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高龄少子化特征日益凸显,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不断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有赖于进一步探讨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状况。本研究对以往国内外生育相关理论、生育意愿变迁、生育性别偏好、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关系以及社会分层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发现生育意愿研究很少直接运用社会分层视角展开。有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分层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高龄少子化特征日益凸显,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不断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有赖于进一步探讨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状况。本研究对以往国内外生育相关理论、生育意愿变迁、生育性别偏好、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关系以及社会分层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发现生育意愿研究很少直接运用社会分层视角展开。有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分层视角出发,基于CSS2011、CSS2015和CSS2019三年调查数据,主要通过量化方法,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近10年间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阶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发现,第一,不同职业阶层育龄女性理想子女数差异有所增加,职业对育龄女性理想子女数的作用日益凸显,育龄女性职业阶层地位越高,越倾向于少生子女;在性别偏好上,职业阶层地位越低,男孩偏好相对较强,无性别偏好相对较弱。第二,收入对育龄女性理想子女数的作用存在不稳定性,不过总的来说,中等收入阶层育龄女性具有较弱的性别偏好和较强的少生意愿。第三,教育对育龄女性理想子女数具有抑制作用,对生育性别偏好具有积极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育龄女性理想子女数相对减少,越趋于无性别偏好和女孩偏好。第四,育龄女性主观地位认同对其理想子女数的影响日渐式微,主观中下层的育龄女性意愿生育更为强烈;在性别偏好方面,主观中层育龄女性相对更倾向于无性别偏好。第五,婚姻、年龄、户籍、民族和地区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存在不同影响。第六,育龄女性生育性别偏好日益弱化,但理想子女数不容乐观,意愿生育数量低于更替水平,低生育率状况并未完全获得改观,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具有可行性。这些研究尝试或许能为提高人口质量、尤其是改善人口结构,进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供可能的参考。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分层视角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生育意愿相关研究视野。不过,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纳入生育成本、孩次性别等更多因素,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多变量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剖析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以期为生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好的借鉴。
其他文献
汶上县山东梆子是由山陕梆子流入,与汶上当地风俗、人文结合后产生的地方剧种,是鲁西南地区传统曲艺的重要代表。作为一种集文学、音乐、动作、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汶上县山东梆子在形成、流变、信仰、传承、发展的各个过程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地方民俗色彩。在民俗视角下研究汶上县的山东梆子不仅可以认识它本身具有的民俗特点,还可通过分析班社艺人们内部的信仰、组织、演出等习俗认识它如何与外界进行交流。笔者通过对
中国共产党在2021年迎来百年华诞。回首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正是不计其数的奋斗者以深藏在内心的奋斗精神为火种点燃熊熊火把,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实现“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道路。永久奋斗精神是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精神内涵,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可以说,正是积极、奋进、向上、乐观的精神风貌为夺取“第一个百年”伟大目标的最终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进程迈上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和改善,因此人民期盼过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日趋强烈。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重点强调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强调了解决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主攻方向,在一系列的发展问题中城乡关系的不协调不充分的现象最为突出,其中农村的相对落后是最大的不充分。习近平非常注重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社区风险管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疫情期间,各社区开展的防控工作充分体现了社区两委的引领力、社区内外的参与力,凸显了整体性的社区治理网络优势。但同时也看到科层治理下的社区在常态与非常态间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此,注重挖掘社区内生优势、突出学习适应水平的社区韧性理念得以强化
村落庙会一直以来在乡村中作为宗教信仰场所的同时,也在村民的世俗生活中承担着文化娱乐、商品交换、人际关系整合等功能,是村落社会结构中的必要存在。本文即是以晋地Z村庙会为个案考察对象,围绕着Z村庙会的存续变迁,重点探讨Z村庙会所承载的功能变迁状况。笔者在具体探讨中首先通过个案方案、实地参与考察、相关文献分析整理等方法收集资料,初步掌握了Z村庙会的地理分布、建筑格局、神灵信仰体系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将庙
赫哲族传统图案历史悠久,独具民族文化特色,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赫哲族崇尚大自然赠与的一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赫哲族的传统图案中蕴含着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民族心理等诸多内容。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复刻,赫哲族人运用民族智慧,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将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绘制成一幅幅传统绘画。赫哲族传统的神灵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会发生演变。维吾尔语的发展历程中,构形附加成分变为构词附加成分的情况是常见的。现代维吾尔语凝固词是指以某种语法形式的固定而形成的词语。其结构特殊,是由词根、词干和个别短语后缀加构形附加成分(格附加成分、领属附加成分、复数附加成分、形动词附加成分、副动词附加成分、名动词附加成分、动词的式附加成分,时态附加成分)构成的。随着这种语法形式的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历史发展过程中词汇化,
费雅喀族是清代东北边疆地区基本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北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该族被分为大陆群体和库页岛群体两个部分,也被称为赫哲费雅喀和库页费雅喀,他们在体质、风俗、语言及习俗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别。费雅喀族擅长捕鱼狩猎,是典型的海洋渔猎文明的民族。该族还善于训犬捕貂,训犬在其养畜业和交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捕获的貂皮除了进贡给清政府外,还会进行贸易,以换取日用品。费雅喀
区域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产业间互补性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要素自由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两者一起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来源和区域差距收敛过程,在区域经济发展历史事实中得到验证。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我国内部空间来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从世界来看,新冠肺炎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频繁干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识别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安全格局关注的是生态过程与功能之间的联系,识别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系统正常功能,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鄂西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区域内的生态安全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