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霉素类药物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危害极大。据WHO统计,青霉素过敏发生率为0.7%~10%,休克发生率为0.004%~0.015%,休克死亡率为0.0015%~0.002%。过敏反应严重影响着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尚无理想的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较为常用,但其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较高,且有时可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本文在国内首次制成青霉素类药物8种特异性抗原纸片,并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法(radioallergsorbent test,RAST)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分析青霉素皮试与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相关性;评价皮试的准确性与特异性;完善和改进该类药物过敏的诊断方法;进一步探讨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机制。 1.方法 1.1 制备抗原纸片将青霉素G(PG)、青霉素V(PV)、氨苄西林(AP)和阿莫西林(AX)的主、次要抗原决定簇连接到载体纸片上,制成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纸片。并与国外同种参比纸片进行对比试验;检测30例脐血和101例正常人血清,观察脐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中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基础值范围,确定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标准。 1.2 病例收集 青霉素皮试阳性史者、青霉素皮试阳性即刻者和青霉素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症状者三种过敏病人血清,共计259例。 1.3 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抗体用RAST法检测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并分析比较它与皮内试验的内在联系。郑州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青霉素皮肤试验与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相关性2.结果2.1方法学考察本实验制成的抗原纸片与国外参比纸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两种纸片活性无差异(乃0.05)。抗原纸片自身稳定性好,变异度小。2.2皮试阳性反应程度与特异性19〔抗体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工gE抗体总阳性率为62.2%(161/259)。按皮试阳性程度分级比较,青霉素皮试阳性程度为“+”时,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45.7%(21/46);“2+”时,抗体阳性率为57.1%(24/42);“3+,,时,抗体阳性率为85.2%(23/27);“4+,,时,抗体阳性率为100%(7/7)。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尸<0.05)。实验证明,随着皮试阳性程度的提高,特异性IgE抗体与皮试的符合率也随之提高。2.3皮试阳性史组与皮试阳性即刻组特异性lgE抗体经独立样本t检验,皮试阳性史组8种特异性IgE抗体均数均低于皮试阳性即刻组,除氨节西林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APA一IgE)和阿莫西林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AxA一IgE)外,其它6种IgE抗体差异均有显著性(尸<0.05)。证明过敏病人体内IgE抗体随时间延长而降低。2.4特异性19〔抗体交叉反应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病例中,31.7%(51/161)只表现为单一抗体阳性,33.5%(54/161)只检测到针对某一种抗生素的特异性抗体;68.3%(1 10八61)为两种以上抗体阳性,66.5%(107/161)为针对两种以上药物抗体阳性。实验证明,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病人中,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对青霉素识别表现出特异性,有的表现为无交叉过敏反应,有的仅表现出部分交叉过敏反应,有的表现为完全交叉过敏反应。2.5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者特异性19〔抗体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病人,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63%(1 7/27);皮试阳性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62.1%(144/232)。结果表明,皮试阴性用药后过敏反应病人与皮试阳性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2.6过敏体质人群青霉素特异性1 gE抗体过敏体质人群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是71.8%(51/71),非过敏体质人群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是52.6%(41/78),前者阳性率高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7性别、年龄与特异性lgE抗体男女之间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3郑州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青霉素皮肤试验与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沙相关性组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结论3.1本实验自制的青霉素类药物抗原纸片,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均较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无明显差异。3.2特异性IgE阳性率随皮试阳性反应程度增强而提高。皮试阳性病人特异性IgE抗体,随皮试与采血时间间隔延长而降低。3.3特异性IgE抗体对青霉素类药物识别有的表现为无交叉过敏反应,有的仅表现出部分交叉过敏反应,有的表现为完全交叉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