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在中国的现场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52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对该部分诊断指南的使用情况、与他国或地区专业人员指南使用情况的一致性及可能存在的差异,与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自然分类进行比较,为ICD-11在中国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评价。【方法】从两个方面探讨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1.在353名GCPN注册的中文使用者中进行网络测试。通过情景模拟研究设计相关问题,通过Qualtrics软件系统采集数据后,将结果纳入全球五个语言区的总样本中进行统计。2.采用自制问卷和EDI量表对379名2010-2016年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使用SPSS20.0及Latent GOLD 4.5处理数据。【结果】1.网络测试:(1)八组配对案例的比较结果均显示,ICD-11和ICD-10诊断指南均能有效区分出不同案例,且所有诊断分类的案例区分度ICD-11均优于ICD-10(除第六组配对诊断结果p<0.05外,余均p<0.01)。另外,ICD-11对于个别案例的诊断正确率优于ICD-10(p<0.05)。在指南的易用性、对于案例描述适合度等方面,专业人员对ICD-11的评价结果均优于ICD-10(p<0.001)。(2)大部分案例中,中国和全球专业人员使用ICD-11得到的诊断意见趋于一致。但在部分案例中,中国专业人员的诊断正确率较低。2.分类研究:依据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可以将进食障碍分成极低体重限制进食组(23.17%),无怕胖暴食-清除组(21.54%),低水平怕胖暴食组(19.27%),怕胖暴食组(19.27%),极低体重无怕胖组(16.76%)。在提取的临床症状表现中,BMI、有无暴食行为、有无催吐、有无服用导泻剂及怕胖观念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有无限制性进食并无显著性差异(p=0.57)。【结论】1.和ICD-10相比,ICD-11进食障碍相关部分的临床实用性明显提高。2.ICD-11在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中的适用性同全球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情况较为接近,具有跨文化适用性。3.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分类结果基本符合新版ICD-11指南的诊断分类;但中国人群的低体重标准和怕胖观念的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在胰腺癌辅助治疗领域中,降低肿瘤的化疗抵抗及提高化疗药物在体内的递送效率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此,我们研究一种基于树状大分子包裹的纳米金颗粒联合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共同递送吉西他滨和mi R-21i(mi R-21 inhibitor),为胰腺癌辅助治疗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方法:在该研
背景:DLK1(delta-likehomolog1)是EGF-like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胚胎发育时期广泛表达,而在出生后只表达于少数的腺体和组织。值得注意的是,DLK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一定频率的异常表达,包括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DLK1在超过一半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形成有调控作用;此外,通过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和血吸虫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胆管反应(ductular reation,DR)的差异并分析其机制;分析癌旁DR与β-catenin活化的关系以及CK19阳性和阴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icinoma,HCC)及产黏蛋白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癌周DR癌旁DR的特征。.方法: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库欣病又称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由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所致,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最主要的病因;患者面临肿瘤生长及内分泌紊乱双重打击,生活质量差。然而,目前该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库欣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该病药物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1)我们收集本研究中心13例库欣病患者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人垂体组织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在检测
[研究背景]研究提示,NF-κB关键转录因子可能通过异常调控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活性而参与其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功能特点及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尚未被深入探索。[研究目的]通过研究NF-κB关键转录因子RelB、RelA在原发EC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及其与EC分型、FIGO分期的关系,并阐明其特异性功能发挥的相关作用
低氧环境可以诱导肿瘤细胞表达HIF-1α。同时,HIF-1α的激活和失活主要依赖氧分压来调节的。常氧条件下,HIF-1α的脯氨酸残基被羟基化后与VHL结合,触发泛素蛋白酶体降解HIF-1α。在低氧条件下,HIF-1α的脯氨酸被去羟基化,阻止了VHL的结合,进而迁移进入细胞核与细胞核中的HIF-1β结合形成复合体,调控下游的基因如VEGFA等的表达。HIF-1α可介导低氧引起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抑制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因发病隐匿,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恶性程度高。尽管对晚期肿瘤采用了高强度的综合治疗,但其长期无病生存率仍不足30%。肿瘤的转移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能够促进癌细胞丢失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加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首要因
背景血清肿瘤标志物作为检测恶性肿瘤的临床指标,因其低廉、无创、简便、易重复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与胃癌密切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CA125、CA72-4、AFP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37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并随机抽取99例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其肿瘤组织进行CEA、CA19-9、CA125检测
研究背景和目的: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针对心肌梗死后室壁瘤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在降低心室容积的同时完成心室几何学重构,从而阻断心衰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种外科心室重建术和左心室重建装置问世,但均没有作为常规治疗手段推广。其中,经皮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新的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导管将左心室隔离装置(Left Ventricular Partitioning
研究目的:探讨和研究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6例(女12例,男14例)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病例资料,26例患者均留取肿瘤组织与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候选基因法对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A、B、C、D(SDHA,SD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