此理解质量不能算全错,但是如果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标准来衡量,这个理解绝对是不全面的。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个概念不是我的首创,但我赞同这个提法,并且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显然是针对非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出的。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我的理解就是要“符合规律”。说通俗些,就是教育要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作为人的特性。而非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则既不遵循教育的原则,也不尊重人的本质,把教育当产业,把学生当商品,无视教育的人性,更无视学生的生命。
  我理解并倡导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至少应该有如下内涵:
  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重视学习成绩,更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为学生的终生服务。
  一个学校追求升学率没有错,老师抓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没有错。且不说完整全面的教育质量本身就包含着智育方面的目标,就以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论,如果他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失去进入高中或大学的资格,以后就业就会面临困难,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无法享受求学的成功,谈何“一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学校不讲教学成绩,不追求升学率,这个学校就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学校,根本没有必要办下去。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学校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而且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所谓“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因为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少年应有的快乐。因此,一所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的几天”(中考或高考)的需要,更着眼于孩子未来50年、60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
  为了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以获得长久的幸福,教育就必须给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强壮的体格、健身的技能、善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襟、雅致的修养、学习的兴趣、阅读的习惯、坚忍的意志、科学的思维、创新的智慧、沟通的本领……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也理应是教育质量的内涵,而绝不应该被单一的成绩、名次和升学率所冲淡甚至剥夺。
  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找到一两个或更多的“天才学生”;同时,几乎每一所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学校,都可以在校友中找到一些著名人士。我们承认,培养杰出人才或者说拔尖人才,的确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之一,从学校走出去的精英学生确实是我们学校的办学业绩或者说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
  但是,如果仅仅把这少数精英学生当做我们的教育质量,甚至津津乐道于哪个名人是我们学校“培养”的,而忽略甚至无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样的质量观岂止是不科学,简直就是扭曲的、畸形的。我们的教育对象,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更多的是大量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育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甚至为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
  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对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成才标准的降低,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把相应的“尺子”,所谓“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所谓“做最好的自己”等,都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题中应有之义。无视学生的差异而一刀切的“英才教育”,或者为了照顾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让未来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吃不饱”的“平均教育”,都不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的“整体”优异的教育质量。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已经确定的教育方针。但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教育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说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或者说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追求,我们当然希望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这个目标是很难绝对达到的。原因在于,由于天资禀赋、性格气质、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必然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教育的科学性,正体现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当然,无论如何强调学生的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一致的。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在2007年致全体法国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我理解,这里萨科奇谈的就是教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和谐统一。每个儿童都是“唯一”的,其个性与成长之路具有“不可重复性”;但每一个儿童又是人类的一员,他必须继承并践行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观与精神美德。
  但是,我这里侧重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如何在“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的同时,更注重“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人们经常用“和谐发展”来表述理想的教育,这也是我把“和谐的质量”视为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内涵之一的原因。但是,这里的“和谐”,除了刚才说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外,也包括孩子在智慧、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希望所有学生体格健壮并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也鼓励学生发展体育特长,但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体育尖子;我们希望所有学生都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也鼓励学生发展艺术特长,但不苛求每一个学生都擅长某种乐器并获得考级证书;我们希望所有学生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也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但不奢望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出类拔萃。就发展而言,协调比平均更重要;就成长而言,幸福比卓越更可贵!
  第四,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现行教育体制,因为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这样的教育,我们痛苦,孩子也痛苦。但我们往往这样对孩子说:“现在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
  错了!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当然,这个“幸福”显然主要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甚至也不仅仅是孩子成才以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体验到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体验到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体验到来自少年天性的纵情释放、青春激情的随意挥洒的快乐……
  由这多方面的“快乐”所汇成的少年幸福,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哪怕是和应试联系最紧密的课堂教学,只要方法科学也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充满快乐。所谓“方法科学”,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用大白话来表述就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让“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过去的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讲得再多再好,学生不会等于零。我们现在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从教多年,发现优秀学生都有个特点:喜欢给同学讲题。人们往往只是单纯从助人为乐的角度表扬这些优秀学生,其实,从学习方法上看,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而且是不停地讲。这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很深刻,也很朴素。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现在我们要倒过来,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教会他们讲,创造条件让他们讲。这样的课堂,个个是老师,个个有事做,每个孩子都处于兴奋状态,都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自尊。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飞翔,是情感的流淌,是青春的燃烧,是生命的狂欢,怎能不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最后的教学成绩必然整体是理想的。这已经被许多学校的高效课堂所无可争辩地证明。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些说法一点错都没有,我们还应该继续并永远这样强调教育质量。只是,这里所说的“质量”应该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之“教育质量”——它是可持续的教育质量,是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和谐的教育质量,是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教育质量,是“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的教育质量。
  (责 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微博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新闻平台和言论平台之际,安徽日报社评论内容生产系统对做好党报微博新闻评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继续在微博账号上实现延伸。本文以其重点打造的评论栏目“Hi,你早”为例,探讨党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体系选择。  【关键词】党报微博 新闻评论 话语体系  微博新闻评论是指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其话语
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独有的内容,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系统而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下面谈谈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感悟以及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一点经验。    一、问题情境——提供思辨之境    钻研教材是备课工作的重要一环。《数学广角》的内容因受教材篇幅的限制,未能提供详尽的教学内容、呈现
编者按:  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在顺利完成“两基”任务的基础上,适时把工作重心转向巩固提高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河南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自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发迎接、宣传十七大精神的文章,请读者予以关注。    2003年,当新世纪的钟声还在华夏大地回荡的时候,经过艰苦卓绝奋斗拼搏的9800万中原儿
对于班主任来说,经常遇到选班干部、选文明学生、选三好学生的事。是指名还是让学生投票?一次,我在无记名投票中发现好学生票少、差学生反而票多。一问学生,原来是私下里有学生拉选票。民主选举,反而选不出好学生,班主任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  话题提供:延津县丰庄镇丰庄学校 常爱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宝丰县大营镇第三中学耿永红  新的一届班委选举计票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李晓阳45票……
编者按: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如何构建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成了数学教学中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期的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如何构建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  ■ 安阳市曙光学校 冯 涛    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指的是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开放的,问题设计是开放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
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课题,通过专题活动的全过程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用好这个平台呢?  一、把握好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控制度  1.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选取的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
从初建时只有一座5层教学楼和一座连廊式的综合实验楼,到如今办公楼、教学楼和师生公寓楼一应俱全,长达百米的文化长廊、丛竹草坪、花间小道让整个校园和谐有致,坐落在湍河岸边的邓州市城区第五初中,育才路、雷锋路、奥运路、求知路、腾飞路……处处透出温馨和谐、匠心独具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年伊始,在这所学校采访时,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点点滴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史坚毅校长从一上任就
等等等……
期刊
《夜色》是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文是一首儿歌,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本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而后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儿歌背下来。  新课程标准
1.我的一次“经典”提问  背景: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主要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和回答组成的,那些看似平常的提问,往往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走向”,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本月我们把“我的一次‘经典’提问”作为主题论坛,是想通过大家的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感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研讨课堂提问的原则和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讨论形式:通过个人在“研修茶座”博客网所申请的博客。  讨论时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