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多层面分析人格与体质的相关性,为“形神合一”思想在人格与体质关系中的存在提供实证依据,并为预测人格与体质发展及变化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以2008年同时完成五态人格测验和五五体质检测的全国常模中的9606份有效样本数据与2009年同时完成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症状自评量表3份问卷的989份大学生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各典型人格组的体质特征与全国水平的差异;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体质的内部结构;运用积差相关分析人格与体质阴阳维度相关及体质因子与五态人格的相关;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体质在影响人格与心理症状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间的比较研究;运用路径分析探索对心理症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运用多种方法,从多层面对中医人格与体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分析典型人格组体质特征发现,典型太阳人的平人质、阳热质、偏风质高于全国水平,而阳虚质、气虚质、气滞质低于全国水平(P<0.05);典型少阳人的平人质、阳热质高于全国水平,而气滞质低于全国水平(P<0.05);典型阴阳和平人的平人质、阳热质、偏风质高于全国水平,而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偏燥质、气虚质、气滞质、血虚质、血瘀质低于全国水平(P<0.05);典型少阴人的偏风质高于全国水平(P<0.05);典型太阴人的阴寒质、阳虚质、气滞质、血瘀质高于全国水平,而平人质、多痰质、偏风质低于全国水平(P<0.05),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五态人格与五五体质阴阳维度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人格阳分与体质阳分呈正相关(P<0.01),与人格阴分呈负相关(P<0.01);人格阴分与体质阴分呈正相关(P<0.01),与体质阳分呈负相关(P<0.01);体质阳分与体质阴分呈正相关(P<0.01),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五五体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13类体质可以归纳为4个体质因子。因子1包括阴寒质、阳虚质、偏湿质、多痰质、气虚质,定名为寒湿体质;因子2包括偏风质、平人质、气虚质,定名为非偏体质;因子3包括阳热质与阴虚质,定名为偏热体质;因子4包括偏燥质、血瘀质、血虚质、气滞质、气虚质,定名为瘀滞体质。四个因子累计解释总变异的73.76%。4.五态人格与体质4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太阳人格与非偏体质、偏热体质呈正相关(P<0.01),与瘀滞体质呈负相关(P<0.01);少阳人格与非偏体质、偏热体质呈正相关(P<0.01),与瘀滞体质呈负相关(P<0.01),也与寒湿体质呈负相关(P<0.05);阴阳和平人格与非偏体质呈正相关(P<0.01),与瘀滞体质呈负相关(P<0.01);少阴人格与偏热体质呈负相关(P<0.05);太阴人格与瘀滞体质、寒湿体质呈正相关(P<0.01),与非偏体质呈负相关(P<0.01),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基于理论考虑,进行结果方程模型分析,设立了可以接受的三个嵌套假设模型。三个模型中,模型3的GFI、AGFI、NFI、TLI、CFI均小于0.9,RMSEA大于0.08,舍弃模型3的假设。通过嵌套模型的比较,模型1优于模型2(P<0.01),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模型1的拟合指数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6.对模型1进行反复修正得到简化的模型1’。在各变量对心理症状的预测作用分析中发现,发现太阴人格(总效应0.450,无间接效应)与瘀滞体质(总效应0.456,直接效应0.240,间接效应0.216)具有对心理症状最明显的正效应,阴阳和平人格对心理症状产生最明显的负效应(总效应-0.180)。结论:1.借助全国大样本数据抽取典型人格人群分析其体质特征,发现5种典型的中医人格类型人群表现出相应的体质特征,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人格特征个体进行身心调整,为预防体质偏颇提供依据。2.通过大学生人格与体质阴阳维度相关分析发现,同一阴阳属性的人格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的相关,体现了中医学心身的一致性,证实了“形神合一”的客观存在。3.通过对五五体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3类体质能够归纳为寒湿体质、非偏体质、偏热体质、瘀滞体质4个因子,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体质的内部结构。4.通过五态人格与体质因子相关分析,发现五态人格与体质4个因子存在一定联系,体现了中医学心身合一的整体性。5.通过引入心理症状作为人格与体质的研究因变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忽略体质对人格的重要影响,证实了中医学心身合一的整体性。体质在影响心理症状的过程中,人格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体质不仅通过人格作为中介影响心理症状,同时体质直接影响心理症状的发生。本研究分析了中医学人格特征与体质类别间存在的相关性,印证了中医理论“形神合一”的客观存在,对深入理解中医学整体观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心身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