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为了解猪源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特点及其分子特征,本试验从全国七个省份(河南、湖北、江西、陕西、湖南、山西、安徽)合作的养猪场,采集疑似猪沙门氏菌病病料并分离鉴定沙门氏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PCR及测序方法检测相应的耐药基因,同时分别用ERIC、MLST和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2016-2018年,共采集疑似猪沙门氏菌病病料823份,经过培养基初筛,如SS琼脂、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血平板鉴定,及PCR对沙门氏菌特有侵袭基因(invA)和16SrRNA的扩增及测序鉴定,部分菌株用飞行时间质谱仪(MA LDI-TOF-MS)再次鉴定,最终得到猪源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247株,分离率为30.01%。对所有的菌株进行ERIC分型,可分为A~δ共30个亚型。
药敏检测结果:阿莫西林、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土霉素、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表现出相当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是100%、98.14%、94.74%、92.56%和87.45%;其次依次是庆大霉素63.26%、头孢噻呋40.47%、喹乙醇32.56%、头孢喹肟32.09%、黏菌素30.70%、痢菌净20.93%、恩诺沙星16.74%;沙门氏菌对阿米卡星不敏感,耐药率仅仅为3.72%。全部菌株均具有多重耐药表型,最多高达十二重耐药,尤其以六重耐药最为严重,比例为22.79%。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检出率分别为57.89%、56.68%、19.43%、12.15%,并且首次在猪源沙门氏菌中检测到tetM基因,榆测率为2.83%;多药外排泵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oqxA、oqxB和flor检出率分别为70.70%、73.95%和72.56%;黏菌素和磺胺类基因:mcr-1和sul1、sul2、sul3检出率分别为30.70%和53.02%、56.74%、68.19%。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冈中blaTEM、blaSHV、blaOXA-1、blaOxA-2、blaOXA.10、blaCTX-M-U、blaCTX-M-1、blaCTX-M-9、blarmtA、blarmtF的检出率分别为69.3%、4.2%、61.40%、74.42%、8.84%、43.72%、41.40%、29.30%、10.23%、11.16%。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未检出。
为了解携带tetM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和tetM基因的传播机制,进行血清分型、MLST、PFGE分型和质粒接合、S1-PFGE、Southern Blot试验。结果:携带tetM基因的7株菌分别属于鼠伤寒沙门氏菌(215、Y7、F112)和肠炎沙门氏菌(Dong1、Dong9、F100、25),ST犁分别为ST11(F112、Dong1、Dong9、F100、25)和ST19(F215、Y7),PFGE包括PT1(F215、Y7)、PT2(F112)、PT3(Dong9和Dong1)、PT4(25)、PT5(F100)共5种亚型。质粒接合试验,成功得到7个接合子,接合频率为2.56×10-6~3.12×10-4之问,基因tetM与tetA、tetB、tetC、tetD发生了共同转移,未见单独的tetM接合转移。对3株携带tetM基因的菌株及接合菌株(F112和J112、Y7和JY7、25和J25)进行了S1-PFGE和Southern Blot试验,原菌株和接合子分别携带1~4个质粒,人小为20.5~216.9kb。成功定位tetM基因位于质粒上并且随质粒发生了水平传播,质粒大小28.8~104.5kb。为了解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的基因环境,通过Overlapping PCR试验成功定位了2株tetM的下游均为IS256和转移酶。本试验为了解猪源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特点及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6-2018年,共采集疑似猪沙门氏菌病病料823份,经过培养基初筛,如SS琼脂、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血平板鉴定,及PCR对沙门氏菌特有侵袭基因(invA)和16SrRNA的扩增及测序鉴定,部分菌株用飞行时间质谱仪(MA LDI-TOF-MS)再次鉴定,最终得到猪源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247株,分离率为30.01%。对所有的菌株进行ERIC分型,可分为A~δ共30个亚型。
药敏检测结果:阿莫西林、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土霉素、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表现出相当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是100%、98.14%、94.74%、92.56%和87.45%;其次依次是庆大霉素63.26%、头孢噻呋40.47%、喹乙醇32.56%、头孢喹肟32.09%、黏菌素30.70%、痢菌净20.93%、恩诺沙星16.74%;沙门氏菌对阿米卡星不敏感,耐药率仅仅为3.72%。全部菌株均具有多重耐药表型,最多高达十二重耐药,尤其以六重耐药最为严重,比例为22.79%。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检出率分别为57.89%、56.68%、19.43%、12.15%,并且首次在猪源沙门氏菌中检测到tetM基因,榆测率为2.83%;多药外排泵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oqxA、oqxB和flor检出率分别为70.70%、73.95%和72.56%;黏菌素和磺胺类基因:mcr-1和sul1、sul2、sul3检出率分别为30.70%和53.02%、56.74%、68.19%。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冈中blaTEM、blaSHV、blaOXA-1、blaOxA-2、blaOXA.10、blaCTX-M-U、blaCTX-M-1、blaCTX-M-9、blarmtA、blarmtF的检出率分别为69.3%、4.2%、61.40%、74.42%、8.84%、43.72%、41.40%、29.30%、10.23%、11.16%。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未检出。
为了解携带tetM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和tetM基因的传播机制,进行血清分型、MLST、PFGE分型和质粒接合、S1-PFGE、Southern Blot试验。结果:携带tetM基因的7株菌分别属于鼠伤寒沙门氏菌(215、Y7、F112)和肠炎沙门氏菌(Dong1、Dong9、F100、25),ST犁分别为ST11(F112、Dong1、Dong9、F100、25)和ST19(F215、Y7),PFGE包括PT1(F215、Y7)、PT2(F112)、PT3(Dong9和Dong1)、PT4(25)、PT5(F100)共5种亚型。质粒接合试验,成功得到7个接合子,接合频率为2.56×10-6~3.12×10-4之问,基因tetM与tetA、tetB、tetC、tetD发生了共同转移,未见单独的tetM接合转移。对3株携带tetM基因的菌株及接合菌株(F112和J112、Y7和JY7、25和J25)进行了S1-PFGE和Southern Blot试验,原菌株和接合子分别携带1~4个质粒,人小为20.5~216.9kb。成功定位tetM基因位于质粒上并且随质粒发生了水平传播,质粒大小28.8~104.5kb。为了解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的基因环境,通过Overlapping PCR试验成功定位了2株tetM的下游均为IS256和转移酶。本试验为了解猪源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特点及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