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良性功能性前庭相关疾病,以发作性自发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形式,每次持续5min至72h,病史中合并反复发作的单侧搏动性头痛,病程中伴有畏声、畏光等症状,偶于发作前出现视觉先兆。VM关联了偏头痛和眩晕两种症状,仅根据Bárány协会和国际头痛学会发布制定的VM诊断标准,在缺乏诊断性临床资料的前提下,许多偏头痛和眩晕病人并不能明确诊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良性功能性前庭相关疾病,以发作性自发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形式,每次持续5min至72h,病史中合并反复发作的单侧搏动性头痛,病程中伴有畏声、畏光等症状,偶于发作前出现视觉先兆。VM关联了偏头痛和眩晕两种症状,仅根据Bárány协会和国际头痛学会发布制定的VM诊断标准,在缺乏诊断性临床资料的前提下,许多偏头痛和眩晕病人并不能明确诊断;同时,由于VM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即使明确诊断的VM患者也不能获得有效治疗,从而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VM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因此,我们对VM患者进行分型,即家族聚集性前庭性偏头痛(Family clustered vestibular migraine,FCVM)和散发性前庭性偏头痛(Sporadic vestibular migraine,SVM),分析比较FCVM患者和SVM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为不同类型的VM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临床诊疗方案和参考依据。同时,VM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是异质的、不确定的和复杂的多致病基因遗传,现已发现的致病基因及相关位点,包括CACNA1A、ATPl A2、SCN1A、5-HTR6、22q12、5p15及11q等,但是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对VM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初步探索,进而为新致病基因的发现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制表式病史采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眩晕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18例VM患者。以患者及其直系亲属中VM患病人数作为分型依据,≥3名VM患者,即具有家族遗传史,称为FCVM(66例);<3名称为SVM(52例)。依此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症状形式、影响因素、听力学症状、发作后遗症及合并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不同类型VM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前期分型标准,选择2例FCVM确诊患者作为先证者,分别追溯其三代家系信息构成家系1(Family-1,F1)和家系2(Family-1,F2),对其临床特征及遗传规律进行分析。3.通过WGS对上述两个VM三代家系7名家系成员(4名患者和3名正常人)进行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获得样本共分离基因;对样本共分离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在家系中其余患者及正常人中进行验证,获得家系共分离基因,初步探索VM的致病基因。结果:1.与SVM患者相比,FCVM患者的头痛平均发病年龄较早(23.88±11.45岁比28.77±11.85岁,χ2=2.267,P=0.025),间隔时间较长(13.11±10.08岁比8.50±9.26岁,χ2=2.554,P=0.012)。精神焦虑、颈部僵直及注意力难以集中于FCVM患者发作后期,较SVM患者更多见(P<0.001;P=0.028;P=0.001)。FCVM患者合并原发性晕动病(Primary motion sickness,PMo S)多于SVM患者[74.2%(49例)比48.1%(25例),χ2=2.906,P=0.004]。2.本组研究两家系中VM以垂直方式从一代连续传给下一代,男女均发病,女性患病率较高,病情较男性重,病程中生活质量较男性差。3.在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M家系中,通过WGS技术,在7名家系成员(4名患者和3名正常人)中鉴定,发现了91个共分离基因,包括HSPG2、RYR3、EZR和PRMT2等基因;在两家系成员(5名患者及3名正常人)中进行验证,发现1个候选新基因RYR3,及其1个错义突变c.10G>A,对VM致病基因的发现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论:1.FCVM患者和SVM患者的性别分布、基本症状形式、影响因素及听力学症状无明显差异,均以女性多发,以前庭症状及偏头痛为主要症状形式,对劳累、噪声、强光及压力相对易感,以耳鸣最多见;但是,FCVM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早,两症状间隔时间较长,预后不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经验方案;PMo S可能为VM的主要合并症,可作为FCVM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2.VM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MoS与VM在基因层面的研究可相互推进。3.RYR3基因可能是VM的新致病基因,在VM的致病性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纳入睡眠时间与冠心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睡眠时间与冠心病风险(发病及死亡风险)的量效关系,为冠心病防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 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6月28日,筛选关于睡眠时间与冠心病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献,双人
目的了解城乡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焦虑的发生情况,从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工作及家庭、入院辅助检查4方面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研究的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四科住院的心血管病患者10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入选患者进行自制调查问卷填写,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工作及家庭,入院辅助检查查阅电子病历系统获得。选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
背景与目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心脏结构及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累积效应和最终结果[1],是各种原发性的心脏疾病或者全身疾病累及心脏所导致,是一组具有不同病理生理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首位。心力衰竭按射血分数分类,分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EFp HF)、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EFmr HF)和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EFr HF)。其中,EFr HF发病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中miR-365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但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9例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且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的受试者均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的改变,并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检查并确诊的35例HCM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并存储左心室各标准切面二维动态图像。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测量室间
引起世界范围内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A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慢性炎症过程,也是许多疾病的关键环节。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损伤,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招募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AS的慢性发展。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一种表达于机体各种组织中的一种蛋白,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PHPS1是一种SHP-2的特异性抑制剂
肺是失血性休克后最早、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失血性休克导致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高达80%,且ALI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的病死率约为40%。因此,探索ALI的发生机制并以此决策ALI的干预措施对于防治重症失血性休克极为重要。研究表明,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失控是重症失血性休克引起ALI的重要机制之一;瞬时感受器电位M2型(TRPM2)通道活化
目的:了解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寻找影响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住院分娩,并在产后6~8周门诊复诊的产妇。经本人知情同意后填写调查问卷,收集产妇的基本情况和产科情况等相关资料,并由专业培训医师使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仪进行操作,通过对产妇体表肌电信号采集、分析获得初步的盆底肌力值。对所获取的产妇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CVD患者在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也承受了多病的负担。多病是导致CV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资源使用增加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多病患者的治疗要使用更多的药物,需要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可能存在疾病与疾病之间的治疗矛盾以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使用冲突,这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给医疗保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
目的:本研究将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与传统拮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对使用舒更葡糖钠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全面检索关于舒更葡糖钠用于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小儿神经肌肉阻滞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