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教学质量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成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随着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对于技术的关注由重视硬软件及资源建设,转为关注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为了探讨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效果,本研究利用教育部正在进行的面向高等教育开展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的契机,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对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调查学校包括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调查的实验课程包括《大学化学实验》、《化学信息学》、《普通物理学》、《电磁场与电磁波》、《会计信息系统》和《运作管理》6门课程。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的6门课程中的281名学生和33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4名学生和11位教师开展了访谈。调查包括8个因素:(1)被测人员特征;(2)学生的学习经验;(3)学生的学习策略;(4)教师的教学技能;(5)学生对课程满意度;(6)课堂上某一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频率;(7)课堂上某一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效果;(8)被测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采用ppt教学的方式最多,其次是运用信息技术来补充教学、做练习等。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较多地使用了教科书和多媒体,课堂讨论仅占44.5%。学生和教师都对使用信息技术持肯定态度,认为信息技术为学习或工作带来了便利。学科对比发现,经管类课程比理工类课程呈现出更好学习体验:互动性更强、学习自主性更高。相关性分析的结论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频率、效果与课程满意度均呈正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得越多学生对其效果肯定越高,课程满意度越高。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应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2)应加强教学设计,增加教学精力的投入。(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加强互动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4)创新教师考核机制,合理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5)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6)设置一些有难度、需要深入讨论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此外,针对一些班级规模大、课程考核模式固定的基础课程应重新审视教学目标,设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