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诊断延迟时间及依从性相关因素探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住院患者诊断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及确诊后依从性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及缩短诊断延迟时间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同时为依从性差的特定人群提供更好的管理措施。方法:收集符合2018版Mc Donld MS诊断标准的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患者,并筛选出确诊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诊断延迟的病例39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电话访问等形式获得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临床诊断(包括分型)、首次出现症状类型、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及明确诊断时间、确诊前有无其他医学诊断等。整理数据并进行二次数据审查、伦理审批及去隐私化。通过统计学软件统计并分析影响诊断延迟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而对39名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治疗方案依从性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将依从性分为两个亚组,其中采纳专业医师治疗方案的患者归类为依从性良好,途中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归类为依从性较差,探讨影响患者依从性相关因素。结果: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住院且诊断延迟患者39例,男女之比为1:1.6,首次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32.7±11.5岁,中位年龄为34岁,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34.9±11.6岁,中位年龄为38岁,平均诊断延迟时间为21.8±31.1个月,诊断延迟中位数为9个月。2.经单因素分析年龄、临床类型、首次出现运动症状、误诊与MS患者诊断延迟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年龄、首次出现运动症状与误诊是诊断延迟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99、0.024、0.091)。3.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受教育程度与患者依从性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64、0.159)。4.年龄>40岁的患者其诊断延迟时间长,依从性差。结论: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住院且诊断延迟患者39例,男女之比为1:1.6,首次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32.7±11.5岁,中位年龄为34岁,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34.9±11.6岁,中位年龄为38岁,平均诊断延迟时间为21.8±31.1个月,诊断延迟中位数为9个月。2.年龄、首次出现运动症状与误诊是诊断延迟时间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神经内科专家针对疑似患者应重点关注以上几个方面以缩短诊断延迟时间。3.年龄、受教育程度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应着重的对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及治疗指导。4.年龄>40岁的患者其诊断延迟时间长,依从性差。年龄应是整个MS患者病程中需要被关注的重中之重。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普拉克索与安慰剂相比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查找所有普拉克索治疗PD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相关文献的参
第一部分LAA型与CE型AIS侧支循环及其预后影响:基于MRA的初步研究目的:侧支循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重要预后因素,但尚未见基于病因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心源性栓塞型(CE)AIS侧支循环差异,以及该差异是否影响侧支循环对预后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前循环AIS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patent foramen ovale associated stroke,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建立其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本课题连续收集了PFO患者184人,分为PFO-AS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传统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心脏结构及功能、卵圆孔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建立可个体
目的:按国际抗癫痫联盟2017年最新病因分类标准,分析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见病因,为尽早对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以癫痫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病历资料极其不完善、假性发作及以其他疾病为首发症状入院患者。将病人分为儿童组(0-6岁);少年组(7-17岁);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6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明确的脑卒中早期手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直接训练器组(智能关节训练器组)和实验组(t DCS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组),每组患者30例。所
目的:探讨位于X染色体的IRAK1基因多态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方法:利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102名NMOSD患者及213名健康对照组进行外周血DNA提取,并用Snapshot试剂盒进行IRAK1常见的4个位点——rs1059702、rs7061789、rs1059703、rs3027898进行分析,利用q PCR技术对30例NMOSD急性期患者及15
目的:调查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人群的口腔疾病情况;分析比较口腔疾病情况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群和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群中的发病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49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疾病情况调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饮酒史、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受教育程度(分为<9年和≥9
目的:调查隐源性卒中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了解PFO介入封堵术对18个月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卒中复发的获益,即是否会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探究年龄、性别、卵圆孔大小等因素是否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复发的原因之一。方法:选取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3月15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9469例),根据TOAST分
目的:利用3.0T HR-MRI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病因分布、危险因素及不同颅内动脉斑块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19/11-2020/1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行HR MRI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62例,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狭窄高危因素、病因分布的差异,比较不同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1.本组病例中前、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均受累为128例(45.86%)
目的: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痛性强直痉挛(P TS)的临床特点及PTS对NMO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年IPND修订的NMO SD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电话调查,主要用到的评分量表有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Penn痉挛频率量表(PSFS)、修订的疲劳影响量表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