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岸线的变化是一个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过程,从而影响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沿海人民的生存条件。因此连续、准确的获取海岸线数据信息,开展研究区的海岸线时空变化研究,对持续有效开展沿海资源开发、保障沿海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协调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以福建省和台湾岛1995、2001、2010和2017年共四期的Landsat系列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主要开展以下内容的研究:(1)分别建立福建省、台湾岛海岸线分类体系;(2)对海岸线位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3)分别提取了福建省、台湾岛1995-2017年间4期海岸线信息,基于海岸线提取结果开展海岸线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4)基于福建省、台湾岛两岸海岸线变迁情况,对比两地海岸线演变特征及不同时期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基于文献资料,结合福建省、台湾岛两岸实地情况从海岸线的成因和海岸线的底质等方面,建立了适用于台湾海峡两岸相对详细的海岸线分类体系,其中分类体系包括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两大类,其中自然岸线包括基岩岸线、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生物岸线和河口岸线,结合遥感图像中海岸线的位置、色彩、纹理以及地物邻接关系等特征分别建立福建省、台湾岛海岸线遥感解译标志集。从海岸线类型、长度、分形维数、海岸线形态以及淤蚀变化等对1995-2017年间福建省、台湾岛海岸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海岸长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共增加389.05km,前中后期增加值分别为54.03km、124.71km、210.31km,其中人工岸线变化最大,由1995年的911.16km增至2017年的1624.13km;台湾岛海岸长度研究期内共增加18.99km,人工岸线变化由1995年的289.59km增至2017年的390.98km。2.研究期内福建省海岸线分形维数总体呈增大趋势,其中厦门海岸线分形维数持续增大,宁德、漳州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福州、泉州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研究期内台湾岛海岸线分形维数总体呈增大趋势,其中新北市、高雄市、彰化县、桃园市海岸线分形维数持续增大,宜兰县、屏东县、嘉义市、苗栗县等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1995-2017年间福建省和台湾典型基岩海岸线段海湾总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岸段海岸线总体由早期较平直状态逐渐趋于弯曲,面积均值、海湾宽度与海湾深度总体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海湾方向逐渐偏向东南,不对称系数值、形状因子、形态系数、弯曲系数和紧凑系数呈现多样化的变化趋势。4.1995-2017年间福建省和台湾岛海岸线整体呈现持续扩张状态,其中各时期岸线净移动量(0-0.5km)分别占比60.49%、44.57%;54.61%、34.82%;57.00%、51.77%,各时期岸线净移动量负值占比分别为39.12%、52.75%;40.40%、34.82%;36.47%、51.77%,部分岸段因海浪侵蚀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岸线“离海后退”现象。5.海岸线空间位置的变化使得海岸带土地面积发生相应变化,福建面积变化主要集中湄洲湾、兴化湾。中后期湄洲湾因岸线变化土地面积增加约18.85km~2、42.52km~2,其中建设用地约7.01km~2、16.61km~2,围垦农田约4.04km~2、1.72km~2;各时期台湾岛高雄港因岸线变化建设用地增加约1.4km~2、0.46km~2、4.72km~2,港口扩建等是造成该段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如高雄港扩建以围填海等方式增加基础设施用地如道路、仓储用地等。6.福建省和台湾岛海岸线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海平面变化、河口泥沙淤积、风暴潮、地势变化和波浪潮汐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港口建设、养殖池塘、盐田围垦以及城镇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