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黏膜免疫屏障-肠道菌群”下的中药治疗IBS-D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lg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le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而改变。IBS全球患病率为7%21%,在我国对普通人群采用同一诊断标准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IBS症状常反复发作,除了具有消化道症状,肠外症状如心悸、失眠、头晕、头痛、乏力等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排便习惯可以将IBS分为以下几种亚型,IBS便秘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IBS-C),IBS腹泻型(irritable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IBS混合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其中以IBS-D患病率最高。对IBS患者而言,IBS-D相关症状是导致患者进入医疗单位寻求治疗的主要因素。IBS-D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偏稀。符合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的6型、7型。IB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对IBS的研究主要围绕脑-肠互动异常展开。既往对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症状产生的认识以动力异常为主。目前认为导致IBS症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内脏高敏,动力因素,肠道菌群改变,肠黏膜免疫失调,中枢神经处理异常等。其中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的特征性改变是目前IBS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疗IBS的靶向所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微生态/免疫调节剂,针对腹泻,便秘,腹痛的药物治疗,以及抗焦虑抑郁治疗等。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积累了大量经验。IBS-D腹痛与腹泻共见,当属于“泄泻”、“腹痛”范畴,其中肝郁脾虚为本病的核心病机。疏肝理脾乃治疗IBS-D的关键所在。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多靶点干预本病,内容包扩改善肠道免疫炎性反应,调节脑-肠互动异常,改善肠道菌群等。目的:探讨IBS-D的发病机制;阐释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人体试验,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预试验。纳入IBS-D患者共34例,随机分为中药复方组(IBS-d,n=24),空白对照组(IBS-dCG,n=10)两组。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n=30)。对所纳入的受试者登记基本信息,进行病例报告表记录。中药复方组予痛泻要方加味干预四周,空白对照组予一般非药物治疗干预四周。以治疗前后HAD,Wong-Baker积分,中医症状积分为结局指标。为中药复方治疗IBS-D的有效性提供证据支持,同时为后续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样本计算依据。第二部分为肠黏膜免疫屏障研究。共纳入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26例。健康对照组(Health)20例。随机从26例IBS-D患者中选出10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组和IBS-D患者经中药复方治疗前后的血DAO,D-LA,IL-1β,IL-10,5-HT水平。通过对比不同组别血浆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IBS-D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第三部分为肠道微生物研究。本试验共纳入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30例。随机从30例IBS-D患者中选出20名患者并将之分成2组。一组为中药复方组(n=10),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n=10)。采用16SrDNA的方法检测收集到的粪便标本,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探讨IBS-D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的干预靶点。结果:第一部分前瞻性队列研究预实验结果:纳入的30名健康志愿者中,有1例因标本采集不合格予以剔除。其余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健康对照组与IBS-D患者HAD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BS-D患者HAD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IBS-D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中药复方组经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后HAD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复方组治疗前后Wong-Baker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复方在缓解患者腹痛症状上有明显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IBS-D患者腹痛(P<0.05),便溏不爽(P<0.05),肠鸣矢气(P<0.05),腹痛作泻(P<0.05),腹泻急迫(P<0.05),小便短赤(P<0.05),肛门灼热(P<0.05)症状治疗前后缓解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的其它症状,经中药复方干预后,均有所缓解,但缓解力度不大,尚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复方组经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中药复方组治疗总有效率91.66%。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非药物治疗后,痊愈0人,显效0人,有效5人,总有效率为50%。一般非药物治疗可以改善IBS-D患者的症状,但是总体有效率不高,疗效不显著。中药复方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对比,Wong-Baker具有明显差异(P<0.01),中医症状积分具有明显差异(P<0.01),HA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IBS-D患者症状。特别是改善腹痛,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痛作泻,腹泻急迫,小便短赤,肛门灼热等症状。但为期四周的中药复方治疗尚不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第二部分肠黏膜屏障试验结果:10例进行中药复方干预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中途退出未完成试验,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等事件发生。对比IBS-D患者同健康人群血浆D-LA,DAO,IL-1β,IL-10,5-HT水平发现IBS-D患者血浆IL-1β,5-HT,D-LA,DAO水平均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1),而IL-10较健康人降低(P<0.01)。用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四周后,发现服药后D-LA,DAO,IL-1β,5-HT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健康人群水平。而IL-10则较服药前明显升高(P<0.01)但仍低于健康人群水平。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下调人体的促炎细胞因子、血浆脑肠肽水平,同时上调抑炎细胞因子达到减轻IBS-D患者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强其肠黏膜屏障,进而改善IBS-D临床症状的作用。第三部分肠道菌群试验结果:本试验纳入的30例IBS-D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粪便标本采集不合格予以剔除。其余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采用16SrDNA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得出:健康组与IBS-D患者菌群结构差异性比较: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门水平差异性物种(P<0.05);拟杆菌纲、放线菌纲为纲水平差异性物种(P<0.05);拟杆菌目、双歧杆菌目、巴斯德氏菌目为目水平显著差异性物种(P<0.05);消化链球菌科、双歧杆菌科、普雷沃菌科、肠球菌科、巴氏杆菌科为科水平显著差异性物种(P<0.05);嗜血杆菌属、肠球菌属、帕拉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为属水平差异性物种(P<0.05)。健康组与IBS-D组Alpha多样性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人群菌群构成具有明显差异性。LefSe分析显示IBS-D患者组LDA score>2的差异物种biomarker有:帕拉普氏菌科、军团菌科、S247、互养菌科,其中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纲目LDA score>4,是在IBS-D患者中具有显著差异性物种中,影响最为巨大的菌群。在健康组LDA score>2的差异物种biomarker有:肠球菌属、肠球菌科、卟啉单胞菌属、不解糖嗜胨菌属、杆菌目、脱卤杆菌属、脱卤杆菌科、SMB53、丛毛单胞菌科、丛毛单胞菌属、链型杆菌属、杆菌科、放线菌门。其中LDA score>3的差异物种biomarker有消化链球菌科、双歧杆菌属、放线菌纲、双歧杆菌目、双歧杆菌科、粪便杆菌属。其中粪便杆菌属是健康组具有显著差异性物种中影响最大的菌群。IBS-D患者中药治疗前后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值排在前两位的细菌,依次是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治疗前比治疗后依次为(53.4%vs 48.1%)、(43.2%vs 45.4%);梭菌纲、拟杆菌纲(52.5%vs 47.0%)、(43.2%vs45.4%);梭菌目、拟杆菌目(52.5%vs 47.0%)、(43.2%vs 45.4%);毛螺菌科、拟杆菌科(34.3%vs 25.5%)、(23.8%vs 26.6%),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23.8%vs 26.6%)、(18.6%vs17.2%),经过中药复方干预四周后,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拟杆菌科、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而硬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毛螺菌科、普雷沃菌属较治疗前相对丰度值有所降低,但尚无统计学意义。IBS-D经中药复方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上,门水平TM7为主要差异性物种(P<0.05);属水平上杆菌属主要差异性物种(P<0.05)。IBS-D治疗前后Alpha、Beta多样性分析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LefSe分析并未找到两组有差异性的物种。对比空白对照组,并未产生完全一致的肠菌改变,表明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加味以肠道内TM7等细菌作为作用靶点,进而影响肠黏膜屏障,达到治疗作用。结论:IBS-D的发病机制同肠黏膜免疫失调,肠道菌群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衡相关,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导致了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而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更容易导致肠内抗原物质接触肠黏膜抗原呈递细胞,从而刺激产生更多的炎性刺激因子,加重肠黏膜免疫屏障的损害。即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同肠黏膜免疫屏障的损害互为因果关系,而中药复方痛泻要方加味可减轻患者症状,其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下调肠黏膜通透性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MMP-2,-9和TIMP-1,-2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四个蛋白在SCC的表达与SCC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皮肤SCC早期浸润转移
线性模型被广泛的应用在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遗传学、博弈论等领域,其含参估计模型及其相应的有偏估计方法是使用数学求解实际问题这一领域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本文针
Li-Huei Tsai的研究表明40Hz的闪烁频率会使阿尔兹海默病模型的小鼠视觉皮层中β-淀粉样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这可能为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对
对于线性模型中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系统和完整的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带约束线性模型回归系数岭估计的影响分析问题。基于所提出的条件岭估计,分
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火电厂继电保护装置的不正确动作,不仅对电力设备的安全穗定运行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孔发犬面积停电事故。文章结合工作实际,从火电厂人为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事故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中机器人的特殊活动区域,提出采用多个光电传感器组合对机器人可行路径的检测,通过标定多个光电传感器的安装参数与设定检测阈值的方法,对可行路径的边界、
祥瑞(或称符瑞、祯祥等)是中国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吉祥征兆。祥瑞文化的产生客观上需要王权、天命、德行等因素的出现并与征兆信仰相互配合。周代初期,周人在反思殷亡
美食类纪录片的翻译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译好此类纪录片会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以《人生一串》的前三集(《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为语料进行模拟汉英交替传译,详细介绍此次模拟实践的过程,包括从实践前期准备阶段到实践结束后分析总结的全过程。并就其中用到的直译加注、意译、增译以及句式重组的交传技巧进行了案例分析,分别体现了功能目的论三原则中
据商务部预报,8月1日至7日重点监测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连续五周小幅上涨。其中,钢价连续四周上涨,比7月上旬上涨1.9%;冶金原料价格上涨,国内铁矿石、冶金焦市场价格分别比前
<正> 过氧乙酸是常用的化学消毒药,水溶液极易水解成乙酸和过氧化氢,其反应是可逆的,如能提高过氧化氢的稳定性,即可使反应不易向右移动,从而提高过氧乙酸的稳定程度。根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