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生物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ong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继发性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这两种重要病理过程展开研究,通过观察内源性抗氧化核心调控枢纽Keap1/Nrf2通路通路及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在脑出血急性期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抗氧化药物干预,观察抗氧化剂对上述通路的影响,评估抗氧化治疗在防治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脑出血药物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h、8h、24h、3d、5d、10d检测采用Realtime 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Keap1/Nrf2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以及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在m RNA、蛋白水平、组织原位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确定Keap1、Nrf2表达的细胞来源。分析上述指标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动态表达变化规律,并与相应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含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干预大鼠脑出血模型,与抗氧化治疗后3d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含水量测定,并采用小动物PET/CT检测血肿周围葡萄糖代谢率变化,脑组织切片行TUNEL染色,判定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水平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依达拉奉对Keap1/Nrf2通路及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Keap1在假手术组及出血后2h存在稳定一致的表达,出血后8h Keap1开始表达明显下降,并于出血后24h、3d逐渐降低,于3d、5d时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至出血后10d,Keap1蛋白表达有所恢复,趋近假手术组水平;Nrf2的表达在出血后2h即有显著增高,并于出血后8h至24h保持在较高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出血后3d至5d,Nrf2逐渐降低,至出血后10d时,Nrf2表达趋近假手术组水平。免疫双标结果显示,脑出血大鼠周围脑组织中Keap1及Nrf2均有明显表达,Keap1与Neu N表达高度重合,而与GFAP和Iba1未见明显重合;Nrf2与Neu N亦呈高度重叠表达,而与GFAP和Iba1未见明显共定位表达,提示Keap1/Nrf2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神经元。Realtime PCR提示,Keap1/Nrf2下游抗氧化酶中,HO-1、GSH、TRX及GST-α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HO-1表达上调最为显著,于出血后3d时达高峰,其表达量较假手术组增高达76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1蛋白与出血后8h开始表达量逐渐增高,于出血后3d时表达量达到高峰,出血后5d至10d HO-1表达量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HO-1蛋白表达水平与脑出血大鼠脑含水量之间呈正相关。磷酸化Akt在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及出血后2h均有较弱的表达,但在出血后8h开始其表达明显增高,出血后24h磷酸化Akt表达量继续逐渐增高,至出血后5d时表达水平达高峰。至出血后10d时,磷酸化Akt表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依达拉奉干预脑出血大鼠3d后,治疗组神经行为学及脑含水量较对照组均有有明显改善;PET/CT显示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平均r CMRglucs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根据SUV值计算血肿周围脑损伤范围显示,治疗组脑损伤范围较对照组明显缩小;TUNEL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显示治疗组平均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治疗组Nrf2及下游抗氧化酶中HO-1、TRX、GST-α1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显示,依达拉奉治疗组Nrf2、HO-1及磷酸化p-Ak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内,Keap1/Nrf2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早期激活,并随病程发展呈时间依赖性变化;抗氧化剂依达拉奉除直接清除出血后释放的ROS外,还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抗氧化及抗凋亡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血清肿瘤标志物作为检测恶性肿瘤的临床指标,因其低廉、无创、简便、易重复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与胃癌密切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CA125、CA72-4、AFP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37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并随机抽取99例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其肿瘤组织进行CEA、CA19-9、CA125检测
研究背景和目的: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针对心肌梗死后室壁瘤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在降低心室容积的同时完成心室几何学重构,从而阻断心衰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种外科心室重建术和左心室重建装置问世,但均没有作为常规治疗手段推广。其中,经皮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新的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导管将左心室隔离装置(Left Ventricular Partitioning
研究目的:探讨和研究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6例(女12例,男14例)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病例资料,26例患者均留取肿瘤组织与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候选基因法对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A、B、C、D(SDHA,SDHB
【目的】评估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对该部分诊断指南的使用情况、与他国或地区专业人员指南使用情况的一致性及可能存在的差异,与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自然分类进行比较,为ICD-11在中国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评价。【方法】从两个方面探讨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1.在353名GCPN注册的中文使用者中进行网络测试。通过情景模拟研究设计相关问题,通过Q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原因。A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聚集和沉积被认为在AD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脑内Aβ水平异常升高,将导致Aβ聚集并形成寡聚体,从而引起神经元凋亡、突触可塑性破坏和认知功能损害。Aβ生成和清除的代谢途径的调控在AD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及其靶点新药开
目的:本实验目的在于利用氧增强功能磁共振来探测肿瘤内部缺氧情况,并观察吸氧后肿瘤组织学分析,氧分压变化与磁共振图像中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是否相关。c MET是参与肿瘤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重要受体。本研究旨在观察诊疗一体化靶向探针是否有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方法:1.首先建立大鼠C6原位胶质瘤模型。部分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在氧增强功能磁共振后进行血管密度、GLUT-1染色等免疫组化分析,部分大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淀粉样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沉淀是该症状的主要病理特征。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抑制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潜在抑制剂WGX-50是我们利用药物分子设计软件在数据库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所得,是花椒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效。体外实验表明WGX-50不仅
研究背景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CR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新型干预手段,可以促进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损伤和冲动控制障碍,并有助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善。近年来,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已应用于包括酒精、烟草、兴奋性毒品在内的等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治疗,计算机化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脑血流量一过性减少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本质是一种反射性晕厥,即因血压心率调节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所致。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途径是心血管反射的分子机制,异源三聚体G蛋白负责在细胞表面进行心血管反射的信号转导,对机体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血管迷走性晕厥新的生物学
P2X受体是一类感受胞外ATP刺激的非选择性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可以通透Na+,K+,Ca2+等离子。同其他类型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相比,P2X受体无论在生理功能上,还是在门控机制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P2X受体作为一类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神经损伤保护等,的新型药物靶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有多个针对P2X受体的化学小分子进入到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